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专门机构,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最大实际,科学定位学院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全育人”之路。在学院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一个各方面基础都很薄弱、教职工思想比较茫然的新学院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实效、人才培养等获全面丰收: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涵盖了6个二级学科,研究生招生专业扩大到4个;在教学方面,学院先后获省、部级教学奖励40多项,教育部“精彩一课”和“精彩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发行并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课程建设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课程已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科研方面,学院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9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9项,省级课题60多项。学院多次被评为吉首大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学科建设先进单位、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党总支、优秀教研室、学校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等。2011年,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评估中,获得优秀(全省仅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成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建立时间不长,取得的成绩却很显著,除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除了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即拥有一个勇于拼搏、思路清晰、精诚团结、乐于奉献、关心职工、关爱学生的领导班子。
一、勇于拼搏是他们的精神
2004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原政法学院独立。刚刚成立的新学院,除了拥有33人的教师队伍和四间空荡荡的办公室,其余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科建设没有起步,规章制度没有建立,办公设施一无所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尤其是教职工的思想尚处于一种比较茫然的状态。面对这种现状,学院领导班子并没有退缩,首先想到的是“拼才有出路”、“爱拼才会赢”,大胆迎难而上,毅然肩负起组织的重托,开始全方位地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美好明天。为了明确学院的工作思路,找准学院的发展目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教职工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多次前往省内外高校进行学习取经,并走访了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和省教育厅高工委的领导,很快理清了工作思路,找准了发展目标。
学院的发展史无异于一段拼搏史。加班对于学院领导班子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几乎没有双休日。好几次楼下的铁门锁了,吕学芳院长被困在了办公室。后来为了加班时方便出入,朱廷岚书记特意配了楼下铁门的钥匙。当时学院的办公室安装了红外线感应装置,办公室只要一有动静,学校保卫处就会收到报警信息,有一天晚上,学院领导班子深夜2点多还在办公室加班工作,保卫处的值班人员收到报警信号,以为有贼闯入,马不停蹄地赶过来,结果却是虚惊一场。
2005年12月,天下着大雪,吕院长主持院学术委员会讨论修改申报硕士点材料。深夜11点,吕院长累得肾盂肾炎的痼疾又犯了,腰痛得像刀割,就躺在办公桌冰凉的玻璃板上休息了一小会,又继续坚持工作,一直到把论证报告修改完为止。
2010年10月,学院当时正在忙着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工作,而迎接湖南省研究生质量评估的工作又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学院领导班子在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完成后,来不及休整,马上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评估上。吕学芳院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那个时候,我连续十几天失眠,每天晚上一躺下,满脑子都是明天要做的事,就怎么也睡不着了,一直熬到天亮,然后早早地起来去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因为时间紧,生怕因为我们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影响学校的评估。”分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院长助理肖映胜也感慨:“这真是两场扎扎实实的持久硬仗”。正是因为领导班子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勇于拼搏的精神,顺利获得一级学科授予权,评估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学院被评为学科建设先进单位和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几年的努力拼搏,领导班子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新育人理念、全面育人目标、全程育人模式、全员育人格局、全心育人精神的“五全育人”特色建设之路,并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