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年,感恩30年
“一晃30年过去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从教的这30年里,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黄金时期,我从青少年步入中年,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成家,立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来自医学院的吴仕筠老师感慨道。我清晰地记得30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情景。吴老师回忆道:“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不禁偷偷从门缝往里瞧,看见教室里学生黑压压的一片,既紧张又激动,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了讲台。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我人生中教学的第一课。那堂课,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这一站,这一笑,就是30年。”“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雨,但最终还是见到了彩虹。”吴老师说。30年来,吴老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遇到过很多挫折,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吴老师面带微笑骄傲地说:“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桃李满天下,成为祖国的栋梁,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30年来,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感谢他们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不断成长。感谢我的学生,教学相长,他们一双双求知欲强烈的眼睛激发我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自己。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他们默默支持和谅解,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情。”就这样,吴老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过了30年。
“我感觉教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回到30年前,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仍然会选择在吉首大学教书。”吴老师坚定地说。
如果在我退休的前一天有人问我:“你在哪里?”我会说:“我还在这里。(汪雪梅 谢伟平)
爱是最长久的工作经验
从教8年,她带过数届学生征战“大广赛”且战绩不俗;她带领学生参加湖南省第九届“挑战杯”荣获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她欣赏每一位学生,也严格要求着每一位学生。曾经摄像都虚焦的“菜鸟”,在她手上逐渐成为“大神”;大二时还默默无闻的平凡学生,在她眼下终是崭露头角。她和学生等过吉首深冬的大雪,也一起捱过大山里的漫漫长夜……她是龚芳敏,一位以“爱”为最大工作经验的好老师。龚芳敏是个十分有亲和力的老师,像是大姐姐般毫无距离感。她关爱学生,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龚芳敏带过很多届“大广赛”,并屡次获奖,因此很多学生都来找她作大广赛的指导老师。她问他们参加的理由,很多都是“为了考研”、“为了好找工作”等看起来比较世俗的理由,但在龚芳敏眼里,这恰恰就是最深层的原因。而她对学生的要求就只有一个“不抛弃,不放弃”。比赛的过程很艰辛,曾经五人的团队,最后也许就只有两人;在山头等五六个小时其实也就只为了3秒的镜头;为了一个技术难题也许要花三天三夜才攻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龚芳敏见过太多,所以她总会对学生说:
“我不在乎你的作品怎样,能否得奖,我在乎的是你得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要有始有终。”
而她自己也始终坚持在比赛的最前线,和学生同进退,严格把控着每一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在她心里学生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有的只是看你能否克服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真正爱着学生,以“爱”为工作经验,这就是优秀教师龚芳敏。(钟嘉丽)
我家的钥匙在我的学生那
“大汉奖教基金优秀教师,肖笛!”第32届教师节表彰大会上,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肖笛站在领奖台上,笑靥如花。“我非常感谢我有人民教师这个称号,因为这个称号今天我才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肖笛说。
“有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说没吃早饭。
刚到教室就会有10份20份早餐送到面前。我家的钥匙我的学生们都有,平时他们没事就会去我家玩玩,还会帮我打扫卫生和做饭。”她说。
“我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家长和孩子一样。有一次我过生日,从下午上课一直上到晚上9点才回家,我一推开门,就看到了桌子上已经摆好的一大桌子菜和收拾的整整齐齐的家,还有20多个学生在旁边站着迎接我,那一瞬间真的好感动。很多毕业了多年的学生也会在我过生日那天凌晨12点准时打电话过来,或者给我发短信,我都会好好珍藏着。”说这些的时候她眼里充满了幸福。
一提起肖笛老师,不仅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其他院的学生也赞不绝口。“肖笛老师教课教得好,人也好,很有气质,她是我的女神。”学生们都说。
