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吴合显)5月14日下午,学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庭硕做客“文化与田野”论坛,在齐鲁大楼作了一场主题为“沙尘暴的治理思路有待优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康隆教授主持。
图为杨庭硕教授作讲座
本次讲座为2021年吉首大学“文化与田野”论坛的开局之讲,因紧扣时政、创新性强、内容扎实、建议可行,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
罗康隆指出,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研究场域在田野。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正是以其独有的文化应对自己所处的生境,而创造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事实体系。人类在特定的文化事实体系中实现其生态、生计与生命的耦合;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的安身立命之本,要在田野里发现文化、研究文化,秉承“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的理念。正是以这样的理念,将该论坛取名为“文化与田野”。期待通过这一论坛来完成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的成丁礼。
杨庭硕在讲座中针对我国和世界各地雾霾天气的状况,从雾霾灾害乃是大自然运行的常态,防风治沙因民族文化而异,此前治沙思路的总结,治沙思路优化的依据,以及当前可以付诸实践的治沙建议等五个方面对沙尘暴的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杨庭硕教授认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在遭逢强烈风蚀背景下均会诱发雾霾天气,这是大自然运行的常态之一。但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及其相关人群而言,就可能会构成严重的危害,受害的程度也会因文化而异;杨庭硕进而提出,如何防止雾霾天气发生、减轻雾霾天气所造成的灾害,自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生态问题。然而,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强烈风蚀的气候特征也是大自然的产物。至今人类还没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生态系统和气候背景。但是通过有效的人为手段和技术措施,可以确保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沙尘暴的烈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降低。
据悉,历史与文化学院“文化与田野”论坛从2003年开始,已经开办了118期。从2021的第119期开始,将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学者进行讲座,计划每两周举办一次。期望通过系列学术活动,持续推动学校民族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