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烛光的神话——吉首大学师德群像素描

作者:胡炳章  …  来源:   时间:2006-09-18  点击:

    不能说他们于废墟上建造了辉煌,也不能说他们将贫瘠改变成丰饶,因为他们确实并不那么伟大。他们只是一些平凡如你我,普通如沙砾般的人,但正是他们,却在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困苦中锻造出坚韧,于无数坎坷曲折中培育着赤诚,于平凡的职业生涯中演绎着“烛光”的神话。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默默耕耘在湘西民族地区,无私奉献在吉首大学,把毕生的精力都全部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们。

    一、移山:“愚公”的坚韧与执著

    湘西多山。重重叠叠,莽莽苍苍。亿万座有名或无名的山峰,一层层,一排排,从云贵高原一路向东,呼啸着,拥挤着,滚滚碾来。错杂的群峰,挤成千排尖利的狼牙,咬缺了这一片蓝天,也咬残了这里人们生活的甜梦。千百年来,群山裹挟着贫穷,贫穷连缀着落后,也伴随着艰辛。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吉首大学从此屹立在湘西这块沟壑纵横,山峦重叠的土地上。

                         凤凰来仪

    艰难的生活环境,对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湘西少数民族的明天,他们来了!从北京大学、从北京师范大学,从武汉大学,从湖南师范学院……他们告别了都市的繁华,义无返顾地一头扎进了这片物质与精神都十分贫乏的土地。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与日俱增。从1958到现在,学校不断有新的血液输入,不断有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的加盟。先是成群的硕士,继而是成群的博士、博士后、留学博士、留学博士后……

    说真的,地处“老少边山穷”的吉首大学并不是摇钱树,其待遇也不高。那么,他们何以要挺进湘西,挑战艰难呢?还是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吧:

    “吉首大学是我的母校,是我事业的根,建设母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啊!”80年代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张建永教授如是说。

    “这里需要我们,这里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吸引着我们,这里的领导和师生们的热情与温暖融化了我们。这里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日本留学8年的兽医学专业博士后恩特马克·布拉提白教授也如是说。

    还需要说什么呢?近半个世纪以来,校领导们一如既往地注重师德建设,任人唯能,才尽其用,形成了“尊重知识、善待人才”的校园文化传统,对人才自然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故《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凤飞千仞

    “苦啊,真的很苦!”每当和现已退休的开拓者们谈起往事的时候,前辈们总会遥望着蓝天深处,发出类似的感叹。那时,学校尚处于初创时期,别说宿舍,连教室也没有几间像样的。一些教师一家数口挤在10来个平方的平房里。一张桌子,既用来办公备课,又用来孩子读书,还是吃饭的餐桌哩!晚上,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照着父亲备课、批阅作业,也照着孩子读书。每逢下雨的夜晚,那就更热闹了。盆、罐、锅、碗一齐派上用场,叮叮咚咚,嘀嘀嗒嗒,整夜地弹奏着生活的交响曲。工资?噢,差不多5000到6000分钱吧,多的也没超过80元。

    数十年来,艰苦始终陪伴着吉首大学。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严重缺乏,老师严重地超负荷运转:不管是教授还是讲师,最少得教3门课程,多的累计达15门,就是连担任副校长的孟昭武教授也累计教过9门课!如山的作业,频繁的讲授,成堆的毕业论文,潮水般的实验报告,还有繁重的实习指导……这一切的一切,都沉重地压在这些当代愚公瘦弱的肩上。校党委副书记刘靖副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开始时还顶得住,7、8年后就不行了。一上午四节课下来,嗓子就发不出声音了,润喉片、草珊瑚也相继失效,只好到州医院作紧急治疗,针头一拔,明天还得上……”

    当年的愚公把移山的希望寄托于子孙,因为他所对付的只是两座“不加增”的山。可摆在吉首大学老师面前的山却有千座万座,而且还在不断的“隆起”,恐怕是永生永世也挖不平的了!但他们却毫不泄气,毫不退缩,代复一代,年复一年的依然挖山不止……

