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胡建文老师主持“立人”读书沙龙
心怀傲骨,侠义立天地;妙手文章,大爱润无声;胡建文自称剑客书生,他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一颗仁慈的心、一颗创新的心。他曾组队义演筹款,只为救助一位苦难中的母亲;他也曾策划《问道》、“立人”读书沙龙,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反响。近日,胡建文获得我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回顾走过的路,他始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传递成长正能量,言传身教的方式做学生的好榜样,追求创新的态度探索教育新途径。
潜移默化,传递成长正能量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宗旨,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育人的“灵魂”。胡建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板着脸孔说教,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点,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染。
在学生面前,胡建文始终保持微笑,很多同学遇到困难愿意向他倾诉,胡建文也会很耐心的开导他们。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练习微笑”。他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爱,他希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他会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背诵一首积极向上的诗歌,让学生整整一堂课都激情饱满。课间休息时,他会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解答困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对待人生。
他用课余时间写作和出版了100多万字的传递正能量的著作《一盏心灯》《给心灵开扇窗》,并先后购买了500本赠送给学生,同学们表示深受感动和启迪,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保持着和胡老师的联系。
他觉得,如果他的书能够带给人慰藉,帮助读者走出困境,那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他以剑为笔,化笔为剑,用诗人特有的情怀悲悯世间,他始终宣讲着自己“爱的思想”,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更多成长正能量。
言传身教,争做学生好榜样
“张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去看病?这是给您孙子找的两个家教。”“哦,谢谢,谢谢,家里坐吧。”两人像是亲人一样,一起有说有笑的向前走去。这是胡建文在火车站旁见到张义玉的情景。张义玉和胡建文的故事,还要从11年前说起。
11年前,胡建文在采访中认识了张义玉老人,年近六旬的她为了给身患尿毒症的儿子治病,一边在火车站拖板车,一边四处奔走呼救。胡建文被张义玉的苦难和坚强深深打动,他决定通过义演的方式帮助这位不幸的老人,2005年11月,他带领学生在吉首市商业城举行了第一场义演,之后又在吉首花垣两地进行了四场义演。每场义演,他都带头上台表演武术,五场义演共收到捐款近5万元,张义玉老人的儿子石军终于有了医治的手术费。遗憾的是,石军因手术后感冒未及时就医导致肺部感染,不幸离开人世,留下的是治病欠下的8万元债务。老年丧子的悲痛让张义玉老人很长时间一蹶不振,胡建文又充当起了张义玉的“心理医生”,经常去火车站看望她,跟她谈心。当张义玉老人给他打电话倾诉时,不管有多忙,他都会在电话中耐心劝导她,给她心灵的慰藉。
11年来,胡建文始终如一的关怀着这位老人,为了随时准备给老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几位当年参加义演的主要成员再次召集起来,建立了一个叫“张妈妈支援团”的QQ群,随时准备给予老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年参加义演的骨干演员文明华说,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义演是大学里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当时没有任何私人目的,只是希望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力。在他眼里,胡建文是一个很有激情、很认真、很和蔼的人,他说胡老师这种品格深深影响着他们。
大爱无言,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于他来说,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这种亲身实践的榜样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
锐意进取,探索教育新途径
2010年,在校报担任编辑时,他策划了一个有特色的栏目《问道》,它不同于一般知识性的讲座,更注重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发挥思想引领和“文化化人”作用。《问道》坚持做了两年,共23期,在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办成了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
2014年,他策划了“立人”读书沙龙活动,以沙龙的形式邀请名师讲座,辅以师生互动,活动形式新颖活泼,先后有刘年、余秀华、张建永、赵敏、唐生周、刘泰然、黄摩崖等名师应邀前来讲座,加之新媒体的宣传,影响很快由校内扩大到校外。不但学生不用组织,每一期,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有时多达数十人,有的甚至专程从长沙、娄底、张家界等地赶来。《团结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红网等数十家媒体对“立人”读书沙龙进行了报道。现在,“立人”读书沙龙已建设成为覆盖全校学生、深受师生喜爱、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项目,成为教师进行思想工作的新载体。
一位书友说,这个活动让他看到了一片学术的净土,每听一次讲座思想都会得到升华。
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戴林富说,胡建文老师敬业、善于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而这种方式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胡建文获得这个称号实至名归。
胡建文始终在探索着、创新着、实践着,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他人,似一滴春雨,润物无声,却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苏卫平 新闻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