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献礼党代会】吉首大学师生讲述五年来学校发展的故事

作者:师生代表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1-16  点击:

编者按:五年来,学校党委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一路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此,本网邀请部分师生代表来共同畅谈第六届党代会以来学校发展的感受和故事。



尹砥廷:学校发展成绩令人瞩目


 

五年来,校党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在各项事业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校扩大了办学空间,进一步美化了校园。2019年,校党委通过多方努力,征得了新校区后山上的一大片坡地,虽然是荒山野岭,但从长远看,对学校今后的扩容,可以说是块风水宝地。我想,如果没有战略眼光,面对这样的沟沟壑壑,真还不敢出手呢!


在迎校庆60周年前夕,学校花大力气将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扩宽,修成了柏油路;将大操坪的足球场、看台以及周边的跑道、体育器械等,整饰一新;将体育馆左侧并排着的八个标准篮球场,平整、油漆得象一幅以绿色为基调的彩绘大地毯。另外,还将一大片空坪隙地改建成了“从文广场”,竖起了沈从文先生的雕像,为学校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至于风雨湖,近年来学校则更是精雕细琢,除了埋设排污管道、安装制氧机外,还专门抽取地下水注入湖中,自此一泓清水展现在世人眼前。我退休后,是最喜欢来这里转悠的,每当登上玉虹桥上矫首遐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时候,那“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古典名句,不由涌上心头,周身那无比舒坦的感觉就别提了。现在,漫步校园,可以说是一步一景,特别是那绿草如茵的地坪和广场,那路边婆娑起舞的修竹,那院系楼房之间苍翠欲滴的松树和樟树,与通衢大道连接着的幢幢场馆,交相辉映,真给人以置身画廊的感觉。是的,这醉人的胜景,无一不在说明:硕果的抢眼迷人,美景的赏心悦目,都是吉大人团结一心,在党委领导下,艰苦奋斗出来的。这是吉首大学的传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学校放眼长远,开创了教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立人教育”新体系,这对培育一代新人,发挥了重大作用。所谓“教学育人”,强调的就是师德培养,要求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在授业解惑时,不忘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环境育人”,首先是美化和净化校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其次是加强各种场馆的建设,学校先后建成了“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武陵山生物科学博物馆”,又建成了“吉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园”和“从文广场”。这些场馆,各有专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濡染,从天文地理到科学博物等知识的学习,都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都成了直观教学和情景教学最理想的课堂。所谓“实践育人”,就是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接受锻炼,提高认知,增长才干。近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这里,只期盼校党委一班人马,抓住历史机遇,带领吉大人继续努力奋勇向前,让吉大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涌流,使吉大人再次品尝:作为吉大人的无上荣光。(离退休处 尹砥廷)


丁建军:与十八洞村一起成长


2020年4月的一天,在外出差的我,接到湖南电视台一位导演的电话,说正在做一个节目,想找我了解一些中国扶贫历史上的扶贫趣事和新中国的扶贫简史,很自然地,我们聊到了十八洞村。他说想听听我对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解,最好是与现有媒体报道中不太一样的看法。当时,我正好完成一篇以十八洞村为案例阐释精准扶贫如何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论文初稿,于是,我就从乡村重构的视角谈了我对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解。当我谈完时,导演很兴奋,说这是与他所看到听到的完全不一样的观点。8月底,导演再次和我联系,邀请我作为访谈嘉宾参加他们正在筹划的年度大戏《从十八洞出发》,9月底进行了整整2天的拍摄,最后于12月26日——31日作为“扶贫三部曲”之首在湖南卫视730剧场播放,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能参与这样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节目,是我个人的荣幸,也与团队密不可分。可以说,精准扶贫使十八洞村世界知名,而我们团队也跟随十八洞村一起成长。


过去的5年,是我们团队逐步成熟和壮大的5年。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这一品牌的引领下,团队形成了较大影响。科学研究方面,2015年以来,团队拿到与贫困相关的国家级项目10余项,湖南省杰青项目、社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多人次入选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国家民委优秀青年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等人才工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提出“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人才培养方面,先后组织400余人次直接参与扶贫领域社会调研实践,团队专家领衔的“区域减贫与发展”系列课程团队获得湖南省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所创建和实践的高层次复合型扶贫人才“155313”培养模式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社会服务方面,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湖南省委领导等委托的贫困县退出国家第三方评估、东西部协作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扶贫干部培训、贫困地区(州、县、村)脱贫摘帽案例经验总结、重大智库项目等系列项目,获得湖南省智库优秀成果“十大金策”以及近10项省部级领导批示。其中,与十八洞村相关的模式、经验和精神总结提炼等项目成果就多达10余项。目前,团队拥有“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商学院 丁建军)


