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中国经济网:看湘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特色

作者:刘麟  来源:   时间:2010-06-03  点击:

 

    碧水为路,青山作营。生态是湘西最大的优势。这里的山有骨,水有性。深入湘西,你看那背篓背直的山,号子吼长的河,你听那深山苗鼓的激越,山歌的高亢、唢呐的悲壮、渔歌的清婉,这都是山水同根、天人合一的生态湘西的坦荡和张扬。生态是湘西最大的优势。经济欠发达是湘西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将湘西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特色,是湘西党政领导近年来做的一篇大文章。位居湘西州府吉首市的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介绍说,这些年,学校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立足区位,强化特色,服务地方的科研发展理念,积极探求校企合作之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不仅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倍增器,更成为湘西州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吉首大学校长李民介绍说,湘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比如,带着明显大陆性特征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湘西成为猕猴桃的优良生存地;山地地形,以及高密度的森林覆盖率,使这里成为各种菌类的成长地。吉首大学围绕湘西的生态特色,最先做的就是将这些自然资源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理念,为州委州政府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据湘西州科技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对湘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0%提高至2009年的51%

    
科技,让绿色变金色

    
挺进在湘西的山山水水,眼前最多的是那飘忽在山水之间的一丝一缕的白色雾丝,那不时挂在林间、挂在树梢,依恋着山乡的白色雾丝,在雨后初晴后又汇聚成漫山云海。每年三月,地里的猕猴桃树青了,山里的梨花白了,桃花红了,村村寨寨都隐约在青、白、红之间。不知哪位大姐一声木笛,惊起鸟雀,摇落花雨片片,顺溪而下,如蝶戏流泉。秋天,满山满岭飘来果的芬芳,闻香而寻,却见村姑穿梭在果绿之间。

    “
咱们村里的新房子,大多都是靠种猕猴桃赚钱修的。汽车行驶在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村地段,猕猴桃种植示范大户丁青青对车窗外不时呈现贴着白色瓷砖的成片农家新居颇有些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从80年代就开始种植猕猴桃,亲历了湘西猕猴桃产业由起步到兴盛的全过程。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吉首大学教授们的心血,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科学研究贯穿了猕猴桃良种选育与栽培、贮藏与保鲜、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一直到医药保健品开发整个系统的产业链,传统农产品的提质增效,靠的是科技创新,喜的就是我们腰包渐鼓的农民兄弟。我现在开发猕猴桃近30亩,每年培育的猕猴桃种苗达20多万株,年收入就有十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在湘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长期以来丰富的生态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开发处在低层次的原始生产状态,基本上以出售原料赚取廉价利润为主,老百姓生活很困难。

    
湘西州270万人口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75.3%,这里,虽然人均耕地只有0.5亩,但生态资源丰富,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森林覆盖率达62.3%,生态优势是湘西最大的优势,也是湘西人最大的依托。湘西自治州十分看重区域内的生态优势,州里把生态富民放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措施,2001年,州委、州政府因此做出了实施生态州建设战略的决定,2005年,州里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其中第五条、第七条明确写道:州、县()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及重大经济、产业和技术改革,进行资源开发、区域国土整治、开发区建设、城市改造等活动时,应当进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州、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本辖区的生态调整和区域环境评估工作,划定生态功能区、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并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记者在湘西采访中,无论是在企业还是高校,大家谈得最多的是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是如何将湘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特色。要实现优势转化,必须实现科技创新,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在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给记者介绍:吉首大学提出了立足区位,强化特色,服务地方的科研发展理念,面向湘西生态经济主战场,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竞争力,构建科技服务新模式,围绕猕猴桃良种选育与栽培、贮藏与保鲜、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医药保健品开发等4大领域12个方向100个课题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此期间,吉首大学科研人员跑遍了湘西周边的深山老林,在农村集市上发动农民寻找个头大的优株,终于在凤凰县米良乡从野生猕猴桃中筛选出了米良一号米良四号米良五号等十几个优株,历经五年的精心培育,试种试验研究,米良一号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猕猴桃优良品种的先进水平,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扶贫开发项目,在全国16个省()推广栽种,仅湖南湘西地区种植面积就达20万余亩,帮助湘西近20万农民摆脱贫困。科研人员又在米良一号猕猴桃的基础上培育出富硒猕猴桃。优质猕猴桃品种的开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福音。以永顺县松柏乡陈家村为例,过去村民除了稻谷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种植了1500余亩猕猴桃后,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超过3000元,成为湘西州小康示范村之一。

    “
结合资源做科研,转化成果为经济。吉首大学在猕猴桃方面的产学研实践成功更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又把目光盯住了湘西的另一大绿色——草场。

