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经历了又一次气贯长虹、奔腾不息质的飞跃后,全国都开始安静地梳理着五年来秋的硕果,计划着来年春的播种。这五年来,恍如又一幅唯美画卷铺张在祖国大地上,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是如一棵苍劲的雪松矗立在上,若要问它为何如此 挺拔茁壮?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省级重点学科不得不提,不可不说!
回眸“十一·五”:信心在跳跃的数字中饱满
早在1989年,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已被确立为省级重点学科,它的年纪和如今一代的莘莘学子们相差无几。二十余年来,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探索、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内涵,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基础,是我校特色学科、首批硕士点之一。
拥有着如此厚重的基础,它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校学科建设中熠熠闪光,而不为人知的是该学科在湘西这块贫瘠的地区顽强的突破、完美的蝶变。经历四个像“十一·五”这样充满机遇的五年,我校的科研工作者们不允许机遇在眼前溜走、希望在大山中湮灭。
数字、通常成为经济发展的符号。回眸“十一·五”,中国少数民资经济学科用一系列数字证明了学科的实力,奠定了湘西发展的信心。五年来,中国少数民资经济学科的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与条件建设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学科建设成果显著。所有在《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提出的计划指标均完成并绝大部分超额完成。
学术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龙头,优化学术队伍建设结构更是具有基础保障的作用,“十一·五”建设期间学科培养了2名学术带头人、新增教授8人、博士6人、硕士10人、培养省级骨干教师4人,全部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末学科35岁以下的占55.56%,36-45岁的占25.93%,如今,年青学术骨干们都如一个个展翅翱翔的雄鹰成长起来了,处于36-45岁之间这个年富力强、多出成果的黄金期年龄段到了53.33%。
他们,依托于吉首大学这个平台,飞翔于湘西蔚蓝的天空,硕果累累、成绩显著,研究成果多次受到省、州奖励。“十一·五”建设期末,课题立项成绩极为突出: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课题4项、地方政府课题74项、委托课题12项。“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学科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五年里,共出版专著22部;发表论文338篇;可贵的是,在研究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忘记服务地方,共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规划、咨询、献言献策三十余次。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作为具有一定基础的省级重点学科,更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120名本科生、102名硕士研究生、9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包括“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1个等),简简单单的数字却有着其他学科不含有的重量。教学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践。不过,这只是五年来简单的一笔,无数散落在四处“游子”正服务着湘西、服务着全国,创造着辉煌。五年来,学校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更好地展开科学研究,学校积极申请、努力改善设施条件,新增投入“生态旅游应用技术”重点培育实验室、湖南西部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三个科学研究平台,大大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小小的实验室却蕴含着几代人思想的结晶,从这里,许多关于湘西的梦想与希望在此孕生。
跳跃的数字,像一条条悬挂在湘西上空的美丽彩虹。它们,代表着湘西发展的生命力,代表着湘西未来的希望。虽说这里是“老少边山穷”的代名词,可看看吉大人为了突破自我的精神,立足湘西、服务地方,信心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时变的异常饱满。
服务民族:经济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发展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在一大批学术骨干的指导下,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基于学科建设服务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地区企业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民族产业经济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市场与贸易发展研究3个研究方向。这3个方向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并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有经济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为依托。学科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科研成果丰硕,多项成果被地方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紧紧围绕湘西及湘鄂渝黔边区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展开科学研究工作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五年的凝炼,使得学科研究方向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切实,特色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经济协同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商品市场体系等一系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了学科学术研究者们案边卷,并有许多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利用共生理论、协同理论,对多民族毗邻聚居地区、多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协同发进行研究,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方向的最大特色。方向带头人冷志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对湘鄂渝黔边区的实证分析》就获得了湖南省第十届社科成果三等奖。此外,学术研究者们深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很快,旅游扶贫作用明显,利用这一天然的优势,他们在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整合、旅游区域合作、旅游文化创意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国内有影响的成果。众所周知,农民增收问题是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由我校校长李民教授、副校长白晋湘教授领衔的课题研究《湖南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荣获了201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标志性的成果之一。
