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全国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校14项课题喜获立项(除艺术学科外)。其中,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3项,青年课题5项,西部课题5项。这是我校办学51年来国家级课题申报立项的历史之最,也是一次重大的跨越性突破。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本报记者特别走访了科技处,聆听了学校课题申报工作背后的故事。
校领导高度重视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龙头”,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关键,而科研工作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对于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对于国家级课题申报这一重要工作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今年,在国家级课题申报通知还未发布的时候,校领导已经未雨绸缪,开展了课题申报的前期组织和准备工作。校党委书记游俊教授、校长李民教授、副校长白晋湘教授等校党政领导多次通过召开相关大小会议、深入学院调研指导、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同时,学校还出炉了鼓励各级课题申报的优惠政策,并将科研工作与校内津贴挂钩,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申报和从事科研工作。
科技处措施到位
为切实做好各级课题特别是国家级课题申报工作,科技处积极开展了扎实的各项工作。为更好地开展国家级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科技处全体工作人员和各学院领导们共同组建了“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申报指导小组”,深入各相关部门、学院开展了一对一的指导工作,就课题选题、论证、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运用价值分析等工作进行指导。据科技处副处长赵奇钊介绍,在课题申报指导活动中,音乐舞蹈学院的申报指导会就进行到了凌晨1点。
同时,为了提高科研课题申报质量,科技处还联合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对申报材料开展了严格审核把关,严格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达到国家水准”的要求,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同时,对课题申报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严格审核。“我校课题申报的申请书在全省来说都是比较规范的,申请书的格式、装帧包装都达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申请材料的标准要求”,提起学校的课题申报材料,科技处社科办杨帆如是说。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有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技处认真负责的扎实工作,全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科研课题申报的工作中来。本次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申报,共收到各类课题申请书153项。
面对教师们不断高涨的科研热情,各学院学术委员会也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工作,“引进来,走出去”成为各学院的典型工作模式。各学院纷纷派遣相关人员外出学习深造,让教师们汲取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我校师生传经送宝,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近期就邀请了著名电视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前来讲学。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们的积极性更是被大力激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的科研热情以及科研水平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今年立项的14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该院就占了5项。
新闻学取得了突破
在本次立项的国家级课题中,绝大部分课题都集中在学校原有的优势学科上,如民族学、中国文学、应用经济、民族传统体育等优势学科。但在今年的课题申报中,新闻学取得了突破,校党委委员、学科办主任钟海平教授获得了新闻学课题《民族地区科技传播生态优化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
提起自己本次获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钟海平教授显得格外兴奋。“不敢说是什么突破,这应该是一个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很欣慰的是我20几年从事学报编辑终于有了科研的突破……我一直非常看好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发展,也希望为这个学科的建设出一点绵薄之力”。他还告诉记者,他希望和团队成员一起,脚踏实地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出一批研究成果,培养一大批人才,推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结束语
近三年来,我校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申报呈现了直线增长的趋势:2007年荣获7项,2008年11项,今年突破性的取得了14项(艺术类学科除外)。这些成绩无疑是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科技处和各学院一直以来把科研工作摆上全年工作重要议程、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全体教师们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系列国家级课题花开我校,不免让我们对于学校的科研工作、学校发展信心满怀。在学校取得国家级课题申报的重大突破的契机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全体吉大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打造出更多的精品科研力作、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推动学校各相关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让学校更好地向着省属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