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态学学科自1983年创建至今,在30余年的发展建设道路中,一次又一次取得优异成绩。尤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前全国政协主要领导贾庆林、张榕明等在视察生态学科建设成就后,称“看到了武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生态学科自组建以来坚持围绕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形成了“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总体思路与定位。建立了“进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工业生态学”等多个优势方向,以及“环境生态学”和“生态扶贫”等多个特色方向。作为我校第一个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科从学校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率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先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率先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它所支撑的生物科学专业成为我校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0年年底通过省“十一五”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考核获“优秀”结论。2011年被确立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同时被列为吉首大学博士点建设的重要学科。这一系列成绩少不了学校领导的高度支持与生态学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秉承着武陵山片区生态研究的区域资源题材特色、支撑地方生态建设的服务特色、引领区域生态产业发展的应用特色三大特色优势,经过三十余年艰辛发展,生态学科已经发展创新中凸显出了自己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立足学科基础 突出资源特色在湖南省,省级重点生态学学科有四个,我校的生态学学科虽然发展历史比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成果也很丰硕。李菁教授说:“我校的生态学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样的老牌重点学科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我们的生态学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发展的前景也是不容小觑的。从生物研究角度出发,我们的生态学是研究的是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我们研究的是最经典、最基本的生态学 ”。
学科发展的根本在于学科方向的凝练。根据学校生态学科力量分布的具体情况,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方向被确定为资源植物繁育与农业生态、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利用、污染生态与生态工程、动物与牧业生态、林业种质资源与产业生态五个研究方向。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进行具体的研究,才有可能推动学科的发展。
学科优势是学科得以长期发展的保证。生态学的学科优势可以用三个“无可替代”来阐述。第一是区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有资源上的不可替代性。我校地处武陵山山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多样性,这是其他学校所不能超越的。第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这一国家战略具有政策上的不可替代性。武陵山片区发展战略的定位是要建成长江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华中绿心,这样的定位为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建立了其他高校不能超越的政策支持。第三是学校各学科的支持与合作的学科交叉优势,我校其他理工和人文学科对生态学的支撑作用也是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这三个优势也正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生态学科发展的三十余年之中,坚持发挥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对学科建设研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武陵山片区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生态环境是学科的得天独厚的立足之本,学科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了这一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和区系形成机制的研究。参与和主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非粮柴油能源植物调查等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对其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及形成规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库。紧扣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开展打造“长江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华中绿心”为目标的社会服务工作,建立了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广泛开展武陵山片区生态旅游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与决策参考。增强团队力量 助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校生态学学科团队保持原有的团队优势与人才队伍,提高成员的综合科研能力,坚持引进特色、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李菁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励,兼任湖南省生态学会和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多项,科研成果众多。学科团队建设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外出交流学习,提高人才质量。先后引进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谢德玉教授和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刘志伟教授。引进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聂泽龙教授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唐宗湘博士为学科带头人。除此之外,团队鼓励并支持原有成员外出交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李俊年等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交流。学科团队成员内部人才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生态学学科科学研究实力明显增强。在科研立项、科研论文发表、申报专利、出版学术专著等四个方面成果突出。同时,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次数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曾多次承办国际型、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学科建设水平也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支撑成功申报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多个,新增省级科研平台数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杜仲综合开发与利用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申报获得成功。实地考察调研、采集样本、学科团队成员的身影遍及武陵山区的山林田野、江河湖泊。陈功锡教授研究组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在野外进行植物采集工作。实验室里,团队成员要通过各种观察研究,分析推理,经历无数个错误与失败之后,才有可能赢得最终的成功。生态学学科团队的成员们凭着那份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与坚持,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数据,从不说苦从不说累。
培养既有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又熟悉生物资源产业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是武陵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根本需求。“进一步培养一支懂得生态学基本规律,又懂得以生态学基本规律出发来对生物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技术的年轻骨干人才队伍;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和稳定人才;加强基础平台整合力度和基础平台投入,更好助力科学研究。”科研团队成员如是说。立足大湘西 服务大武陵吉首大学位居湘西,学校“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学学科发展中,武陵山片区的资源、区位、人才优势都推动了学科的快速发展。所以,生态学学科团队秉承着“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的宗旨,利用科学研究,生态技术产业,服务地方,为武陵山的发展添砖加瓦。
