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凤飞文苑 -> 正文

湘西鸟事

作者:  来源:   时间:2014-03-10  点击:

    五月,是湘西杜鹃叫得最欢的时节。奇怪的是,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听到这鸟叫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去年3月4号开学第一天在校内听到喜鹊叫;4月20号,在我家乡的村口听到喜鹊叫;4月27日在重庆武隆还看到了乌鸦。于是,在今年杜鹃鸟开叫的那个早晨,我有了写写鸟的念头,心想自己虽然不能像孔子的学生公冶长那样听得懂鸟语,却也能把别人的和我的一些感受同大家一起分享。


    麻雀,最聪明的鸟。一度被我国列为“四害”之一。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后来“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再后来,“臭虫”的位置又被“蟑螂”取代。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似乎是有点小看她了。其实麻雀极有心机,也最能与时俱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麻雀比农民工还先进城,现在已基本在城市安家落户。讲她是最聪明的鸟并不为过。


    秧鸡,最奇怪的鸟。这种黑色的小鸟夏天在禾田里叫得欢,你以为她在那个田角,走到那边时,她又在另一个田角叫。奇怪的是,秋天打完谷子后,她们好似蒸发了一般,不知她们跑哪里去了;


    地麻雀,最小的鸟。这种鸟一般是成群结队行动,常在低矮的灌木丛中跳上窜下,苗族人叫她们为“NOU ZHENZHEN”,“ZHEN”是梯子,大概是指这种鸟上上下下就像上下梯子一样。老人们说很久很久以前这种鸟有水牛那么大,后来是被太阳晒小了。2011年我到凤凰凉灯苗寨采风,得知那个著名的苗族武术家、陈渠珍黑旗大队队长龙长卿爱玩斗鸟,就是这种鸟。


    八哥,久违的鸟。小时候看到大人耕田,总有黑色的八哥在牛背上,觉得是一幅很美的田园风光画面。现在乡下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犁田也基本不用牛了,说不定多年以后,看到牛都算新鲜事了。这两年校园里也常见一种纯黑色的鸟,很像,不敢确认。


    斑鸡,飞得最响的鸟。校园里很多,脑袋小,土灰毛色,飞翔时能听到“啪、啪、啪、啪”的声音,和其他鸟类明显不一样的声音。也只有在她飞翔时,才能看到她尾部还有一道白色的羽毛弧线。


    竹鸡,肺活量最大的鸟。尚主席说竹鸡的叫声是“讲个话、讲个话!”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弟弟上山,听到附近就有一只竹鸡叫,“几包换,几包换”?!那声音从大到小,从慢到快,然后又从快到慢,从强到弱,竟是一气呵成,长达数分钟,最后好像气绝了一样。现在城里人笼子里养的大多数就是竹鸡,常常也听到叫,但我再也没有听到像那次那样的原生态叫法,说明竹鸡在不同的环境也有不同的心情,只好“在什么样的山,唱什么样的歌”了。


    锦鸡,最漂亮的鸟。尤其是雄性锦鸡,她长尾微翘,鸟喙高举,体态端庄、器宇轩昂,羽毛色彩绚丽夺目。谁也没见过神鸟凤凰,但从画师们的凤凰图像看,他们一定是把锦鸡比作了凤凰的原形。锦鸡每年在清明过后才叫,每次只叫一声,多在早上五点多,发出“恰起、恰起”的声音。

 

    画眉,专业歌手。这鸟以眼睛周围有明显的、好看的毛纹而得名,这鸟会唱歌、爱唱歌,哪怕是一个人被关在笼子里,也会忘掉愁苦,照旧歌唱不误。这也是人们喜爱她的原因。


    白头翁,歌喉最好的鸟。因头部有白点得名,善鸣叫,没有画眉那么张扬、叫得勤和多变的路数,“几个几个几”?虽然声音婉转动听,但基本上就这一个曲子。我们校园里很多,每年冬天在我家阳台上唱歌,然后就让我竖起耳朵、眼睁睁地看她偷我家的腊肉、香肠。


    寒鸡(地方叫法,非学名),最大、尾巴最长的鸟。尾巴有一米多长,体重六、七市斤。现在很少了,据说几年前在泸溪有人看到,得眼见为实才行。


    翠鸟,最美丽的小鸟。个子比麻雀稍大,长长的鸟喙,羽毛有一种非常好看的翡翠色,住在石缝中,喜食小鱼小虾,常在溪沟里贴着水面飞行,或蹲守的附近的石头上。高中时龙文玉老师创作有《翡翠鸟》长诗,我只记得几句“河边岩洞做小窝,披风迎雨斗风浪,树枝苇叶站岗哨,风吹草动就举枪”。由于太喜欢这种鸟,所以有个愿望:希望今后无论什么人在水边修筑堤坝时,尽管固若金汤,但求天衣留缝。有意留出一些石缝来让这些小鸟做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她没地方住了,你总不能让她去开宾馆,要她改变习性去进化,就必定受到巨大的生存挑战。鸟性化一点,给翡翠鸟留个窝。