“毕业时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吉首大学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才的重视吸引了我,学校给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的父母也随我从北方来到这里,我们就在这美丽的大学里安了家。”她像是在回忆昨天的事。“我马上要去上课。”她说着,来不及打伞,便匆匆消失在雨帘中。(张欣)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恰逢第32个教师节,图书馆内教师表彰大会现场,30年教龄的老师们身披锦缎,手捧鲜花,所有的骄傲与辛酸同时洋溢在青春已逝的笑脸上。人群中,有一束目光异常坚定。那束目光正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廖胜刚老师。
“你学会拍照了呀?”拍完合照的廖老师一边问我,一边撑开伞向院办走去。雨仍然在下,不眠不休,就像廖老师从教三十年仍然不忘初心,继续在教师的路上前进。“记得86年来校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如今……日月如梭啊!”廖老师眺望着远处朦胧的雨丝,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感叹。廖老师是从教30年以上的资深老师,当问到表彰大会现场的感受时,他激动地说:“在第32个教师节的时候正逢从教30年纪念日。30年来,我见证了自身、学校、国家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从一个经验不足的老师到一个高职称的博士,这一切都是努力拼搏的结果。”爱岗敬业,安心于三尺讲台,这是廖老师所坚守的一句话,也是他从教30年来从没忘记过的誓言。
廖老师是资深教师,是行政工作者,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院之长。繁忙的工作中,他总能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坚定地告诉我“从当上老师的那一天起,就把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和教书育人作为首要职责。”从教研主任到院长助理到副院长再到院长,一路走来,廖老师不论在专业学识还是管理水平,抑或是科研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谈到管理方面的理念时,他形象地说“管理要更新理念,‘想明白,搞清楚,抓重点’。”30年兢兢业业,30年亲力亲为,30年有条不紊。管理、科研等方面多次被评为优秀,多次发表重量性的论文。但在取得的成果面前,廖老师仍然谦虚地说:“院长压力大,还是得继续学习,提高能力。”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是每个老师最骄傲的事情。如今,廖老师的学生遍布全国,有律师、有干部、有老师……谈到最深刻的学生时,我看到廖老师的嘴角露出浅浅的笑,这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满意。
窗外的雨在我们的谈话中不觉停止,我看到廖老师的办公室里陈放着画有习近平总书记像的工艺瓷盘。一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觉跳进脑海,教书生涯中廖老师就是这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石慧琳)
就在所在的地方生根发芽
迎风绽放2004年,她来到了吉首大学担任一线教师。“就是从一个大学刚毕业就站上了另一个大学的讲台。”她的语气中透露着些调皮。“那时候心还没定下来,就跟你们大一时刚来的那阵似的,觉得环境不怎么满意,但是也想过先干着,以后再去别的地方。”可是,从2004年走到2016年,她依旧辛勤耕耘在这座校园里。“工作几年以后,去过了很多地方,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特别是这里淳朴的人们。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到吉大来的时候,当时的书记居然亲自领着我去宿舍,跟我说‘你就住在这里。’又请吃饭,又请其他的老师教导我......这些让我在很讶异的同时,又被这份亲切所打动。现在,吉大也已经成为了我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说起这些时,她微笑着。
她是教学新秀,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指导老师,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等,在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过省级科研教改项目、吉大重点项目10余项。在这次的教师表彰大会上,她被评为了大汉教基金优秀教师,对此,她坦言道:“受到表彰感觉很荣幸很开心,但在后来的环节听了“从教三十年”的教师代表发言,觉得其他老师们不仅优秀而且特别努力,而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这份奖也算是一份激励吧。”
“现在偶尔还会回想起我第一次带的学生,当时刚踏上教师的岗位,满腔热血,一心想为学生做点什么出来,但当时学生们对英语不怎么感兴趣,我就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去和他们将心比心,和他们讲我大学的事,讲到激动的一次自己都哭了出来。所幸他们还是能看得到改变的,这也让我坚定了留在吉大,走教师之路的决心。”她的语气中藏着一丝欣慰和怀念,许是想到了当时听不懂课却仍然来到了教室,睁得大大的那一双双懵懂的眼睛。(邓丽倩)
阿蒙哥:快乐是会传染的
大多数时间,田茂军老师总喜欢穿白色的衬衫,干干净净的,加上黑框眼镜,一看就是学者模样。作为文学院常委书记、教授、以及硕士生导师的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的一线岗位上,用他的快乐感染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为大家心中最接地气的阿蒙哥。“阿蒙哥最帅了,每次上课之前,看见他提着大大的公文包,不慌不忙走进教室,扶一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用余光把教室横扫一边,然后慢条斯理的直入主题。每次讲到有意思的知识点,他就站在讲台上,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在黑板上给我们画出来。”
“他爱阅读,爱湘西的民间文化,爱剪纸,热爱生活。他送给我的一幅剪纸作品,真的很细致,也很美。他也是一个爱吃的人,他常说,不是吃货,不談生活,女孩子,要那么瘦干嘛呀。”
“田老师最爱笑了,每次他一笑,我们都想跟着他一起开心,快乐是会传染的”这是学生眼里的田茂军老师,也是他们心中那个敬业、亲切、可爱、又唯一的阿蒙哥。