    
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端,境内天然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州各类草地草场占土地总面积的44.6%,人平均近5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39处,面积970万亩。同时年产农作物秸秆116万吨,再加上全州可以提供结构调整调出的50万亩坡耕地和50万亩农闲间隙地种植优质牧草,全州草食牧业的理论载畜量将达到150万个黄牛单位,可养牛150万头,养羊600万只,开发潜力巨大。自1998年始,湘西州政府就依据本地区特点依次发展水果业、种茶业和草食牧业等主要产业。其中在草食牧业上先后引进优良畜种如波尔山羊、小尾寒羊、马头山羊和南疆黄羊等。2003年,湘西州种草面积10万余亩,圈养山羊125万只,出栏65—75万只,存栏牛60万头,出栏6—7万头,其中优良畜种仅占其总数量的千分之一以下。究其原因,缺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规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湘西州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作为一所办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校,吉首大学立足湘西地区,瞄准地方资源,以学校生物科技项目组为核心,成立了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校企合作过程的开展中,学校主要担当科研人员的配备、关键技术的研发等,迄今为止,吉首大学资环学院共有23位教授、博士进驻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武陵山区特有生物资源基因库保护及开发利用、有害物种控制、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先后有15名研究生以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基地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另外200余名本科生在该公司进行教学实习和科技创新。

    
科研人员围绕湘西州规模化羊肉生产技术研究和项目推广的可行性论证,湘西州种草养羊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目前该公司和学校已拥有专业化实验室6个、南方喀斯特草地牧业研究所一个、生态研究所一个,通过深入研究土壤、牧草、山羊中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动态,结果发现了熔岩地区牧草高钙抑制草料中镁的吸收,从而导致大量山羊的瘫痪,尤其是生长速度快的山羊和种山羊,通过食物和血液补镁,很好地控制和医治了此类现象,成功地破解了当地山羊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公司通过引进紫花苜蓿,经研发中心的培育和科学管理,使得亩产鲜草达到了6000公斤以上,打破了南方不宜种植紫花苜蓿的观点,为西南山区生产优质豆科牧草,发展南方草食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大学+公司+基地+农户的成功运作模式,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社会的双赢。

    
产学研融合,明显加快了湘西生态优势的经济转化,给湘西的绿色产业插了金色的翅膀。仅猕猴桃的栽培面积由1998年的9000亩发展到了目前的20万亩,覆盖了全州8县市120个乡镇、1280个村共18.5万人,产业化经营收入由1999年的22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利税4200万元,安排1500人就业。一颗颗貌不惊人的猕猴桃形成了当地最大的绿色产业链,20万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猕猴桃产业、草场产业链只是吉首大学结合生态资源做科研、服务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首大学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根据生态经济发展需求,围绕生态做文章,因地制宜定位研发领域。该校在了解湘西州要发展绿色食品、建立生态州战略需求下,发展了一系列与生态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特色研究领域,如农产品加工方面,绿色食品生产研究;生物制药方面,药物效价的提高和产业化发展研究;矿产开发方面,发展矿产业所急待解决的降低污染,提高矿产品产量和品质研究等。其中,富硒猕猴桃果汁饮料杜仲翅果亚麻酸油高产优质北虫草子实体生产技术研究虎杖白藜芦醇提取纯化工艺石煤钙化焙烧酸浸离子交换法提钒技术纳米碳酸钙等成果已经在湖南老爹、和益生物、益康生物、怀化黎明化工、湘西恒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中应用。目前,科研人员帮助合作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改造3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20余项,为企业新增利税2亿多元,同时为合作企业培养应用技术人员2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本地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化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世界最大的有机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生产基地等纷纷诞生在湘西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念山水经、打优势仗、唱生态戏、走致富路,一批生态特色产业成为支撑湘西发展的支柱,形成了湘西独有的经济特色。据统计部门的同志透露,这些特色产业每年为湘西州农民增加收入达20亿元以上。

    
创新,让金色变金链

    
从凤凰米良乡山头的野生果,到世界首创的保健食品果王素,一个猕猴桃的变脸,折射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也是绿色产业变成金色产业链条的缩影。当果农们开始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时,却出现了卖果难的现象,这使科研团队认识到:湘西猕猴桃的发展,关键要做好深加工和产业开发。第二年,北京中发公司依托吉首大学的科研成果组建了湖南老爹公司,正式启动了湘西猕猴桃产业化项目。科研人员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微细处理技术、UHT杀菌技术、酶法生产技术进行集成,经过几年的努力,将一个小小的猕猴桃开发出果王素、果汁、果脯、果籽饼干、猕猴桃祛斑油等4大类35个系列产品。一个猕猴桃,果肉可用来做果汁、果脯、果酒,种子中的油可用来生产果王素,种子的皮与肉可用来加工果籽饼干,实现一果三吃。与此同时,科研专家们还指导果农和老爹公司将猕猴桃鲜果用来加工系列产品,每亩修剪的1500斤枝条可用作燃烧,树叶和果皮可作优质有机肥料,根用来开发护肝产品,创造出猕猴桃一树四用的科技奇迹。

