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并强调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是创新之源,高校是创新之母。高校是国家重要的创新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吉首大学统计学专业开办于2011年,金融工程专业开办于2013年,是学校着力优先发展的应用型专业。近年来,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紧紧围绕金融统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这条主线,狠抓“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基本点、“实践育人模式”这个关键点、“创新活动”这个着力点、“校政校企合作”这个支撑点、“地方服务”这个落脚点,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抓基本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教育指明方向。近几年,根据国家、湖南省及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学院将金融统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集中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创新教育要求上,明确提出把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将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校政企合作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路径,为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
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创新教育体系。近几年来,学院先后开设了“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与人生规划”“创业文化与创新思维”等20多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初步形成了“必修、选修、网络课堂、创业培训”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
加强创新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其中,“一体”为专业课程建设,“两翼”为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为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拓展,将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出台激励政策,建立创新创业动力机制;实施“以赛促学”,激活创新创业激情;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学分。学院把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头等大事,每两年修订一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周,保证金融统计类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5%以上。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科研项目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抓关键点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为推进金融统计类专业创新教育,学院制定了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课堂以及“专业实践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三个平台的作用,构建了“一方案二课堂三平台”实践育人模式。
学院以“立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为目标,制定学院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编制了创新能力培养指南。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四位于一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与此同时,学院为学生搭建了三大实践平台,一是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通过创新专业实践形式,开放各类实验室、学科研究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二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学院每年开展精准扶贫、统计调查、“三下乡”服务活动,组织师生深入武陵山片区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政策宣讲、教育帮扶、经济普查、民意调查等。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院组织开展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金融精英挑战赛、双创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实践历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例如由我院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为主体自发组建的一支扶贫团队——湘希计划,积极在湘西贫困地区开展扶贫调研、扶贫帮扶等工作,受到了湖南省扶贫机构、光明校园传媒、湖南教育网等部门报道。该团队申报的《“湘希计划”——湘西扶贫队》在湖南省第三届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大赛中喜获金奖,项目负责人作为公益创投赛道金奖代表在颁奖典礼上进行现场项目展示,项目受到在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抓着力点 推进各类创新活动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学院在《吉首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创新教育教研室、学科竞赛组织委员会,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近几年来,学院组织统计学、金融工程专业参与数学建模、统计建模、金融建模、统计调查、金融精英挑战赛等国家级别学科竞赛项目20余项,每年参赛学生规模达2000余人,共获得国际二等奖6项,国家一等奖12项、二等奖26项,国家三等奖及省级奖300余项。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创青春”挑战杯省级金奖1项,“第四届湖南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二等奖两项、三等奖1项,“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别二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两项,湖南省第三届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金奖1项,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抓支撑点 强化校政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政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助推统计学专业发展,学院于2012年与湘西自治州统计部门签订了校政战略合作协议,同年与大数据行业领头企业——长沙拓建信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2014年,学院将学科与专业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瞄准“精准扶贫”与“大数据战略”的需求与行业要求,依托金融工程与统计学专业,与湘西州统计部门、长沙拓建共同组建统计类专业校政企合作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6年,基地升格为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也是湖南省内首批省级统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湘西州人事部门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院每年遴选1—2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创业项目入驻,现有近10个创业项目团队进入孵化基地。近几年来,学院先后与长沙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吉首市等州市统计部门、民政部门、扶贫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在产学研用合作中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院与财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财金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湘西分行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享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开展学生创业服务合作;与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第一创业证券有限公司、吉祥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基地。
为深化校政、校企合作,学院构建了院、政、校协同育人的“四共建”机制,实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建师资队伍”。近几年,学院聘请20余名政府官员、企业家、创业成功者、行业主管到学校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选派10余名中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选派100余名学生赴长沙拓建信息有限公司参加大数据项目培训与实施,获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与基地联合申报省级及省级以上课题50余项。
抓落脚点 服务于武陵山片区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武陵山片区较早开办统计学、金融工程专业的院系之一,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自2011年开办以来,紧贴金融统计行业需求,突破创新人才培养障碍,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响应国家“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入统计学、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校地协同育人,与湘西州统计部门、长沙拓建共同组建统计类专业校政企合作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武陵山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中心,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业优质资源,围绕武陵山片区数字化扶贫与精准发展、旅游大数据、统计调查等开展相关研究。近几年来,统计学与金融工程专业师生主持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科研课题50余项,立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参与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组织的经济普查、农业普查、民意调查、精准扶贫等项目1500余人次,近70%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相关。
(方东辉 莫宏敏 彭立平)
原文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2/27/content_513654.htm?div=-1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