    乌鸦,寄托哀思的鸟。有人说乌鸦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我当然不同意,而且认为应该平反。我想她应该是扮演了高原秃鹫一样的角色,担任了南方的空中清洁工重任。不管是什么动物死去了,她都会在地面和空中或远或近地发出“啊?啊!”的叫声,人们总能从她的叫声中读出不尽的哀思甚至是无限的凄凉。沅陵的乌宿,或许就是因为曾经有很多这种鸟而得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沅水清浪滩上,还能看到上千只乌鸦空中夺食的景观。


    野鸡,最受欢迎的鸟。小时候赶集,常看见很多苗人腰间挎一小竹笼,笼子里关着一只野鸡。这些人有穿着得体入时的,也有穿得破破旧旧的,但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健康、快乐、惬意的神情。这一份幸福,是从他们腰间的鸟笼传达出来的,他们似乎故意对周围目光毫不在意,让我难忘的是,当他们嘴里嚼着香味扑鼻的熟黄豆,然后又捏了一小撮反手喂给野鸡的那一瞬间。


    鹌鹑,最美的佳肴。深秋,稻谷收完了,鹌鹑也长肥了,农夫们让猎狗在草丛中搜寻,惊飞了飞得有点慢的鹌鹑,猎人们就挥动竹网(两根V字形竹竿,竹竿中间织有丝网)空中拦截,一下就把她网住,在空中让网在竹竿上绕两三个圈,鹌鹑被捉住了。不知道贵州的草海能不能适合这种野鸟生活,如果能开发出这个附属项目来,说不定还能弄出个鹌鹑节来,成为一道耀眼的旅游风景。


    我对地方鸟类的认知,得感谢那个曾和我在一个办公室坐面对面的尚老兄,他当过猎人、民兵营长、保卫处长,很多人还以为他当过兵。如今这老兄已六十岁,一进山就精神抖擞,身手敏捷,动如脱兔。很多人和他上山扯蕨菜,没有人赢得了他。他告诉我:锦鸡、竹鸡、野鸡都是很有霸气的鸟,因为这些鸟都是占山为王的,即便这山头也有几只同类,但敢叫的必定是正在称王的那一只。关于这些鸟的重量(净重),他有几句朗朗上口的口诀:“斑鸡般四两,竹鸡足半斤,锦鸡一斤不要称”。这里讲的斑鸡是指灰脚斑鸡(地方称笋壳斑),红脚斑鸡有六两重,最小的是火斑鸡(又称油菜斑)。


    此外,朋友中还有个精明帅气的王老五,他说鸟多半夜间就在树上过夜休息,鸟窝不是鸟住的地方,而是她们生蛋蜉雏鸟的地方。我认为极有道理。


    本文以杜鹃开头,又让杜鹃来压台吧,她有这资格。


    杜鹃,本地又称她为阳雀、桂桂阳,绝对是飞禽中的重量级角色。这几年,不,其实我一直都在留意关注这种鸟。杜鹃鸟有很多种,比如叫着“布谷!布谷!”的布谷鸟,还有那种叫着“归归归好、归归归好”的都是杜鹃鸟。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然而,最神奇和知名度最大的是一种叫“子归啊、归归好”的杜鹃:一,她是一种被神话了的鸟。杜鹃有个别名“杜宇”,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号曰望帝。传说他为明君,晚年受流言缠身,让帝位于鳖灵,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昼夜啼鸣。


     二是她独特的生育方式。杜鹃鸟自已不孵卵,她们把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类的鸟巢里,并把其它鸟蛋取走一枚。让别的鸟替它孵蛋,而且杜鹃的蛋一般会比别的蛋先蜉化出小鸟,只要一出生,杜鹃雏鸟就会把其他的鸟蛋推出鸟巢。此外,小时曾看到有一种雏鸟被各种鸟来争相送食,百鸟养大,如今想来,这雏鸟就是杜鹃;


     三是她的声音。那声音太独特了,一是频率低、波长大,声音传送得远。二是声音附有情感,最为煽情。我曾在一篇写“翠翠”的拙文里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美丽总是愁人的。”
     到了农历的三月,湘西的杜鹃就要叫了。
     这里的虎耳草,还在为翠翠长着。
     这里的杜鹃鸟,总为翠翠而歌!


    文人常用“望帝啼鹃”、“杜鹃啼血”、“子规啼血”(所谓的“血”其实是她吃了山里熟透了的乌萢,染红了鸟喙)的词句,是借助杜鹃的悲鸣,去表达一个灵魂的无比哀怨与不尽愁思……


    湘西还有这样的讲法:在你每年的第一次听到杜鹃鸟叫时,如果你是睡着的,要马上坐起来,然后许个愿!如果你在路上,马上停下来,许个愿,然后往上跳一下,许下的愿望就能实现!


    我是在4月13号听到杜鹃鸟叫的,许了愿:祝福武陵山苗族、祝福湘西!

 

 

 

 

 

 


 

下一篇:享受消遣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