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以来,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学校自身特色,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四主”文章,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一直以来,我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做好“四主”文章,即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拓展主渠道、建设主力军。
唱响主旋律。我校始终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大学生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将最新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组织各种学习和竞赛,利用好各种宣传平台,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教育热潮,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完善,导向更加明确正确,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教学状况明显改善。
占领主阵地。学校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党史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其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二是全面落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要求,将其作为党训班教学内容;三是主办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四是利用好学校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学校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还围绕“八荣八耻”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等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辟“八荣八耻”专网,全方位地进行“八荣八耻”教育。
拓展主渠道。由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拓展,由统编教材的讲授为主向乡土教材的补充拓展,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育拓展,由校内教育为主向校内外教育结合拓展,由传统工作领域向网络、手机等新领域拓展。学校十分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规划,建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社区建设,积极利用博客、QQ群、微信等网络新载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新闻网2013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孙忠良博士建立的“博客课堂”,吸引学生关注,每年点击和交流的学生达万人以上,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建设主力军。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学生骨干三支主力军队伍。2011至2013年,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学校除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正常的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考试外,还通过“教育部定向培养硕士、博士单独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等渠道选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近三年先后共有7名专任教师取得博士学位,1名专任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目前有9人博士在读。
围绕“四项”任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子多年来,我校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要求的前提下,围绕“四项”任务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大胆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新路子。
以教育理念创新开展“四项”任务教育。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使命,提出“平民大学”办学理念。即把学校办成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强化对学生进行办学理念教育,把教育教学规律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组织学生践行“平民大学”办学理念,把“四项”任务的大道理落地生根,以“立德树人”统领人才培养,“三观”教育、爱国主义、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提高落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立人”教育丰富“四项”任务教育。近年来,我校提出了“立人”素质教育新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构建了“课程主导、环境熏陶、实践砺炼、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创建了“立人大讲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了“问道”、“立人大讲堂”、“与信仰对话”、“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以浓郁的校园文化育人;实施了“读百部经典名著、赏百部经典影片”工程,组织讨论、写读书笔记、观后感。
以本土资源挖掘深化“四项”任务教育。学校注重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洪家关、芷江受降坊等校外德育基地,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校史馆、湘西民俗博物馆等校内德育基地。学校还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如湘西历史文化调查、“走进武陵山”调查研究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学校每年暑期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连续多年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结合“四多”实际,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举措我校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地理和历史的因素决定了学校“四多”的实际,即少数民族学生多、农村学生多、贫困学生多、预科学生多。
我校少数民族成分43个,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37%左右。学校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增强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和了解,每年的古尔邦节、藏历新年,学校领导和学工部领导亲自参加并送去节日的问候。
我校近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立人教育体系涵括了“立志”、“励志”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近三年在学生中连续开展了以“光辉的旗帜”、“感恩为先”、“人生理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针对大部分贫困生,学校将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先后设立了 “光彩助学金”、“蔡冠深自强奖学金”、“宋祖英助学基金”、“香港精进基金助学金”等1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学校把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使这批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心理无障碍,学习有动力,情感有归属,就业有帮助”。
我校是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在校预科生和预科升入本科的学生接近学生总数的1/3,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建立与学生家庭联系制度,对新疆预科生实施学校与生源地主管部门共同教育管理,实现了关爱与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预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无缝对接。扎实有力推进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丰硕由于学校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突出特色,工作抓得实,做得细,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006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获湖南省高校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佳优秀领导”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高校教学特别奉献奖1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1人,湖南省教育系统“芙蓉百岗明星”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师德标兵2人、教学能手2人、教学新秀5人。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涌现出了“2011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温志波、“2013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丁晓岚、“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佳先进个人”廖浩、“2013湖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向志文以及王江生、高昆、谈宗凡、高静波、周秋菊、周剑波等一大批优秀的辅导员代表。在湖南省首届、第二届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中,我校连续两届荣获冠军。
涌现了一批事迹感人的学生典型。如坚持三年义务支教,被誉为“最美大学生志愿者”并被《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其感人事迹的李正龙同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田晶晶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实施手术配型成功的“张家界市杰出志愿者”江泽普;成功创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微电影网——必趣网,央视、央广对其做了专题报道的张果;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新疆籍学生本·拉登等。
打造了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辅导员丁晓岚《晓岚寄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索》入选教育部“2013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全国35项、湖南3项)。校园媒体“问道”栏目,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由辅导员自创的节目“辅导员去哪儿”在学校2014年元旦晚会演出后制作成MV上传网络,点击播放超百万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彰显民族高校特色——吉首大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活动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我校实践育人的经验材料上报教育部得到刘延东的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