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物电人,我自愿加入学院学风集体建设队伍,做到端正学习态度,遵守作息时间……”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全体学生庄严宣誓。3月8日的学风建设推进大会拉开了2016年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发展的序幕。
“红色教育工程、橙色关爱工程、绿色帮扶工程、青色培训工程、蓝色服务工程、紫色争优工程。”在学院特色两学一做“七彩工程”的指引下,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全体领导班子精心组织安排,全体师生凝心聚力,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谱写了2016年学院特色发展的新篇章。
教与学,陪伴学生成长的每一步
“我要做一名班主任,我要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善待每一位学生,像园丁耕耘神奇。”这是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班主任手册上的一句话。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班主任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学生手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班级基本情况、班主任工作计划、班会开展情况、学生恳谈情况、联系学生家长情况。
唐炳博士现担任2016级物理师范班班主任,以办公室为家是他生活的常态。他亲自陪学生上早读、晚自习,他一直坚持比学生到的早,走得晚,并带领学生一起跑步。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他加了班里三分之二家长的微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唐炳老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置了几台高性能的计算机,供学生研究使用,并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理论物理研究小组。功夫不负有心人,唐炳老师指导的13级物理师范班的李广玲和付媚被国外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收录并已在线出版。
唐炳老师是全体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敬业奉献的缩影,还有黄勇刚老师、刘志雄老师、陈善荣老师、伍建华老师、杨学弦老师以及更多像他们一样心系学生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写下学生成才的华章。
为建设良好的学风,杜绝课堂“低头族”、迟到、吃早餐、旷课的现象,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出台了《关于学生上课手机入袋的通知》、《学院关于“三早”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学生考勤制度》的系列规章制度。在上课的班级挂上手机挂袋,上课前需把手机投入袋中,辅导员不定期检查。辅导员和班主任严查早晨不按时起床、早上上课迟到、早餐带入教学区及考勤状况,经过这一系列整治,学院学风明显变好了。
“现在上课不需要老师再督促了,头也‘抬起来’了,效率提高了很多。”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向延鸿老师说。
在学院领导班子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的学习活力也被激发出来。很多学生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房里做研究。学生们自发举办了“玩转家电,维修教学培训会”为“三下乡”义务维修做准备;举办了礼仪培训和主持培训及义务支教交流会。在第二届体育文化节中取得全校第五名的成绩,新生杯男子篮球赛进入全校八强,男子足球及男子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全校第八名的好成绩。
科研,拧成一股绳向前冲
2016年我校获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占了6项,位列全校第一。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项,立项率达到60%,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2011年至今共获得27项国家课题的资助。其中,机械工程专业在只办了4年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两项国家课题。
“科研成果的取得源于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长期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主管科研的副院长邓科介绍道。
在顶层设计上,学院有一支以赵鹤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队伍。学科发展方向主要以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以及无线电物理四个方面为主,每年针对这四个方面引进人才。
以副院长彭金璋(主持工作)、副书记熊文斌、副院长叶伏秋、副院长邓科为核心团队的领导班子紧密团结,把学科发展放在第一位,制定政策,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给每位新进的博士提供科研的场地,并根据学科优势成立了了四个科研团队。
学院共有教职工41人,其中正副教授16人,博士18人,先后有2人获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有4人被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批年轻的博士,这些博士科研能力很强,有利的促进了学科发展。”说起学科的发展,邓科副院长如数家珍。
借助学校大力发展工科的契机,学院把物理和机电相专业相结合,用物理这一基础学科为新学科发展提升品味,用新的专业给物理学注入活力,解决招生、就业、人才引进难的问题,扩展人才引进队伍。学院科研的创新之处就是以学生为主导,把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结合起来,坚持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制度。
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科研成果频出,硕士研究生欧阳仕粮、何海龙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应用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发表题为“Acoustic one way mode conversion and transmission by sonic crystal waveguides”的论文,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何海龙直接推荐到武汉大学读博士。