无论是在实验室中,还是在湘西的某一企业里,他们的研究对象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近5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省级重点学科在各级立项的人文社科课题中,85%以上的课题是研究湘西问题的。湘西州委书记何泽中先后三次来我校就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行调研,多次主持召开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等座谈会。学科的专家献计献策,得到湘西州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湘西州旅游发展规划编修、芙蓉镇景点圈发展规划、吉首市十大产业和十大品牌建设计划。那些还在纸张上的、正在实施的项目,许多都有着重点学科教授、专家们的身影,王兆峰教授和鲁明勇副教授便是湖南省驻芙蓉镇景点圈科技特派员,为如今闻名遐迩芙蓉镇景点圈建设做出了贡献。
学术研究队伍的汇聚、科学研究的成果的丰硕、学科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得力使得五年来学科建设突飞猛进的飞跃,也成为了地方经济一支强有力的助推器。
众所周知,学科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的“领头羊”效应。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王兆峰教授的带领下,集中优势力量主攻特色研究方向(如民族旅游产业研究),又强化民族区域经济和民族贸易研究方向上的队伍。梯队成员与带头人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各方向内部研究成员分工明确,方向一致但侧重点不同,避免了研究内容上的低水平重复、课题申报上的内耗性竞争,形成了“重点突出、整体强大”布局态势。
西部地区天然的旅游资源给予学科研究很大的优势,旅游研究在国内高校脱颖而出,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校赢得了声誉。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云志在《旅游论坛》(第6期)上发文指出,截止2009年底,吉首大学共承担旅游类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中国旅游研究院顾问张凌云教授在《旅游科学》(2010年第4期)上发文指出,吉首大学旅游类研究文献被人大《旅游管理》全文复印与暨南大学等高校并列第四; 吉首大学的旅游产业研究在全国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有着先天的优势,勤奋的吉大人将他转化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再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将成果变为这块土地上经济发展的动力。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吉大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的学术队伍们在其中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
展望未来:希望在湘西的土地上孕生
二十余年,武陵山脉上的鲜花开了一季又一季。然而,它们看得到,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的学术队伍所经过的足迹,一代代吉大人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自己脚下最温暖的土地。
然后就是脚下这片土地,在外人看来,偏僻、贫穷。于是,对于重点学科来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住人才非常困难,学科队伍建设质量也有待提高。此外,学科建设经费非常有限,影响和制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影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然而,一代代的吉大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放弃,在《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自评报告》中,这样写道“展望未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省级重点学科力争在研究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条件、管理水平、学术交流等方面都上一个新台阶,相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省级重点学科一定会为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更高、更强的贡献。”
希望在湘西的土地上渐渐孕生,它出自于吉首大学,出自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它将永不停歇的为湘西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又是一个征程。学科在今后的五年里将继续坚持开展“精品工程”和“梯队人才工程”建设,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尽快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基础理论扎实、学术上造诣较深、有领导组织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学科的生命力也将在今后体现出来,笔者翻阅自评报告,发现学科建设者们早已想到,“发挥学科点优势,扬长避短,消除差距,逐步赶上甚至超过国内同类学科点。充分发挥学科点在民族产业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地区企业经济研究方向上的优势,牢牢把握学科建设服务民族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培育学科点长久生命力;充分发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优势,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壮大学科点实力,争取在4-5年内能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学位授予权。”我们相信,在“十二·五”之后,一定能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此外,自评报告中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奖励的力度,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科点将对那些具有较强创新、真正对民族经济建设有非常强的作用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催生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便是希望孕生的一个阶段,只有将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才能真正为地方的百姓服务,才是科研的最终价值所在。
我们看得见“十一·五”的丰硕的成果,也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中,学科将会有更大一步的飞跃。如果一代代的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的研究者们扎根湘西,立足地方,那么,我们怎么会担心将来的湘西、将来的西部地区还会是别人想象中的“老少边山穷”呢?
千里之行足下始,扬帆再航又一程。辉煌已属于过去,如今的路在前方,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正迎风破浪,登上了又一征程。立足湘西、服务地方,这是重点学科学术队伍的成员们都矢志砥砺、一直坚持的。漫漫长路,却一直有希望在孕生,一直能看见湘西百姓一年比一年灿烂的笑脸,于是笔者深信一切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重点学科专家教授的心中,都变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