庹清:我看本科教育教学这五年


“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评建工作为抓手,强化内涵,争创一流”,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2016年评建工作启动之初,校党委书记白晋湘(时任学校校长)就带领评建工作相关负责人到北京等地参加培训会议,到江苏大学等高校学习考察,确立了“学校推动、部门联动、学院主动、人人参与”的评建工作思路。全体校领导带队开展了三轮二级学院现场自评工作,覆盖全校所有教学单位,组织专项检查60余场,完成30多项评建重点任务,修订各项管理制度文件329个,汇编成3大册,全面修订了72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等。黎奇升副校长带领评建办自评报告写作班子,夜以继日地苦战十多个昼夜,精心推敲,力求精品。完成工作后,他双眼布满了血丝,脸上明显浮肿。学校评建工作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专家组组长陈理校长多次说到:“你们在边远民族地区办出这样一个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真是不容易!”。专家向淑文副校长说抽检了数学与统计学院一个年级200多份毕业论文全部合格,没有一份次品,可见教学管理和教师指导严格规范到位。专家杨春梅副校长称赞旅游与管理学院粟娟老师的课“方法新、效果好、质量高”。在专家组现场评估期间,笔者由于持续紧张工作,加之接待工作连续熬夜,老毛病复发,连日茶饭不思,只好拿了一盒方便面准备充饥,刚好在电梯里遇见专家的事,也被曹群专家在意见反馈会上提起,成为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


专业认证工作成效显著。经过七年的认真准备,2018年11月下旬,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来校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教授亲任专家组组长,成员都是国内临床医学界资深专家。认证工作从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等十个方面进行询证式考察。记得围绕“同质化教学”这个点,专家们就反复深入地走访、与师生座谈、进入课堂与技能中心、考察了多家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情况等等,通过印证,充分肯定了学校“五位一体”的同质化培养保障模式。专家组反馈会上,专家用“积极建设的校领导和敬业热情的老师们、阳光朴实的同学们,共同推动了学校医学教育的发展”高度评价了学校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取得的成绩。


五年来,学校扎实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取得了突出成就。学校新增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32个,临床医学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27门,省级一流培育课程5门。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省部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基地50多个。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一等奖7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排名全国高校前200位以内,湖南省高校第8名。(教务处 庹清)


李中正:学院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


五年前,正是我刚工作4年,并考上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的时候。这一年,我们医学院还有护理系李金秀老师考上中南大学的博士,后面又有好几位老师考上中山大学的博士。青年老师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和自身教学科研水平,这就是学院近年来你追我赶、日新月异的镜头之一。这五年,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党建中心工作,争创一流。2019年,我院临床医学一支部被遴选为全校唯一的省级党建样板支部,今年院教工三支部又被遴选为校级样板支部。五年来,学校喜事频频,2018年调整为全省本科一批录取,2019年开展体育学博士招生……可谓生机勃勃和跨越式发展。这五年,学院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第一个不得不说的是,2018年我院临床医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本科专业认证,影响深远。我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工作组成员之一,期间参与赴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考察认证工作,也负责了教育师资的材料整理工作。学校真正以此次接受认证为契机,按照认证的要求持续改进,推进医教融合,使我校的医学教学质量再上了一个新台阶。2018年临床医学首届硕士生毕业,学位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成功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国家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大背景下我校专业建设最大的亮点之一。近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正式获得国际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这表明我院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能得到国际认可,也体现了本专业作为省级一流专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二个不得不说的是,我院2018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成功,并于2019年实现招生,使学院站在了更高起点上谋求护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和2014年临床医学专硕点申报成功一样载入我们大学医学教育的史册。时任院党委书记陈正英作为护理学科带头人,带领我们申报工作组认真对照申报条件,对学科方向反复论证。针对当时我省护理研究生教育布局严重失衡,武陵山片区仍为空白的形势,突出了我校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色优势,最终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评审。我作为中医护理的骨干之一,非常荣幸有机会参与申报工作。全院团队作战,迎难而上,奋力争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三个不得不说的是,湘西苗医刘氏小儿推拿流派的飞速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被确认为第一批省级中医药专长绝技项目、2016年又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我校“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跻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2019年又入选第二批建设。作为流派主要传承人和建设骨干,我负责非遗申报书的撰写工作,也曾和流派成员黎祖琼、贾元斌一起受邀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学校的高度重视,有钟飞、陈正英等老一辈学院领导以及现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才有了流派现在的辉煌。(医学院 李中正)


