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春天,一场诗歌的盛宴——著名诗人刘年、余秀华走进我校系列活动侧记

作者:孙立青 宋林凤 张欣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5-05-06  点击:

    4月18日至19日,刘年、余秀华,两位当下最红的诗人,“穿过大半个中国”来到我校,与我校师生带来一场诗歌的盛宴。


    在两天的活动中,刘年、余秀华一起作客“‘立人’大讲堂、‘立人’读书沙龙;刘年还参加了湖畔吟诗、刘年诗歌研讨会两场活动。两天里,很多诗人、作家、评论家、诗歌爱好者放下手中的工作,纷纷从湘西、张家界、怀化、娄底、长沙等地来到我校;两天里,光明网、网易、搜狐、凤凰网、湖南日报、红网、湖北卫视、团结报、湘西网及湘西文学艺术网、岳不群、湘西头条、微湘西等微信公众平台在第一时间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春天,一场诗歌的盛宴,让我们的心灵鲜花盛开。

 

    “立人”大讲堂,感受苦难中的诗意

 

    18日上午,砂子坳校区“立人”大讲堂的会场里座无虚席,大家聆听着刘年、余秀华两位草根诗人畅谈自己“苦难中的诗意”。


    2014年底,当《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红遍大半个中国的时候,作者余秀华也“穿越”了,这个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地道农妇,一步登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开讲座,被“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请去做嘉宾,《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对她作专题报道。


    出生时罹患脑瘫的余秀华语言表达十分困难,每说一个字都要用力地扭动面部的肌肉,但她简短的发言充满智慧的力量,赢得台下的阵阵掌声。


    在《诗刊》任编辑的刘年,是发现和力推余秀华的伯乐。余秀华说,“我是另一个刘年,刘年就是另一个我。”她感谢刘年,帮她发表诗歌,更感谢刘年让她真正懂得了诗歌,并从刘年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余秀华还说,刘年是在全力以赴地写诗,身为残疾人,自己只是全力以赴地活着,在生活的夹缝里顽强地坚持写诗。幸运的是自己还活着,还能活很长,还有机会写出更好的诗歌。


    刘年是湘西永顺人,曾在机械厂当过工人,在木材、医药、烟草、广告等行业谋过生。他以自己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向现场的师生和文学爱好者分享了自己苦难的人生经历和独树一帜的诗歌主张。


    刘年说,诗歌,是人间的药,当大家追求真善美的诗意生活的时候,拜金主义引起的林林总总的时代病将不治而愈。他还说,诗歌把我的苦难变成了人生的营养,让我从一个流浪者,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一个国家级刊物的编辑;诗歌还给我我力量,给了我强大的内心,给了我宗教般的安抚和慰藉。


    有人问:“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刘年说:“诗意的生活,就是生活臣服于内心,内心臣服于真善美。”


    有人问:“在浮华的世界怎样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轨道?”刘年回答说:“路不在地图上,也不在门口,而在内心里,年轻人要博览群书,对世界有准确的认识,跟着自己的心走。”

 

    “立人”读书沙龙,与诗人面对面

   

    18日晚七点,在音乐的伴奏下,一位长沙诗友饱含深情地诵读余秀华的诗歌《我养的小狗,叫小巫》,读书沙龙开始了。


    刘年详细解读了余秀华的诗歌文本。他说,余秀华的诗歌对农村生活的反映很透彻;同时,她写出了其他女人想说而不敢说的东西;在创作技巧上,回归了生活,回归了大众。“更重要的是,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主持人胡建文老师对余秀华进行现场访谈时,加上了“余秀华老师”这样的称呼。余秀华笑着纠正说:“我更喜欢你叫我余秀华同学。”余秀华孩子一样的天真烂漫显露无疑。


    刘年说,诗歌是人间的药,胡老师问余秀华,对于她而言,诗歌意味着什么。余秀华说,她是一个残疾人,没有刘年那样伟大,诗歌就像她的一个伙伴,陪她孤独,给她精神的支撑,让她更好地活下来,仅此而已。


    沙龙的氛围愈加浓厚,书友们不自觉地挪动椅子,紧紧围靠在刘年和余秀华身旁,和他们聊诗歌、聊人生。为听清余秀华所讲的话语,文学院覃新菊教授离开自己的座位,蹲在余秀华的座位旁边,侧耳听着余秀华所说的每一句话并记录在本子上。


    从长沙赶来吉首参加活动的诗人雪马,特地请湖南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范晓亮先生写了“心秀文华”、“慧眼识珠”、“剑客书生”和“书以养人”四幅书法作品,分别送给余秀华、刘年、读书会指导老师胡建文和我校名著读书会,为读书沙龙增色不少。


