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春华秋实,刘若翔只待过三个地方:吉首,北京和深圳。在每个地方,他都只干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20年后重回母校,行走在风雨湖畔时,他感到异常的踏实。
方便面里挤出上机钱
刘若翔是湖南常德汉寿县人,1993考入吉首大学,恰逢那年我校物理系电子专业(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招生,带着对电子技术这个新专业的好奇,刘若翔成为了物理系第一届电子技术班的一员。当时,学校的电子技术教学正处在起步阶段,老师也没有经验,只能一边摸索着自学一边教学生。
为了保证电子技术班学生的技术素养,除基础理论课外,学校给他们增开了《彩电原理》、《工厂电气化自动控制》、《WPS办公系统》等几门专业课,这类课在当时相对落后的湘西地区也属于“新鲜事物”,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刘若翔清楚地记得,当时班级里有37人,只有两个女生,那时候上机(即操作电脑)条件非常艰苦,用的电脑是最古老的8086,没有硬盘,只能装软盘,用的还是DOS3.0操作系统;就这样的条件,上机的机会也少的可怜。刘若翔和几个同学为了省下钱来上机,就在街上买五毛钱一袋的方便面,买一箱扛回学校,吃了好长一段时间方便面。
“咦!那时候的方便面可不像现在这样有各种口味的干脆面啊,那时候就是小摊上自己做的面饼,不卫生又不好吃,但那时候可没少吃,现在都能想起那种味道,哈哈”。他下铺的好兄弟邓建强说。
“说到这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挺深刻。”刘若翔打开了话匣子,“大学时有个暑假没回家,为了赚一些生活费,也算是勤工俭学吧,我们的班主任戴军老师帮忙联系了一个人员档案录入的工作,录入一份资料两毛钱,这可是个难得的免费上机还能赚零花钱的机会,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练习电脑技术,赚的几百块钱也都用来上机了。”
在老校区读书时很贫穷却也有很多快乐的事,有一次刘若翔得了三等奖学金,拿到奖学金后立马招呼全寝室人一起到校门口吃火锅,遇上打牙祭的机会,大家毫不客气,抢完不多的几片肉,还特意加几块钱让老板放点猪油来涮白菜,最后哥几个居然把火锅的汤都喝得一滴不剩。“这样的事能说吗?”刘若翔说完哈哈大笑着反问。他一米六几的身高,平头,运动装,浑身充满活力,笑得像个学生。
“软磨”“硬泡”征战北京
1996年,刘若翔大学毕业了,他带着几百元钱和满腔热血北上,来到了北京丰台区蓝元高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自控部实习。在学校学到的大部分都是理论,对于他这个“初生牛犊”来说工厂的直接操作工作有些困难,但是,他就是有股钻研的劲,哪里不会就偏要学会。整整三个月的实习期,他泡在车间,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操作电钻、使用钢锯、整理线路,学习自控柜制作、系统管理维护的各种技术,一点点攻克难关,慢慢地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了实践,成为了一个熟练的技术工程师。
“那时候也没有宏伟的目标,只想着先赚点钱能养活自己。”他的想法很实在。实习结束,他便留在了公司,慢慢的他意识到,由学生进入社会,这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会技术就可以的,还要懂得人情世故,因而扫地端茶送水这样的活他也“来者不拒”。其次,工作中不会再有人把他当成学生了,犯了错误也不会像在学校一样有人迁就,于是他变得更加勤勉,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从技术到跑腿到察言观色,多小的事情他都认真去学,慢慢的,他自己做事也滴水不漏。
“做得越多,学的越多,要学会‘眼里有事’,再小的事你都能从中学到东西。”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眼高手低的现象,他由衷地给出建议。
这份单纯却执着的干劲,让他在北京待了三年,因为每月要给家里寄钱,虽然自己没有太多积蓄,但是工作经验却踏踏实实积累了三年。
要先就业再择业,学会从现在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要频繁跳槽。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们。
低谷逆袭扎根深圳
1999年,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刘若翔拿着积攒下来的3000块钱和70份简历(怕工作不好找,当时准备了不少简历)毅然来到深圳。在当时的人才大市场他投了7份简历,由于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当场就有6家公司通知上班,最终他选择了深圳市科松电子有限公司(现为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在这家公司一待就是十八年。从技术员做到技术部经理,然后是客服总监再到总经理助理兼系统集成总监,每一步他都走得踏踏实实。
他从技术工程师做起,画CAD图、焊接设备电源、设计技术方案、替业务经理给客户送资料,现场施工安装,每一步他都力求做到最好,做完自己的事之后,他就主动帮同事做,每天八小时的工作量,他只多不少,在下班之后,他会看一些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书籍。“要不停的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已经走出校园的他说。
2002年刘若翔升职为技术部经理,可是技术他熟练,管理却不擅长,成为技术部经理后他依然延续着技术工程师的习惯,事情抢着做。结果自己累得要死,员工却无事可做,员工没了积极性不说,还报怨他;这样由于管理不擅,他被撤职了。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跳槽,因为这种事情对一个老员工来说是很屈辱的。难道要再重新从技术员做起吗?连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这件事对我的打击真的很大,我甚至都已经找好了下一家公司。”但是,几天的痛苦反思之后,他还是留了下来。
“管理是我的一个弱项,如果我走了就意味着逃避,即使到了下一家公司我依然不会管理,还不如在此突破自己,尝试着去改变。”他说。他再次来上班让老板也很意外。回到公司,他主动做了新技术部经理的副手,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努力地跟着新上司一点点学习怎么管理,不久,新技术部经理调到了北京分公司,他又重新成为了技术部经理。
“其实不管是员工也好管理层也好,都要用老板的思维去工作,去思考公司将来的发展问题,这样你的视野就会开阔,工作也会有一定格局和目标”如今的他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经”。
刘若翔谈到,这次回来除了看看母校外还有个小愿望,就是想为母校尽一点绵薄之力,希望能与一些校友合作在深圳建立一个学生实践中心,能和母校产学研对接,例如在深圳争取一些项目放到吉首大学来做,给学弟学妹们更多锻炼的机会。
“当然,这是我们初步的构想,还需要进一步沟通落实”,好友邓建强也微笑着补充。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