赵鹤平指导的硕士李波对计算机兴趣很浓厚,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自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软件,学院根据他善于计算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他获得了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第一篇省优硕士论文。杨学弦和陈飞台两位博士,得知青年基金项目有利于学科发展后,克服难度大,资金少的困难,三年坚持申报青年基金项目,并于今年申报成功。
“两个博士三年的坚持让我很感动”院领导们纷纷表示。
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学院在2013年承办了“全国量子物理及其应用暑期学校”,吸引了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学生前来参加。2014年承办了“量子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会议”,2016年获得了第十届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承办权。并定期举行知识放送、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孙长庆教授、湘潭大学教授曹觉先等物理学科知名专家为学生讲座。
目前,学院正朝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大步迈进。
学科发展很有特色,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不错。湘潭大学钟建新教授对我校物电学院学科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生工作,细节中尽现人文精神
“走进大学就走进了赛场,发令枪一响就要投入比赛了。”9月,新生刚刚入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书记熊文斌便准备好了新生开学的“第一课”,——“大学,你准备好了吗?”。他用图文并茂的PPT告诉新生怎样正确看待大学,怎样度过大学。为缓解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的迷茫,他用图表直观地展示不同学生的成长曲线。“你想成为人才?庸才?还是废才?”他让每位同学制作成长宣言,再统一交给班主任存入学生档案,这第一课开启了新生多彩的大学之旅。
“说实话,制作PPT对我这种没电脑基础的人来说很困难,每制作一张就要花费好几分钟的时间。做PPT时基本都是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熊文斌副书记坦言。
在他的带领下,学工队伍尽心尽力、团结协作,学院学生工作开展得风声水起。
为了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学院实施了寝室文化提升工程,以“和”“律”“雅”“礼”“秀”“家”为目标让学生自主打造寝室文化。学院正在让每个班设计自己的班徽,创作自己的班歌。
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讲座,有针对大二学生的《走进大学,走进赛场》、针对13级学生的《我的时间,我做主》、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扬帆校园,启航职场》。此外,还有针对学生会干部培训的《新闻消息的写作技巧》、针对党员干部的《讲道德,有品行,做合格党员》等“四讲四有”学习讲座,还给研究生举办《让理想驱动未来》的就业创业指导讲座。为了增强理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物电学院,举行了“我的信仰”演讲比赛和粉笔字书写比赛。为使师生学会应急救护,举行了“我阳光,我成长”———应急医疗方法培训。
学院服务学生的理念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努力帮助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彭金璋副院长、熊文斌副书记、辅导员朱姗姗及刘志勇老师赴长沙、深圳、宁波、广州、东莞等地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意见,征求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等方面的建议。12月3日,学院举办了2017届毕业生招聘会,邀请了36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近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学院已经举办了不同类型的专场招聘会达16场。
为了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五一期间彭金璋副院长带领全院教师共同加班。彭金璋副院长身体并不好,但他为了学院的发展拼命工作,“累了就在椅子上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工作。”“彭院长一般都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教师们这样描述彭金璋副院长的工作状态。叶伏秋副院长也是学院的 “工作狂人”,为了申报湖南省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几天几夜写论证报告,准备相关材料,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沙发上。以彭院长为首的院领导身先士卒,他们的无声的行动感染了大家,教职工们加班加点,攻坚克难,没有一句怨言。
为深入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学院召开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座谈会,与十三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思想、生活、学习等情况,为他们解决困惑,并确立了一对一的教师辅导名单。
学院的sunshine成长辅导室已经被省级立项,辅导室经常开展学生的思想提升辅导、学业发展辅导、生活适应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危机应对辅导以及特殊群体辅导等活动,编印了《心理健康系列辅导资料》,以漫画的形式对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读。利用寒假的时间制作《平安是福——大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分发到每位学生手中。
校党委书记游俊在今年省安全检查工作会上专门对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安全工作提出了表扬。
“学生成长成才是学院的目标,师生齐心协力才能把学院发展的蛋糕做大。”副院长彭金璋说。
(责任编辑:见闻 新闻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