学科中的植物分类学与资源学团队,主要从事武陵山区植物的整理和开发工作。通过辛苦的实地考察与探索,为湘西本地,武陵山片区独具特色的植物资源优势的充分阐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种苗繁育和种质筛选相关的农业资源利用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山区特色农业生态相关理论,发展特色资源规范化繁育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依托生态学学科,团队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联合作示范基地。比如,与老爹农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联合建立的“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与湘泉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湖南中药与天然产物”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科先后与武陵山片区湘西州、怀化市、重庆市黔江区、秀山县等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以规划和项目形式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与规划建议。学科成员为张家界市政府编制了大鲵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与酒鬼酒公司,湘西老爹生物、永吉高速建设公司、省水土保持学会和省环保研究院等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科技项目合作服务协议。在杜仲胶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应用、酒鬼酒生态保护区和重点工程生态评价等领域实现了成果的转化。
师从国际著名的哺乳动物学家科林?格罗夫斯 (ColinGroves)教授,主修人类进化、灵长类学史和哺乳动物学的刘志宵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通过与科学院相关单位合作的方式,一直坚持开展武陵山区蝙蝠和蝶类的资源和生态研究。近年来,行程数万公里,跑遍了武陵山区腹地的各个自然保护区和各种洞穴生境,先后发现多个蝙蝠新记录,为我国喀斯特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资料。
2006年以来,杜仲研究团队在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集中全力对杜仲籽保健油类和杜仲胶研究与开发进行了攻关。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杜仲翅果如何实现果皮和种仁的分离问题,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剥杜仲籽2-3千克,而这正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但通过三代改进、数百次试验,如今杜仲翅果脱壳不仅实现了全分离,还为杜仲果壳提取杜仲胶带来的良好的材料。团队联合中国杜仲胶科学研究院、株洲时代新材及湘西老爹生物、湘西和益生物科技公司,实现了杜仲翅果的综合利用,成果不仅推动了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技术还在全国范围广泛应用。最终,生态知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再次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我校生态学利用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科研团队成员说:“在做‘青山绿水’的工作时,我们会对不同产业行业进行生态评估建设,减少工业对环境的破坏,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
“立足资源,服务地方”,生态学科团队有着天然的使命感。确实,我校的生态学学科依托湘西地区、武陵山区的天然优势,综合利用资源展开科学研究,推动生态学学科的发展。毋庸置疑,学科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是要紧密结合地方资源、服务地方,共同促进武陵山片区发展。坚持创新发展 力争新的辉煌在过去的发展时期,我校生态学学科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类专利与发明,数篇论文在权威刊目的发表,科学平台的扩大与增多,扎实的野外调查工作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布鲁克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和版纳植物园以及神农架、小溪、壶瓶山等国家自然保护区都以共同申报和项目资助形式与我校生态学学科开展了实质性合作。这些优异的成绩的取得与学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学校的支持重视都是密切相关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团队在养成“务实、勤劳”工作作风的同时一直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
回望过去的成绩,学科成员倍感骄傲的同时,压力感与紧张感也一直存在。学科发展的潮流,不进则退,这也是重大的挑战。我校生态学学科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秉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态度,成员各司其职,注重基础的厚实与特色的打造,强调创新与发展,在有力把握现在的同时,以更严的要求和更谨慎的态度展望未来。
在“十三五”的规划中,生态学科以立足武陵山区丰富的动物资源、解决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中的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服务学科发展和社会生产实践需要为目标,设置稳定的研究方向,推动学科结构的优化和综合发展。
从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生态学科的每一种特色都可视为一种优势。学科在植物区系进化和区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武陵山片区生态研究的区域资源题材特色,这一特色转换成优势,让我校生态学科研究更上一层楼。不仅获得了包括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等几十项国家级项目,还建成了湘鄂渝黔片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且初步建立了武陵山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生态学科在片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以生态工程技术支撑地方生态建设的服务特色。在环境修复技术方面,提出了高效率环境净化材料的制备新方法,解决了限制植物在矿业废弃地上定植的主要胁迫因子问题,建立了“矿物清洁生产与绿色功能材料开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发表单篇影响因子较高的科研论文,获得了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多项,学术带头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支持;在清洁技术方面,建立锰锌钒产业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多种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利用,极大降低了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多次获湖南省科技进步表彰;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监测方面,开展底栖动物水环境风险评价、森林-土壤碳释放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和基于分形方法的大气质量监测等研究。生态学科在地方高校产业技术服务中获得了区域生态资源应用研究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引领区域生态产业发展的应用特色。在生态农林产业方面建立了杜仲综合利用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个省级以上平台;在健康产业方面,对区域特色食品和民族医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态文化与健康促进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研发椪柑醋饮等新产品数个;在生态旅游产业方面,建立了“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张家界景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绩效评价等在业内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仅《张家界植物游》就斩获湖南省科普作品奖。
我校的生态学学科将一直贯彻“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基本思路,走注重基础、强调特色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实现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强化管理、分层建设、突出特色、培养高水平人才、凝聚学科队伍、构筑科研平台等具体措施,将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携手并进,争取更大的进步与成功,为把吉首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建设成湖南省内先进、全国一流的生态学学科目标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