在下午开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后,田老师又急忙赶去常德出差,回来已是深夜。虽然很累,但他还是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在谈到下午在表彰大会上获得的荣誉时,田老师很开心的说,我作为获奖者,当然感到比较骄傲,因为这是对我从教三十年工作的一个肯定。他还说,在吉首大学工作是非常不错的,文学院是个大家庭,有人情味,温暖,我感觉很幸福,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之外,我想从教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看待。爱生活的阿蒙哥说。(张静)
三十年教学路
麻明友老师很低调,笔者预约采访,他婉言谢绝“把机会留给学院其他一线老师吧”,在笔者再次坚持之下,他才答应。图书馆门前,受表彰的老教师和校领导合影,天上下着大雨,老教师们手捧鲜花,肩披锦带,拍照结束便各自散去。麻老师站在楼梯上等待,看见笔者没有带伞,主动上前撑伞,让笔者心头一暖。麻老师是本地凤凰人,1986年在吉大毕业便留校教书,默默耕耘,一晃30年。谈及感受,麻老师表示从不后悔当初留在吉大这个决定,三十年风雨吉大,麻老师表示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吉大一起度过这些年,见证了一批批吉大学子真正做到“以人名校”,见证吉大从不知名的普通二本变为湖南人的骄傲。
作为资深老教师,麻老师主持过国家级、省级的多项课题,发表过多篇研究性论文,荣获多项研究成果,被问及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麻老师表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搞科研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想教书,首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获得更多成绩”。
“珍惜眼下时光,放飞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位从教三十年的资深老教师对新生的寄语,也包含了对新生的祝福!(袁宏宇)严厉里的温暖“每年我都会碰到不同的学生,他们各有所长,对于每一届的新学生,我对他们的学习要求都特别严格,有时候他们犯错误,我会严厉批评教育他们。但我的本意是关心,关爱他们的。”来自体育科学学院的谌晓安老师微笑着说道。谌老师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教育学生,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虽然我经常严厉的批评学生,但他们仍一如既往的喜欢我,信任我。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们都很喜欢跟我交流,这让我感到很满意。”谌老师的话语间透露着欣慰。
谌老师说:“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谌老师经常把当下科研的热点问题融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时下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虽然是个平凡的岗位,每天的日子也很平淡,但我很热爱我的工作,也很关心同学们的学习。”谌老师激动地说到。谌老师的家乡在张家界,教学在吉首本部,有时候家里有事情要处理,她通常会选择在周末回老家,避免耽误教学工作的进度,经常在两地来回奔波。
“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同学。让他们在我‘严厉’的关爱下逐渐成大。”谌老师信心满满的说到。(汪雪梅)
刘世彪:打更人都害怕的教授
窗外秋雨一直在下,点点滴滴都落入土中。看见他的时候,他耐心的微笑给人很温暖的感觉,很轻松。他是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世彪教授,大汉奖教基金优秀教师获得者之一,严谨可敬。
“有的老师可能更喜欢做科研,我之前在科研单位,科研和教学我都是喜欢的,但是后面还是又回到了教学单位,因为我觉得教学能够更好的把我的知识传播下去。”任教29年的刘世彪教授这样说道。学院的打更人都怕我。因为我基本上每天都会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十二点,每次都要特别晚才能回去,他(打更人)都要看看我走没走才能锁门。无论是教学和科研,我觉得主要还是花精力,你只有拿出更多的时间,你才能把它做好,正常的每天那点时间根本就不行,所以只能挤出更多的时间”。说这些的时候脸上还是挂着笑容,即使从只字片语中,也能感受到刘世彪教授对工作的热爱。“首先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通过备课,科研一定要给自己的知识完备好,上课才能讲得活。要是连老师上课都不太懂,这个课一定讲不好。再就是课一定要上得生动精彩,有活力,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谈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刘教授如是说。(刘文超)
吉首大学是我的母校
淅淅沥沥的雨下,表彰大会刚刚散去,会议场外受表彰的老师们都相互祝贺着,辛苦耕耘下的喜悦之情难掩心头。而他,独自立在雨下,望着灰蒙蒙的细雨从半空飘来,流露着微微的笑容。这种笑容祥和、舒心,似一颗悬着的心踏实地放了下来。他是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院长唐志明。
“30多年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个小结吧!”他平和地说道,若有所思。从学校的第一栋教学楼开始建起,他便与学校同在了。回想起与学校一同走过的岁月,唐院长不禁感慨道:“我住的地方从老校的牛奶厂到这里(新校)的鸡棚场到后面的打岩场,一直住到现在的教师宿舍,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经历了很多。”他用他生活的改变来讲述着学校的变化。
当被问及为何在吉首大学从教一坚持就是30多年时,唐院长展开了笑容,“其实我也有很多机会出去,去广东,长沙……都有很多机会。但是吉首大学是我的母校。”话语里饱含着浓浓的信念,淡淡的自豪。“我是音乐与舞蹈学院的第一届学生。”他微笑着说道。
他表示,留在吉大,是一种情结。除此之外,吉首大学虽地处贫困山区,但他却从中看到了在吉大发展的前景,“吉首大学是从事音乐和音乐研究,特别是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块宝地。从这个地方可以从事自己需要的内容和内涵,特别是民族艺术研究。”这是他坚守在吉大的又一动力。30多年的时间,他专注于民族艺术研究,著有相关书籍无数,成了他人生中重要的建树。
“他很认真,也特别严厉,不能迟到,不能旷课。”说起唐院长,音乐与舞蹈学院众多学生说道。“严厉”、“不能迟到,不能旷课”,这是唐院长从教30多年来一直秉承着的严谨的教学态度。
谈到以后的从教之路,唐院长表示:“今后肯定也是一如既往地把我们后面的到退休之前的所有教学工作都认真做好。”(杜玉姣)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