王江生:“跨越”和“胜利”


吉首大学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完成了三件彪炳史册的大事,那就是学校成为“一本高校”“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回顾这不平凡的五年,我想到了两个关键词:“跨越”和“胜利”。


六十年弦歌不辍,一甲子春华秋实。还记得学校“十三五”的建设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个被我们反复论证的目标曾被质疑,外界的声音中有提醒者、讶异者、疑惑者,更有嘲讽者。目标既定,驷马难追,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终于在学校成立一甲子年之际完成了三个漂亮的跨栏。这个五年里捷报频传,举校欢腾,精神提振,尤其在荣升一本之时,同学们更是喜极而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发唱起了国歌和校歌。


过去的五年学校实现了伟大的“跨越”!从量变到质变,才是真正的改变。办在武陵山区的吉首大学,区域劣势明显,办学之初“上无片瓦,下无锥地”,举步维艰,如今学校办学上了层次,本硕博齐全,从二本荣升一本,成为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这是最大的跨越!吉首大学以愚公移山之勇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政治品格,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以“钉钉子”的精神,破除一切障碍,为学校的发展铺上了高速公路。


过去的五年学校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这个时代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正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交汇期,不进则退。吉首大学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挑战,而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固守已有的成绩,这种格局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似乎也是匹配的,但是吉大人恰恰不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之辈。历史证明,吉首大学以“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挑战了困难,战胜了自己,创造了奇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此开启了更高更远的航标。


过去五年的胜利,归根结底是吉首大学道路之胜利、人心之胜利、人才之胜利、文化之胜利、精神之胜利!过去五年的跨越,跨出了吉首大学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人才自信、文化自信、精神自信!


善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也是我们党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即将召开的吉首大学第七次党代会将总结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面向未来,我们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以吉首大学昨日之胜利、昨日之自信,开启吉首大学明日之征程、翻开明日之篇章!(学生工作处 王江生)


熊文斌:一条微信带来的回忆与欣喜


前不久,努尔夏提·姬拉提——我院2013级学生,从新疆乌鲁木齐给我发来一条微信:熊老师,工作单位(乌鲁木齐铁路局)要对我进行干部培训,需要在校期间相关档案材料,能帮我提供么?


这条微信,把我的思绪拉到了2016年。那一年,我刚从校学生工作处到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任党总支副书记。也就是那一年,我与这个帅气的小伙子结下了一段师生缘和一生师生情。当我了解到这个小伙子一家三口,家里贫困,父母身体情况不好,年收入微薄,从而影响到学业等情况后,我对他的关心多了起来,经常与他谈心,从立志、兴趣、自信和笃行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布达拉宫(第三教学楼)里,留下了我们的真诚和努力,留下了我们的友谊和愿景。2017年顺利毕业。当他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时,激动不已,非要我和他合影留念。这张在总理楼前的合影照片,我一直保存着。


这条微信,让我欣喜。努尔夏提,一个很帅气的新疆小伙子。没想到,这个当时学业都比较困难的小伙子毕业后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现在要升职进步了。是啊,小伙子在进步,学院也在进步。从学院学生工作来讲,五年来的变化也是令人欣喜的。一是学生工作队伍扩大了。2016年,学院两名辅导员,现在已经有三位辅导员了,还配备了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二是学风建设加强了。还记得2016年我和时任院长的彭金璋教授、学工办主任朱姗姗老师早上到老校区学生宿舍督促学生起床早读的情景。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召开了全院师生参加的学风建设动员大会,实行“无手机课堂”,对“三早问题(早上睡懒觉、早上带食品进教室、早上上课迟到)”进行专项整治。为了更好地推进学风建设,学院确立了聚焦学生学习的《加强学风建设“思立”(SLI)行动计划》,现在,学院已经打造了思立行动计划2020升级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学生培养目标更加清晰了。结合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实际,学院在“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础上,强调了“三个又”(专业扎实而又勇于开拓进取、作风朴实而又善于沟通交流、做事踏实而又敢于探索创新),也就是培养“三又四得”人才。五年来,学院的发展变化数不清啊!随着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的召开,在学校新一届党委的带领下,学院的发展一定会走上快车道,学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想到这里,我很高兴给他回了微信:没问题!我马上办理!同时,我给他介绍了学院和学校的发展变化,并祝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进步,为学院争光。欢迎他常回家看看!(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熊文斌)