    二、炼石:“女娲”的敬业与奉献

    高校是人才的熔炉,学生是人才的矿石,而高校的老师则是“炼石”的女娲或“男娲”。不同的是,老师在为祖国“炼石”的过程中也冶炼了自身。对于吉首大学的老师们来说,更为突出的是他们敬业与奉献精神的“自我冶炼”。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矿石止于炉火,事业成于艰辛。也许,在科研方面,这里的老师与名牌大学老师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但要说起他们在“炼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来,恐怕要多出很多了。而且,其中的一些艰辛是闻所未闻的。

    就说“女儿国”外国语学院吧。2003年9月,由于学校学科专业的重新布局,该院50多名教师毅然“抛家弃子”,带领千余名学生迁往近200公里外的张家界校区。对她们来说,生活上的艰辛,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只是对家庭、子女的那份牵挂才是她们最难排遣的烦愁。张苹英院长心疼丈夫,每次临走前都要为丈夫炒几个菜放在冰箱里。可当她回家时,发现炒的菜全坏了,两箱方便面却所剩无几。望着发霉的菜肴和空空的方便面纸箱,她哭了。那时,李慧老师的孩子刚满八个月,为了不影响教学,她忍痛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送给居住在外地的婆婆照料。每当想念孩子时,便悄悄掏出孩子的照片,望梅止渴。丈夫、孩子、温馨的家,对一般人而言,是十分寻常的事。然而,对于这些女老师来说,竟然成了一种奢望,一种梦想。但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们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把思家的情绪深藏在心底,默默地奉献着、奉献着……

    艰辛又岂止于外国语学院?人到中年的老师们,谁没有车载船装的艰辛呢?就说校长游俊教授吧。2002年,妻子不幸患了癌症,一直住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和化疗,孩子又在这一年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自己又刚刚接手学校的领导工作,而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世界三大宗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又不能丢掉,还有科研,还有年迈的父母……真是千头万绪,如山如潮。而作为校长的他,只能将痛苦化为烟云,将烦恼染成彩霞,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扑在神圣的教学中啊!肩头,是沉沉的重任;心头,是深深的愧疚,还有疲惫的身躯,疲惫的心灵……

    再说音乐舞蹈学院的张淑萍教授吧,爱人常年忙于学校的工作,自己也经常带领学生赴北京、香港、长沙等地演出,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节目排练任务,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人需要照料……常常是顾得上工作就顾不上家。尽管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年年都拿国家、省级表演大奖,但想想家庭、丈夫和子女,总觉得有一肚子苦水倒不出来。

    也许,你能喝干洞庭湖的湖水,但你能讲得完吉首大学老师们生活的艰辛与全心敬业、全心奉献的故事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啊!这里,我真想对各位老师的父母、子女、亲属说一声:对不起了!请你们能理解他们,并能原谅他们!谁叫他们是吉首大学的老师呢?

                         站直了,别趴下!

    对于教师而言,疾病有时也是一种尺度,一种衡量其师德和精神的尺度。在重病的蓝焰中,依然能挺直腰板,昂首向前,甚至置生死于不顾,依然勤奋工作,忘我奉献的人,才算是进入到“炼石”的最高境界。

    体育学院的刘少英教授就是具备这种思想境界的人。1994年6月,她被确诊为子宫癌。那一年,她35岁,孩子4岁。青春之花正盛开,事业也起步不久,骤然遇上这种变故,真有一种被突然打懵的感觉。接着是去省城,是手术,是放疗和化疗……折腾了一个多月后,尽管被弄得骨瘦如柴,但头脑却渐渐地清醒了许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位教师,一位母亲,有那么多工作在等着我去做,有那么多学生在盼着我站起来,还有年幼的女儿、年迈的母亲都需要我奋力坚持,我怎么能等死呢?”为了重返教学岗位,她在医生的帮助下,积极地同体内残存的癌细胞进行顽强的斗争。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1995年3月,这朵“铿锵玫瑰”,终于再次盛开于体育学院,并开始了自己艰苦而执著的追求。

    俗话说:“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你还别说,商学院73岁的李泽南副教授,还真的给碰上了。前年,他不幸从楼梯上摔倒,跌断了两根胸骨,伤势很严重。一个月后,这位老人却带着厚厚的绷带,挣扎着走上了选修课的讲台,坚持给学生讲课。老人的伤痛和艰难就不用渲染了,只要看一看他额前的汗珠和不时抽动的嘴角,任谁都能感受得到。老伴心痛地骂他:你都是黄土埋了大半截的人了,还逞什么强啊?老人却说:“正是因为有生之日不多,就更应该抓紧时间,不能误了学生!”

