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雨后新荷初含露出水芙蓉待群芳

作者:张旺  来源:   时间:2013-11-08  点击: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顺应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高等教育也是如此。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越来越清晰地昭示: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高校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并在高校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社会化的历史。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吉首大学,通过50年的艰苦奋斗,已逐渐探索出学科建设的真谛并付诸自身的办学实践,尤其是在“十五”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凸显学科的核心地位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元素,为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构建起基本平台。学科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只有把学科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学校自1998年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后,校领导班子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关系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主管学科建设工作。校领导“高度重视”并非形式化的赘述,而是实实在在的理念和行为——因为学校领导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学科建设搞上去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能更好地吸引人才,有了更多的人才就会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2007年召开的校第五次党代会上,学校决定成立单列的学科建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调配,科学地规划学科建设并对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校领导班子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在学校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加大学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凝练合理的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是该学科发展的生命。我校民族学的生态民族学方向从“生态脆弱环节”出发,对各民族区域本土性知识展开研究,探析人类生态灾变的根源,提出了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的人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出版了《生态民族学导论》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著作,凸现出了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产业经济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市场与民族贸易研究,从我校所处的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为实现区域协调,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三个研究方向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应用为主线,内涵联系密切,又各具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侧重从文化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的审视,以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侧重民族民间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以促使民族民间体育朝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方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侧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强调民族民间体育与民俗文化资源、旅游经济的紧密结合。

 

夯实学科的人才基础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队伍建设,抓好学科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水平高、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要——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难以形成一流的学科队伍,也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学科。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带好一支队伍,建好一个学科。我校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带头人白晋湘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列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受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评审专家,是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课题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带头人罗康隆教授,敏锐地捕捉到当前民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民族—文化—生境”的框架中,开展对民族生态、民族历史和民族艺术的研究,提出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文化制衡论,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3部,是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李菁教授,现为国际苔藓植物学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121”第一层次人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篇,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易小明教授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系湖南省伦理学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9篇,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带头人王兆峰教授,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为突破口,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湘鄂渝边多民族聚居区旅游扶贫开发战略研究》,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湘泉集团的管理经验与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凤凰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完成社科联重点课题《湘鄂渝黔边旅游优势产业研究》。作为学科项目的牵头负责人,我校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的建设,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学科带头人之外,整体学术队伍建设也十分重要。学校通过学习、进修、培训,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使学科成员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并逐步培养年轻、有创造力、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和后备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梯队,夯实了学科的人才基础。

 

优化现有的学科结构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立足本校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从现有学科基础上着手建设,调整优化现有学科结构,夯实基础学科,促进优势特色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共同发展。继2003年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6个学科之后,学校按照发展特色,强化自身建设的思路,于2005年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中新增13个硕士点,其中多个学科填补了省内空白,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学科结构,初步形成以文、理为基础,工、法、经、管、医、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整体格局。优化现有的学科结构还必须协调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学科更多地暗含着一个研究领域,专业则更多地体现为一个育人的概念,因此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点不尽相同。学科建设重视科研的架构,是一个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等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专业建设重视教学的平台,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实际上,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教学研究基地、最新科研成果等;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条件,并带动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目前我校现有的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据统计,现有的47个本科专业平均依托了4.3个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其中我校8个省级重点专业共依托了38个二级学科。

 

增强学科的科研实力

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最为活跃和直接的动力因素,也是学科建设的实力体现和成果展示。我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成绩突出。2007年获得省级以上相关立项科研课题8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1项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才计划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国家林业总局科研项目1项,湖南省自科基金课题2项,湖南省自科联合基金项目7项,湖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6项,湖南省卫生厅项目2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和青年项目9项、一般项目46项,共获得课题立项进校经费364万元。全年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17篇,SCLE收录文献28篇、论文28篇;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5项。学校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成果和研究团队基本上都是依托我校重点学科发展建设而成。

 

学科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框架或者学科体系,通过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包括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以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的。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学校根据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实际,梳理出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将进一步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力度,以学科整合、交叉为契机,发挥学科群体优势,突出特色,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整体充实学科内涵,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联合,促进学科共同协调发展。在“立足发展,服务地方,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科学规划,保障有力”的原则指导下,今后五年,学科建设实现如下目标:建设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功能较强的50个学科,硕士点达30个,校级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4至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大部分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部分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力争民族学等2至3个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使我校成为湖南西部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及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

 

[1] [2] 下一页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