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徐馨雯 王子阳 张秋容)近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圆满落下帷幕,我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再续传奇,2022级学子陈奕宇、刁鑫、莫德鹏组成的代表队凭借精妙绝伦的设计与沉稳卓越的赛场发挥,一举荣获全国一等奖。这是自2014年以来,我校第六次在该赛事中夺得最高荣誉,彰显了我校在土木工程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卓越实力。
图为2024年比赛颁奖现场
“壮志凌云‘摘星’处,六冠功成匠心铸”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顶级赛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权威机构主办,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批准的全国性学科竞赛资助项目,被誉为“土木建筑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该赛事赛题紧密贴合行业前沿与实际工程需求,涵盖多种复杂结构类型,全面考查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创新思维、实践动手及团队协作能力,对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本届竞赛以《考虑水平振动的高耸塔式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为主题,其难度之高、挑战之大堪称历届之最。参赛队伍不仅需要深入剖析多种复杂荷载条件,包括顶部竖向荷载、水平拉力荷载以及不同频率的水平振动等,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结构方案的精心设计、受力分析计算到实体模型制作的全过程,最后通过现场加载测试和陈述答辩等环节,全方位呈现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靠性。
图为2024年我校获奖模型
今年,我校参赛团获奖作品名为《星耀天门》。面对复杂的荷载条件,陈奕宇团队精心设计了一款既轻巧又稳固的塔式结构。该结构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独特的双层拉条系统和可旋转的上部设计以及其卓越的抗震性能。他们将整个塔式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通过特殊的连接件使上部可以自由旋转并进行竖向滑动。这一设计不仅增加了结构的灵活性,还能有效分散和吸收外部振动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上部采用了内外两层拉条的设计。内层拉条较细,外层拉条较粗。在振动初期,内层拉条提供足够的刚度以抵抗低频振动;当振动频率逐渐增大时,内层拉条断裂,外层拉条接替工作,同时结构吸收大量能量,减少自身振动,从而达到避震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最终完成的获奖模型总重量仅为43.8g,承受的一级竖向荷载为5kg,45秒的水平随机振动,二级水平静载3kg,三级2.5hz震动持续20秒。在来自全国595所高校的1863支参赛队伍中,我校团队脱颖而出并成功晋级总决赛,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20所高校的121支精英团队同台竞技,并最终荣膺全国一等奖第四名。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他们无数次试验和优化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他们在结构设计上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
“长风破浪会有时,土木三子勇逐梦”
陈奕宇、刁鑫、莫德鹏三位同学在专业赛事中成绩斐然,在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竞赛、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在校内专业校赛中也多次获奖。这些辉煌的过往不仅是他们专业能力的有力见证,更是他们在本次竞赛中勇往直前的坚实基石。
他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莫德鹏自学能力强,网络资源运用娴熟,模拟飞行爱好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精神;刁鑫成绩优异且热爱乒乓球运动,运动赋予了他坚韧毅力和乐观心态;陈奕宇专业成绩突出,作为队长,他承担图纸绘制与团队协调工作。这些优势和成绩为他们在本次竞赛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骄阳似火的暑假,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假期的悠然惬意中时,三位同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校,全身心投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紧张激烈的备赛之中。实验室成为了他们日夜奋战的“战场”,一张张摆满工具、材料和正在制作或待改进结构模型的桌椅,见证了他们为梦想拼搏的身影。天花板上安装的悬挂装置,承载着他们对结构模型加载测试的期待;室内一侧大窗户透进来的阳光,透过灰色窗帘的缝隙洒在地面,为他们的努力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
然而,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困难如影随形。在技术层面,杆件设计难以达到理想的力学性能要求,模型加载失败更是屡见不鲜,防震技术的瓶颈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迫使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推翻原有方案,重新踏上艰难的探索征程。与此同时,工具短缺、场地拥挤等问题也如荆棘般困扰着他们。但他们从未轻言放弃,莫德鹏坚定地表示:“技术难题先自行摸索,不行就向老师求助,时间管理靠自我优化。”陈奕宇积极改进设计,通过增加四根t杆有效增强了模型的稳定性。他们还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高校的实验优势,并不时向老师虚心请教。上一届的获奖成员郭昕等人也无私地伸出援手,针对材料和制作杆件方法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助力他们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同学曾辉回忆道:“每次和他们一起准备竞赛,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专业知识那种纯粹的热爱。”室友张晨,如今也在参加测绘省赛,他回忆起他们备赛时的情景,满是钦佩:“他们在宿舍也常常研究理论到深夜,面对失败总是积极分析原因,他们的专注和坚韧令人动容。每次我参加比赛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他们在实验室日夜奋战的样子,就又充满了动力。”