 

    三、造人:园丁的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女娲一样,都是用自己的心血,自己的实践、自己的爱来造人。所不同的是,女娲只是造出人的肉体与生命,而老师却进一步塑造着人的灵魂。

                        师之为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在这里,“严”是教师精神的一种体现。文学院现代汉语专业的李启群教授,以严格要求学生著名。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函授学员,她都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哪怕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59分,还是59.5分,该补考的就得补考,一点儿也不含糊。商学院的龙生庭副教授是2000级会计班的班主任。他对学生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一段时间内,班上的一些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龙老师对他们多次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经过他的努力,该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2002年,全班英语四级的过级率达52.9%,在商学院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古汉语专业的唐生周教授,今年刚50岁,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就没有年轻过。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而艰辛的工作,使他过早的衰老了。随便翻开他所任班级学生的作业本,你都会看到密密麻麻的批注,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从不放过。大学英语部的彭先成副教授也以严谨著称。他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并引发肺气肿,平时总是佝偻着腰,连走路都非常吃力。但他对待教学工作,却从不马虎。三十年来,他写下的教学笔记、教案堆起来近一米高,而且一笔一划,工工整整。

    “庸师授人以鱼,良师授人以渔。”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以学习和科研方法。资环学院的陈功锡教授和实验师张代贵老师则更注重对学生科研具体环节的细心指导。他们从学生的科研选题的确定,到具体的资料查阅、研究步骤的推敲,以及对校园植物标本的采集、识别、编撰和最后科研成果的检验,无不耐心地加以指导。正是在他们的这种潜心指导下,邓涛同学的《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获得了2005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烛光,月光

    烛光的亮度是有限的,但千万支烛光汇聚起来,就会化为一片温馨的月光,照彻夜空,照亮整个世界。吉首大学校园内,一直荡漾着这种师德的月光。

    烛光是温馨的,有如慈母之爱。政法学院吕学芳教授就是众多“慈母”中的一个。当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学业时,是她四处奔走,向社会寻求经济援助,使众多的学生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当石卯昌、黄琼暂时凑不齐学费时,是她慷慨解囊,为他们垫交了上千元学费;当肖映胜、胡群英等人没有生活费时,还是她为他们找到勤工俭学岗位。纵然是学生毕业了,也依然感受到师德之光的温馨。

    吉首大学地处湘西山区,贫困学生的比率较高。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克服生活困难,资环学院党总支在全院组织了“向贫困生献爱心”的活动。连续两年,全院教职员工每年自愿捐款,作为院“贫困基金”,现在这笔贫困基金已经达到近4万元。当学生的生活发生困难时,学院就能给予及时的帮助了。也许一说到钱,就会让人们觉得俗气,但是,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一种无私的经济援助,这样的钱,您会认为它俗气吗?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人的灵魂的塑造。它需要老师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照亮学生的灵魂;用自己高尚的德性精神构建学生的灵魂。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和宇副教授曾谈起了这样一件往事:有一位从预科升上来的学生,读预科时,就已经25岁了。由于年龄的差异,使他与班上的其他同学缺少共同的语言。平时沉默寡言的他,逐渐开始逃课,夜不归宿,严重违犯了学校的纪律。张书记与班主任一道,一边严肃地批评教育,指出其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一边又多次找他谈心,终于使这位同学从自卑以及“破罐子破摔”的泥坑里走了出来。2003年,这位同学还考上了云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就得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学生的贴心人。

    烛光,依然灿烂,也依然温馨。在这片灿烂而温馨的烛光中,蕴藏着多少感动啊!正是因为这许多的感动,我才不顾自己的笨拙与木讷,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也许,从我的讲述中,您只读出了平凡;或者,您也读出了某种崇高。但无论您从中读出了什么,吉首大学的老师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努力工作着。他们依然像昨天那样,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毕生的精力,默默地诠释着“师德”的内涵与精神,演绎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赓续着有关烛光的新的神话……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