李洪雄:凝心聚力谋发展,奋楫扬帆谱新篇


这五年,吉首大学凝心聚力谋发展;这五年,吉首大学奋楫扬帆谱新篇——有效地讲好了吉大故事、传播了吉大声音、提升了吉大形象。


五年来,学校在《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三湘都市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共刊发稿件1617篇。


2017年10月22日至26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期间,主流媒体每天都刊发有学校的长篇通讯。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把全面从严治党根植农村广袤土地上》;10月22日《湖南日报》刊发《吉首大学师生下到农村 课题聚焦武陵山片区》;10月23日《光明日报》刊发《吉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体系》;10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吉首大学强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10月25日《湖南日报》刊发《求真尚实强能力 至善致美立品格》;10月26日《湖南日报》刊发《莲台百姓绽笑颜——吉首大学与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情缘”》。充分展示了学校以本科教育为本,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庆典前后,主流媒体每天都刊发有学校的长篇通讯。10月9日《中国民族报》刊发《吉首大学:扎根民族地区 谱写教育华章》,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吉首大学:书写湖南民族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10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吉首大学:让阳光照进每个学子的心田》,10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吉首大学:立人教育内化于心 五全育人外化于行》。10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吉首大学:凝聚青春力量 放飞学生梦想》。校庆庆典和校庆期间其他相关活动在新华社、《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发稿43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就。


“湘西支教小橘灯”殷沙漫同学的先进事迹在湖南都市频道于2018年7月1日建党节《赶考路上》播出,时长达11分钟;于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在湖南都市频道《寻情记》播出,时长达30分钟。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度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殷沙漫同学被评为“中国好人”。


学校先后于2013年3月20日、2015年4月15日、2017年4月23日、2019年12月27日与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四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每次均有百余家媒体持续聚焦。《人民日报》认为蓝皮书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层面思考贫困问题、提出“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及其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称蓝皮书“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14个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特征和规律”。


校园媒体人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在宣传导向上做到心明眼亮,在宣传追求上做到心无旁骛,在宣传效果上做到团结鼓劲塑形造魂。(化学化工学院 李洪雄)


苟才益:我与吉首大学的七载故事


2021年,是我来学校的第七年。七年前,我绝不会想到,自己与学校的缘分这样深,甚至成为了学校重大发展与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这七年,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生成为了一名努力学习技能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并最终变为了一名正在成长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七年中,我亲身经历了大田湾校区的变迁,居住过的大田湾三栋宿舍现在变成了一栋崭新的宿舍楼;我亲身感受了砂子坳校区的不断发展,十三栋学生宿舍、新实验大楼、工科大楼拔地而起,从文广场改建完成;我亲身体会到了学校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宿舍门禁系统不断更新,宿舍安全保障得以提升,校园道路扩宽,交通更加安全。


这七年,学校从二本升为了一本。记得刚入校时,学校还是一个二本学校,但我们学校师生却一直坚信着吉首大学必定会升为一本大学。2018年4月,学校升为一本大学的消息得到了官方确认,记得那天的我,晚上约上了三俩好友去田径场散步,突然就被校歌的旋律吸引,这是学校师生们自发地在庆祝学校升一本,不自觉的我们便加入了其中。“武陵秀,千峰翠,我们风云兼程……”,在校歌声中,师生们尽情分享着属于我们吉首大学人的喜悦之情。


作为一名外省学子,在高考录取之前,我几乎没听过吉首大学的名字,高考失利的我也是偶然的机会与学校结缘。但不曾想,短短的几年中,学校竟然会被更多外省的人们所熟知。从2016年起,总有一些学弟学妹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关于学校的相关情况,表露出高考志愿填报学校的愿望。2018年,学校成功升为一本后,来打听学校相关情况的学弟学妹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了,我相信这是学校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所带来的学校名气的变化使学校在外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学校的七年,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对未来有明确目标的成年人,我也很庆幸自己可以成为学校发展变化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我不知道我与学校的缘分还有多长,但我知道,我会与学校共成长。这,便是我与吉首大学的七载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苟才益)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