为了全身心投入备赛,他们暑假期间每日从早到晚坚守实验室,饿了就在同一家餐馆吃几口简单的饭菜,困了就在实验室的桌椅上小憩片刻。有一次,模型加载失败,他们在实验室连续奋战了整整一夜,刺眼的灯光下,疲惫不堪的面容却难掩他们眼中坚毅的光芒。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中,他们不断成长。“默契在交流磨合中产生,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彼此信任,相互支持。”莫德鹏说。
陈奕宇的母亲深知儿子的付出:“奕宇对比赛全身心投入,在实验室的日子让他成长许多,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刁鑫的母亲对学校和老师满怀感激,相信这次的比赛经历对孩子影响深远。
图为2024年模型加载现场
比赛现场气氛紧张得如同一张拉满的弓,选手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模型制作中,桌面上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和正在搭建的结构模型,周围散落着一些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陈奕宇、刁鑫、莫德鹏三人凭借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沉着应战。
比赛结束后,他们还敏锐地注意到其他高校队伍展现出的独特优势,莫德鹏特别提到:“长沙理工大学的滑轨抗震设计、上海交通大学的可变张弦结构设计以及江苏海洋大学的弹性可变限位基础抗震设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创新的设计激发了他们对技术交流的强烈渴望。因此,他们添加了许多优秀参赛选手的联系方式,期待在比赛结束后能够进一步深入交流和学习。
“砥砺前行续辉煌,土建精神永流传”
本次比赛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与全方位支持。学校领导挂帅,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参赛团队提供坚实的后盾。教务处精心组织策划,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竞赛准备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推进。资产处积极响应,全力为参赛提供一流的条件和设备支持,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图为2024年参赛人员和指导老师合影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更是勇挑重担,将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具体组织实施。学院不仅组建了以江泽普、卓德兵等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精准的指导,还提供了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结构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学院实行了一系列灵活的管理制度,包括特批备赛选手调课请假、赛后单独辅导、竞赛成绩抵扣相关专业课程学分等,激发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除此之外,学院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备赛现场,为同学们加油鼓劲,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还贴心地为参赛团队补贴盒饭、水果、咖啡等费用,让学生们在艰苦的备赛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和学院无微不至的关怀。
自2011年开办土木工程专业以来,学院始终秉持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土建人才的理念,并荣获2019年国家民委和湖南省教学成果奖。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重点强化实验室建设,建立了6个省内一流实验室、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24个多层次稳固的省内外实习基地,以学科竞赛为核心,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优化课程,引入前沿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次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学院育人成果和“匠心土建,星耀天门”的品牌文化。
此次获奖对三位同学影响深远,他们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全面提升,为他们在企业求职和考研等道路上增添优势,也为学校学子树立了榜样。对于来请教的同学,他们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莫德鹏寄语:“大家要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竞赛,注重细节和团队协作,要敢于创新。”陈奕宇鼓励道:“相信指导老师和自己,我们学校很强的,要有信心和耐心。”
回顾参赛历程,团队成员收获满满。莫德鹏说:“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协同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刁鑫表示:“通过这次比赛,我感觉自己变得更有信心了,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加从容。”陈奕宇则提到:“我的性格变得更加耐心了,手工能力也在不断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学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承匠心土建,星耀天门”的文化品牌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科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完善竞赛机制和奖励制度,把学科竞赛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