    “
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校与企业进行优势结合。高校的科技优势是科研成果得出的根本,而企业的市场优势是成果产业化的渠道。李民告诉记者,少数民族的生态经济要发展,企业的技术装备要升级更多地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而湘西地区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要发展,必须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面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40万贫困农民,400多个贫困村,吉首大学应该有所行为。我们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以技术服务的方式,直接向地方企业转移,形成项目生成、研发、实施的良性循环,大大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009
4月份,湘西边城醋业公司生产的第一批神秘湘西牌柑橘醋饮料在国内成功上市,为湘西椪柑产业化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通过科技创新,为椪柑精深加工开辟一条新路子,解决了湘西椪柑销售的难题。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为把湘西椪柑产业做大做强,今年将建设一条新的生产线,年生产柑橘醋饮料2万吨,收购处理柑橘3万吨,实现柑橘醋产值1.7亿元,到2013年,椪柑收购处理量达到6万多吨,柑橘醋饮料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总产值3.5亿元。

    
湘西边城醋业公司是一家以生产传统香醋及醋饮料为主的高科技食品生产企业,公司注重利用产学研合作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吉首大学共同开发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成果转化快、效益明显的项目。湘西是椪柑之乡,因此,椪柑精深加工成为了吉首大学的研究课题,2007年,我们立足湘西丰富的椪柑资源优势,开始着手柑橘醋饮料的研发,2008年,公司收购50余吨椪柑用于中试研究,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总结,优化配方,终于研制出柑橘醋饮料生产技术和配方,为椪柑醋饮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近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了柑橘醋饮料生产车间,引进了配套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建成了柑橘醋饮料生产线,收购处理了500吨椪柑鲜果。目前,该公司已形成果醋和调料醋两大系列21个品种,年产值达4000万元。同时,据专家介绍,湘西醋城每年可处理优质大米1500吨和中草药800吨,可有效缓解当地农村粮食难处理的问题,带动基地农户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带动10万农民依靠本项目脱贫致富。

    
在湘西和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在科技创新和企业实现对接后,科研贯穿了杜仲的翅果脱壳筛选、籽油提取等过程,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研制出金雪康杜仲果软胶囊等保健品并投放市场。经专家初步测算,每亩杜仲可为农民新增收10001600元。

    
和它们一样,保靖县武陵山花椒公司的武陵青花椒、湘西荣盛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天之骄等成果,由于产学研的融合带动,实现了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成功转变,不仅源自湘西州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源自吉首大学优良的科研环境,更源自湘西州委、州政府对这块沃土的精心浇灌。近年来,湘西自治州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从2005年至2009年,州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0583万元,年均增长36.5%,比经常性收入增长高23.9个百分点,其中科技研发经费5800万元,是2001-2005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的6.6倍。自2005年州本级建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归集资金4000多万元,支持科技项目153个,引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82项,转化科技成果112项,新增产值10亿元。目前,全州共有63家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其中18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了猕猴桃果仁油、纳米果王素、生物菌肥、高纯电解金属锰、超细活性锌粉、微细球形铝粉、高档铝颜料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45个,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个。

    2009
年,全州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8.96亿元,利税2.95亿元,出口创汇0.67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04%145%15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5%,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0%提高至2009年的51%,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该州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力量。

    
青山美,绿水秀,产业旺,魅力足。这是记者在湘西追寻科技创新让湘西更活跃时得到的最新印象。湘西,一片酝酿生态的净土,这里,武陵山绵延逶迤,西水河激越澎湃;这里,高望界莽莽苍苍,南华山终年叠翠;这里,八面山上风吹草地见牛羊,猛洞河畔上演天下第一漂。绿水青山,是湘西的灵魂和血脉;鸟语花香,是湘西的盛装和表情;科技创新,是湘西经济的引擎和动力。在湘西,新型工业化依托生态效益凸显,农业产业化背靠生态方兴未艾,旅游产业化紧贴生态如日中天。湘西的生态优势正向生态富民的经济特色转化:决策围绕生态定,产业围绕生态转,百姓围绕生态富!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