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吴合显)7月8日,在2019·银川·民族学研究生实践教学校际合作交流期间,我校历史与文化学院在宁夏大学成功举办学术专题会议。会议由我校老师麻春霞主持,凯里学院罗康智教授担任评议人。宁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的部分师生参加了会议讨论。
图为会议现场
我校师生共递交了15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分别是罗康隆教授的《生态、生计、生命:生态民族学的研究主题》,吴合显博士的《遭遇发展:对腊尔山地区烤烟推广的反思》,何治民博士的《乡村精英的变迁与乡村振兴研究》、张勇博士的《乡村振兴视野下养蜂合作社的文化自觉与生态作用》,博士生肖宪平的《文化视阈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发展研究》,周红果的《地笋苗寨旅游项目落户与国家在场》,鲁萧萱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中“第一书记”的制度研究》、杨浏熹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刘进的《乡土文化与产业振兴的互动关系研究》,孔秀丽的《产业扶贫视角下的宁夏黄牛研究》,硕士生罗启华的《地方戏剧调查》,白里的《消失的波浪: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翟文的《广柑种植的农药滥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刘月红的《论“牛”对生态维护的重要性》。学术论文发表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上述论文主要围绕“生态文明与民族学发展”“生态文明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等主题而展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生境、生计、生命三者耦合的和谐统一。其中,生境是人类和生态环境存在的本质所在,生命是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共性特征,生计是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的手段与方法。因此,只有保证生境、生计与生态三者的耦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