    张建永教授在弟子林铁博士的陪同下,也来到了读书沙龙的现场。文学院学生胡晶晶把自己即将出版的诗集《象牙塔里的歌》送给刘年与余秀华。刘年夸她的诗歌写得很有灵气。


    诗友们拿着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找她签名。她左手握笔,很吃力、很认真地在诗集的扉页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她还很开心地跟大家合影。看得出来,跟诗友们在一起,余秀华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湖畔吟诗,细雨中的诗歌约定

   

    天空飘落蒙蒙细雨,透着几许凉意。然而,百余名诗歌爱好者却风雨无阻,撑起雨伞早早来到风雨湖畔梅园等待参加湖畔吟诗——刘年余秀华诗歌朗诵会。可是余秀华却“失约”了。


    随着诗歌在微信圈的一夜爆红,余秀华成了名人,各种采访和活动纷至沓来,她的档期已经安排到5月以后。忙不过来的余秀华推掉了很多活动,包括央视的一档节目,但来湘西,她却义无反顾,也很开心。不过她还是缺席了4月19日的湖畔吟诗——刘年余秀华诗歌朗诵会和刘年诗歌研讨会。


    虽然下着雨,风雨湖畔的诗歌朗诵会却依旧盛况空前。但余秀华的缺席,还是让大家感到有些遗憾。


     4月18日晚,刚参加完“立人”读书沙龙的余秀华接到父亲的电话,得知母亲病重,肺癌晚期。悲痛至极的她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就摇摇晃晃地匆匆赶回湖北。


    “灯火辉煌,真不相信我的天塌了”,余秀华说。对于没能参加完活动,余秀华一遍一遍对读书会指导老师胡建文表达歉意,“唉,活动没搞好,对不起你啊!”


    朗诵会开始了,刘年为余秀华朗诵了一首诗歌——余秀华的《茧》,拉开了朗诵会的序幕。 


    诗友们排着长队,手捧诗集,依次上前朗诵诗歌。


    诗友杨正用家乡泸西话朗诵了余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


    刘年的儿子刘云帆朗诵了父亲刘年写给他的诗歌——《写给儿子刘云帆》。想必,16岁的他还不能懂得这首诗歌的深邃。


    19日,是刘年好友诗人杨痴草的生日。他没有在家庆生,而是特意从张家界赶来参加活动。 


    一位来湘西旅游的第一师范女学生,听说余秀华、刘年的到来吉大,她立即改变了行程,来参加这次活动。她说,这次意外的相逢,让她的旅程增添了几分文学色彩。

 

    诗歌研讨会,让诗意的栖居由想象走近现实
 

    19日下午,数十名校内外专家、学者、诗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集聚刘年诗歌研讨会现会场,对刘年这位家乡诗人的作品进行研讨。


    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教授说,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我们因诗歌而相遇。举行刘年诗歌研讨会,关注诗歌,旨在对人们日益沙漠化的心灵进行一点诗歌的绿化教育,让诗意的栖居由想象走近现实。


    团结报记者欧阳文章说,刘年至少给了我们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一个真正的文艺家要走出去,二是,一个真正的文艺家,最后比拼的不是技巧,而是胸怀、眼界和情怀。三是任何艺术,都遵循“大道至简”的规律。


    胡建文副教授说,刘年的诗歌和余秀华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出身草根,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对生命体验至深,他们的诗歌能写出生命深层次的痛感。当然,刘年的诗,不仅仅给人以“痛”,更充满爱与悲悯。其次,刘年的诗歌简洁而不乏深刻,在《游大昭寺》等很多诗歌里都能感受到刘年对世俗人间充满很深的哲学的思考。


    刘泰然副教授说,刘年在诗歌上的探索已具面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式苦难意识,二是中国式经验质地,三是中国古典化的表达方式。


    向成国教授、陆群教授、覃新菊教授、何小平副教授、林铁博士以及团结报社副总编辑唐心,诗人彭世贵、雪马、黄摩崖、雄黄,作家九妹,评论家罗建辉也先后对刘年的诗歌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最后,刘年在答谢词中说,我的诗歌之路,其实才刚刚开始,所以,这次研讨会的举行,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受益匪浅。批评,让我反省,褒奖,让我自信。我会更加努力,争取以更多更好的诗歌,来报答家乡的恩情。


    随着研讨会的结束,为期两天的活动也戛然而止。而一场美丽的诗歌的盛宴,让吉首大学的春天更加充满诗意。

 

    (责任编辑:胡建文  新闻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