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吉首大学民族学:争创特色一流学科 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作者:袁理 孙立青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1-13  点击: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吉首大学两项成果获奖。其中,暨爱民教授专著《国家认同建构:基于民族视角的考察》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罗康隆教授专著《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获著作论文奖三等奖。该奖项被认为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两项获奖成果是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培育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图为2004年民族学学科在永顺县双凤村举行田野基地挂牌仪式



回首吉首大学民族学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敬佩学校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又为民族学团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艰辛而感动。


把握契机,在探索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追溯历史的轨迹,时光停留在了上世纪90年代末。彼时,我国高等院校林立,校际整合方兴未艾。作为一个位于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地方性大学,如何建立和发展优势学科逆势而上,在高等教育中谋得一席之地,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究竟什么样的学科才能作为学校优势学科来建设,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实力再上台阶?


学校党委行政一班人把握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做出了大力发展民族学学科的决策。通过引进知名民族学学者,选送大批年轻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学术访问,整合学校人力资源,“十年生聚”,学校逐步形成以杨庭硕、罗康隆等教授为核心的民族学研究团队。


民族学团队把握发展机遇,学科建设逐渐绽放异彩。民族学1998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成为省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2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生态扶贫”项目博士点,2015年获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


经过二十载的努力,吉首大学民族学逐渐形成了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五个稳定的二级学科方向;同时在生态民族学和西南民族历史研究方面着力深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民族学学科建设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内聚外合,打造一支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民族学围绕学科方向,凝练科研团队意识,整合校内优秀人才,引导学科成员研究方向归队,“向内”挖掘潜力;综合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支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


和其他团队相比,这支学科队伍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特色?那就是多元开放,打破学术壁垒的研究机制,实现了学科核心团队、学校外围团队、海内外精英团队和乡村社区领袖团队的紧密结合与互相协作。


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老师,年近八旬,高度近视,平时阅读要用放大镜;在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已然是著作等身;他培养提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不遗余力,时时给青年学子以思想的洗礼与启迪。杨老师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成为吉首大学民族学团队的精神支柱。




图为2008年7月杨庭硕、罗康隆带领研究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开展田野调查



图为2008年7月杨庭硕教授在宁夏吴忠市灵百村调查



民族学学科在打造自身核心团队的同时,凝聚全校之力,与学校历史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生态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的校内专家通力合作,进行交叉研究,实现融合发展,扩展了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科的学校外围团队。


学科与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剑桥大学、杜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合作;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世愉教授、美籍华人学者加拿大约克大学博士田广教授、台湾中研院王明珂院士等担任特聘或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聚集海内外精英的团队。


在田野调查中,学科团队还挖掘和聘请了一批乡土文化精英,形成了乡村社区团队。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支本土专家团队,他们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极大弥补了团队理论研究视角的不足,拓展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深度。


学科团队模式和团队成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吉首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王明珂院士回台后曾公开表示:“台湾学者要去大陆工作,就应去吉首大学,吉首大学是真正做学问的。”


学科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探索初显成效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吉首大学民族学团队在全国10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过田野调查,先后建立了起了20余个田野调查基地和5个生态扶贫博士培养实践基地,为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实践场域。


经过多年田野实践与探索,学科团队首创“生境人类学”,在生态民族学、历史民族学、经济民族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科提出生态民族学视角下的“文化制衡”理论和“终端验证法”,经济民族学视角下的“相际经营原理”在国内外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学科首创提出“生境民族学”的概念与理论,在民族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19年8月25日,在中国人类学学会年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麻国庆教授对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团队所取得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吉首大学团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在雄心勃勃地建立他们自身的生态民族学的一套体系”。




图为2015年7月第三届两岸人类学营成员在凤凰腊尔山进行田野调查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制衡”?以武陵山区为例,“文化制衡”理论就是指武陵山区各民族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其所应对的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文化归属。由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事实与自然环境共同构建起武陵山区的“民族生态文化”。在这一特定的“民族生态文化”内,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制衡,确保了武陵山区各民族的文化事实与自然环境整体耦合运行。


“终端验证法”就是指通过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规范出发对武陵山区同一民族生态文化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不同学科在研究的终端上,实现不同理论总结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补充,从而达成对同一民族生态文化问题的共识。这是民族学学科长期研究取得的经验与共识。


二十余年来,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和研究专项等40余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署项目各1项,承担教育部项目、国家民委委托重大项目以及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委托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50余项。


学科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主编“生态人类学研究”“土司文化研究”“生态扶贫研究”在内的丛书13套。杨庭硕教授《相际经营原理》(英文版)2019年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出版,已有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国的专家对“相际经营原理”进行推介。




图为2019年吉首大学民族学承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师生合影


学科主办或承办了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年会、国际工商人类学大会、全国生态文明高级论坛等活动;连续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与云南财经大学等合作主编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2014至2019年连续六年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学科团队通过上述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学科声誉。


学科获各类学术成果奖30余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民族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扶贫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结合研究实际,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田野调查和实地研究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多学科交融,形成了多学科集成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扎根田野,强化了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观;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近20年来,学科招收特需项目博士研究生29人,已毕业13人,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175人。毕业生中的80%以上服务于西部地区或民族地区的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中等学校,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基因。武陵山区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农业文化资源丰富。以民族文化资源为载体,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利用,将其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此服务于武陵山区的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吉首大学民族学长期思考并致力于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成功协助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5年,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领衔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申遗的成功,离不开吉首大学民族学专家团队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


时任校党委书记游俊教授亲自担任课题研究组组长,龙先琼教授、杨庭硕教授、瞿州莲教授、成臻铭教授等共计20余位专家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对永顺老司城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考察,较为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了当地丰富的土司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上演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张登巧教授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写了数不清的材料,打了无数次电话,去永顺田野调查不计其数。瞿州莲、罗维庆、成臻铭、胡炳章、王焕林等教授是课题组的中坚力量,在研究框架的确定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废寝忘食连续数天的讨论,甚至争论;某天从早上八点一直争论到晚上十一点,忘记了时间而差点被门卫关在办公室不能回家。副校长龙先琼教授负责老司城遗址核心价值研究,是整个课题研究中的“硬骨头”。他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和深入思考,在其他专家的协助下,终于攻克难关,解决了申遗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最终,课题组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困难,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用时一年,完成了国内首套《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共计11本学术专著,完成研究论文7篇、研究综述3篇,为老司城遗址申遗文本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材料。


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同志认为吉首大学课题组功不可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下文表彰,授予课题组“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给瞿州莲、成臻铭、罗维庆等专家记功表彰。


永顺老司城成功申遗后,遗址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十万人次,带动民族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收。民族学学科与遗址管理处签订协议,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继续开展合作。随后的2018-2019年,学科编制湘西地质公园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助力湘西州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目前,学科还与湘西州政府签约,承接了湘西州“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此外,学科召开“农业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邀请专家、地方政府与乡民共同参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调查;指导地方政府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至今,学科指导申报的“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体系”“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湖南永顺油茶林农复合系统”以及“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等四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均成功立项。


学科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展开研究,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古村落保护及村寨建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精准扶贫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民族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典范。


谈到未来发展,民族学学科带头人罗康隆教授说,学科将秉承民族学学者应有的学术思维,运用学科长期坚持的理论和方法,打造学术团队,汇聚学术力量,努力将民族学学科建设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学科”。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