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陈克立
嘉宾: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小珉
嘉宾: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罗康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发布的宣言指出,世界现有11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之一,如何做好水资源各种难题处置,彻底攻克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在全民中大力倡导节水的理念,就此话题记者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珉,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康隆,就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谈谈他们的见解。
主持人:请两位研究员介绍一下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刘小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匮乏,时空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世界149个国家中列第109位,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从整个北方地区来看,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8%,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70%。中国城市缺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80年代日趋尖锐,现已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664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多亿元,许多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地表水的水质恶化和河流断流的现象。水资源减少,是中国也是世界的严重生态问题。
罗康隆:中国年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下,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和社会性缺水。资源性缺水,这取决于自然地理结构的本底特征。但与资源性缺水相对立的社会性缺水在与日俱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国民经济产值以每年平均9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同时,水资源的消费量也在以20%的比例增长,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的水资源消费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这就意味着我国是在以最少的水资源储备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拥有量的压力几乎无以复加。
主持人:可不可以说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在下降的?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由哪些因素造成,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哪些制约?
刘小珉:水资源减少给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施加了巨大压力。新疆罗布泊消失是水资源减少的严重生态后果的一个早期案例。内蒙古居延海几度干涸,从2000年起,每年采取“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措施向下游多次调水,它恐怕已经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青海湖是中国最大湖泊,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50年来,各种测量结果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减少了311.96平方公里,湖水水位年均下降12.1厘米,水量年均减少4.36亿立方米。随着水资源总量的下降,民族地区大量河流出现断流甚至彻底干涸的趋势。
水资源的减少,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农业生产为例,西部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从总量看有所增加,但从人均量看,则大多数省区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例如,1978-2006年,青海、西藏、广西和新疆的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总减幅分别达到28.9%、28.2%、27.9%与23.2%。水资源尤其降水量的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另一个严重影响是导致干旱灾害。这当中,西部地区的旱灾灾情远比中国其他地区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干旱严重,可以说是西部地区农牧区居民生活贫困现象的主要原因所在。
罗康隆:中国的水资源属于国有资源,为了支持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工农业的实体在水资源的消费上要支付的代价十分低廉,水资源紧缺对中国的生产企业没有构成任何压力,在中国国民经济产值飞速提升的背后,隐含着一个水资源统计的盲区,以至于中国水资源的消费量至今不能得到可靠数据。
从地理结构上看,中国的江河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都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富水带,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由于都市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的结果,导致天然水体大面积污染,使历史上的水乡泽国反而成了极度缺水的贫水带。如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市由于水体污染,结果只有1%的天然水可均以直接利用,这一数字比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人均占有量还要少1000多吨,甚至比世界上最干旱的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还要少。从富水区到极度缺水区的巨变,直接造成我国的富水带不复存在,水资源的自然配置最丰富的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相继沦为水质性缺水带。
主持人:面临水资源紧缺,要保证水资源的供给,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如何从根本上思考解决?
刘小珉:首先,最为重要的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致力于涵养水源。近十余年来,国家已经多方努力,建设中国生态环境,包括建设黄河、长江上游防护林带;广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沙漠化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从目前来看,这些工程已经产生了看得见的生态治理效果,对涵养水源也必将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些生态建设工程的成果,是从宏观上保障水资源供给的关键所在。
东部地区基本上位于中国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当上游和中游地区发生水资源匮乏问题时,下游地区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会更加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应当说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战略。据有关研究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海水淡化的成本可能并不比南水北调的成本高。因此,加快海水淡化技术的开发应用,至少对于解决中国东部沿海大中型城市的水资源供给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主持人:前面提到西部地区的旱灾灾情远比中国其他地区严重,因此,国家实施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以促进西部地区水资源供给加大,未来有哪些解决方法?
刘小珉:由于这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往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实施的,目前国家已经决定延长对工程项目区农户的补助,但终极而言,补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帮助这些地方的农户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才是关键。
作为一些特别干旱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户解决水源不足问题的应急办法,各种形式的集雨集雪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从我们的田野调查来看,像西北干旱地区如宁夏等地,集雨集雪对于解决广大农户的水资源匮乏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集雨集雪还只能勉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而难以保证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少地方采取了打井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地下水越采越少,看来也并不是可持续的办法。从长远发展看,在特别干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或者实施基于劳动力就业转移的人口城市化战略,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主持人:缓解水资源紧缺,节水问题是关键。从农业用水到工业和市民生活用水,如何进行水循环利用,请谈谈节水问题。
刘小珉:开源尚需节流来补充。节流也是保障水资源供给的一个基本战略。目前,世界上关于节水的技术多种多样,有的已经比较成熟。例如,农业生产用水的节约就是如此,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享誉全球。中国新疆等地在开发应用滴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当加大这方面的研究,总结经验,争取更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循环用水也是重要的节水技术,尤其在一些用水量大的工业领域,需要加大循环用水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国家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推动循环用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另一个大户,在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方面同样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要进一步在广大城乡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中加大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建设,并且应当全面实施在城市供水价格机制已经采取的一些鼓励节约用水的政策;另一方面,居民生活用水的循环处理也非常重要,北京将生活用水处理成可供农业灌溉使用的中水技术和经验,可以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主持人:对未来我国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展望?
罗康隆: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之一,水资源战略在当前更能显示其重要性,可以为我国未来的水资源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对策,进而可以做好过渡带(我国中部地区)和消费带(我国东部地区)的水资源难题处置,最终完成我国水资源宏观调控,彻底攻克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难题。
刘小珉:总之,水资源紧缺是一个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对于在水资源供给和使用方面如何做好开源节流的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有高度紧迫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不是什么空泛不着边际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代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