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志当凌峰十年磨一剑

作者:曾芳  来源:   时间:2013-11-08  点击:

 

 

四川工商报记者 曾芳

 

以笔为剑,追随社会的焦点、热点,与时代脉搏一起跃动——这是黄志凌眼中的新闻工作者。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奥运、中国改革开放迎来30周年;另有冰雪肆虐、达赖集团捣乱……

 

2008年初,黄志凌成为四川日报最年轻的主编,负责最关键的要闻版。3个月后,他又作为四川省委宣传部驻甘孜州新闻宣传组负责人,奔赴康定城。

从1999年到2008年,从挥别母校进入企业再到媒体扎根,黄志凌笑称,这十年磨砺,最难弃的还是手中“剑”。

 

大学里:读和写的辨证观

1995年,黄志凌进入吉首大学学习政治教育专业。在第一次班会上他这样介绍自己:柳宗元有一组散文《永州八记》,专门描写永州,我就来自那里。饮潇湘水,受黄庭坚、柳宗元等一代名人的文化熏陶,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更在中学阶段以一篇《母校惠存》文章获得华夏杯全国中学生写作大赛一等奖。

 

在大学里,黄志凌对新闻写作和经济问题十分着迷。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他话少,喜沉思,爱上图书馆借书。他认为,真正能成为全才的人只是少数。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他还读了大量书,做了大量的笔记。回想起大学读书的经历,他说,多读书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为形成较好的知识结构打下了良好基础。

 

“特色的就是引人注目的。”黄志凌认为,吉大这样一所吉大人手挖肩磨出的山区高校,扛起文明薪传大湘西的旗帜,在“民族的”和“世界的”对接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办学特色和精神内涵。这种特色就具有新闻性,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吉大现象,深悟吉大文化。于是,从1997年开始,他利用课余时间,以吉大及吉大人为题材积极创作,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民族博览》等国家级刊物上发文40余篇。当时,一些院系还请他去给学生讲如何写新闻报道。现在,提及黄志凌,很多同学或校友仍称:他是我们学校的才子。

 

    回首大学生活,黄志凌认为,在大学里,有的人喜欢挑灯夜读;有的人爱好钻研问题;有的人乐意笔耕不辍;有的向往花前月下……不同的方式会造就不同的结果。“我主要是喜欢读和写。”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读利于积累知识、启迪思维,影响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利于表达思想、发表观点,影响他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在读和写的过程中,他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也初步摸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找工作:“有准备”的考量。

 

与其他同学一样,1998年下半年,黄志凌开始琢磨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处于转型期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留校,回家乡,还是出去闯?起初黄志凌的心里并没有“谱”,他只是想,先回去到新闻单位试试,不行再出去闯。

 

做什么事他都很善于计划和准备——针对新闻、教育、企业等单位的工作岗位,他精心制作了不同的求职简历。

 

1998年底,黄志凌第一次走进内地某报社总编辑办公室,并勇敢地毛遂自荐,总编一边听,一边漫不经心地翻阅着桌上的自荐材料连连点头。自荐材料是厚重的,里面都是一些材料如“冠代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干部”,加上50余篇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在意料之中,他没收到任何消息。

 

1999年2月,黄志凌南下广州参加全国性的人才交流会。凭着自己过硬的综合素质,他在那里成了“抢手货”,先后有广州师院附中、《南方日报》等多家单位与他联系,广东国利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因看到黄志凌在广州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直接去找了他。

 

国利是家民营企业,其老总从一个小寻呼台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多亿元资产,分公司遍布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的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的传奇色彩吸引着黄志凌,加之父亲也做过企业管理,他最终选择了到国利集团工作。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健与美的旋律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