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在此我想谈谈本学科的研究和自己的一点体会。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语言学,最集中的三大研究热点是汉藏语系系属问题、语言间相互影响问题和濒危语言问题。其中后面两个研究是二十一世纪语言发展新凸显的现象,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是全世界语言研究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我自己申报的项目就属于这一领域。
“课题申报指南”是否直接指明热点呢﹖并未见得。“指南”里所列项目,如“专书语言研究”就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范围,某一具体的专书语言研究能与语言学的热点问题结合,多少会赢得专家们的芳心。反之,课题不容易得到专家关注。
湘西这块土地是语言研究的宝库。来过湘西的专家,和正在源源不断慕名前来调查的外地语言工作者们都这样认为。
这块地“宝”在哪里﹖现在已看得比较清楚。大范围看:由北到南,从鄂西、湘西直到怀化地区,形成一条语言走廊。这条走廊往东,基本上是纯汉语区,往西,是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广布地区,这条走廊是语言接触的前沿阵地。这么长一条语言走廊,在国内非常典型,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小范围看:这条走廊内部的语言非常珍贵,有苗语、土家语、瓦乡话、侗语、平话和各种土汉语等,同时这里又是西南官话与湘方言交汇点。其中土家语是一种比较大的濒危语种;怀化南部一带的各种土话大多也处于濒危状态;苗语是这条走廊里最复杂的语种,其内部有若干个土语,其中有的使用人口已非常少,处于非常濒危状态;瓦乡话则是一种争议不定的语种。这些现象,是语言工作者们所珍视的研究素材。中央民大博导戴庆厦教授来湘西调查后认为,这一带的语言现象非常珍贵,对语言学很有价值。
有课题素材,还需要有水平的论证。在此引用专家的教诲,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论证来不得半句空话,“宁可断句突然,也不插进半句空话废话”。干练而有水平的论证,直接证明申请者的科研能力。我自己的申请报告就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基本上让自己觉得每一个句子都满意后才拿出来的。
申报语言项目不要选择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自己熟悉并实实在在思考研究过的选题,多少有一些前期积累,论证才有深度。评审专家都是本学科的学术权威,不实的论证最后只能自欺欺人。
最后沿用前面申报者的一句话,“申报成功只是第一步”,做课题的艰辛和劳苦还在后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