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石的《轻盈地掠过现代性的泥淖——沈从文小说中的反讽意象和异域情调》,由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翻译是吉首大学文学院沈从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杨瑞仁教授的女儿杨子琴,现任云南大学英语教师。著作者焦石(Pietro Giordan),男,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东方语言文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后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约克大学中国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华侨文学、比较戏剧学和比较美学。通过此书,我们看到了沈研后继有人,也见证了域外学者在国内低迷的情况下,研究的新视野与新高度。
焦石认为,“沈从文的作品是重新定义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座里程碑”,“无论是学者还是读者,甚至是基于意识形态对沈的作品进行审查和批判的人,都认可沈氏作品的艺术价值。”“沈氏的诗意世界在今天仍是意义非凡的。” (自序)虽然多年来他的作品引发了“批评话语的尘霾”,被贴上了异域情调的、反动的、存在主义的、地方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还是原始主义的标签,但其丰富却清新的特色始终不曾改变,通过研究希望能“抖落尘粒”,让我们从沈从文这样一位经典作家这里,看到“我们始终知晓(或者自以为知晓)但却不理解的东西”(伊塔洛•卡尔维洛《为何读经典》)。
一、文本选择的开放性:研究还可继续
书的正标题耐人寻味,“轻盈地掠过现代性的泥淖(Drifting Lightly Over the Troubled Waters of Modernity)”,“现代性的泥淖”,即是一个陷阱,也是一道历险,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几个作家能够“掠过”和穿越,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叙事?“轻盈地”一词,形容姿态的轻柔优美,而作者将这一形容词慷慨地赠予了沈从文,无疑,是指向其叙事的驾轻就熟与现代性意味的充足的。
此书共有五章,第一章沈从文故事中农人目光的文本化,主要围绕主题方面阐释乡人眼中的城市和城里人,其他四章集中考察沈氏小说的两种小说语言——即两种文学话语:反讽和异域情调。分别为:第二章《凤子》中反讽的面面观;第三章映射文学性和互文性:沈从文的《凤子》及其作品中的话语策略;第四章沈从文和维克多•谢阁兰的异域情调与现代性;第五章沈从文小说的异域情调和情色描写的独特组合。
从文本对象的选定来看,《凤子》受到了独特待遇。这是著作者花了两个专章即第二章与第三章来探讨的文本,第五章还设有专节,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说,“选择《凤子》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它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还有就是,“《凤子》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写作特征基本思想的一种综合”(141页)。因此,不仅具有发现的价值,而且集中展示了作者对反讽与话语策略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优势。
短篇小说的聚焦。虽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沈从文的一些中篇小说如《凤子》,但其主体还是在沈从文的一些短篇小说,并认为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是“一种特别文学体裁之经典顶峰”。第一章通过考察《牛》、《三三》、《会明》、《知识》、《乡城》这些文本,发现他们共有一种“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叙事性的特征,即他们都用一种独特的眼光来打量城市和城里人”,“城市读者最终被引导着去将农民看作复杂的人,让人们将他们解读为一种多重含义的、未知的和让人不安的人物”。分明的,这是一个“弱势”的叙述者,他拒绝叙述者无所不知的权威,他的写作是以语言的克制为特征的。通过这种节制,叙述者建立了一种与农民话语的同构关系,力图达成“作家与他所讲述的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
第五章着眼于沈从文小说的异域情调和情色描写的独特组合,通过考察《凤子》、《一个女演员的生活》、《如蕤》、《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都市一妇人》五部作品,试图完善传统研究中对沈从文作品中诸如“女性形象”或“女性角色”主题的研究,而研究方法大有出新——探索着将异域情调与情色描写联系起来,其理论基础是法国旅行家、考古学家、汉学家、作家维克多•谢阁兰的“异域情调”理论。
文本对象的选择显然是一种开放性的姿态,研究者没有整体性与系统性侵占的企图,借此展示出的意思是,“研究还可继续”,作为学术雄心也好,还是作为学术对话的启迪也好,都给予我们相应的启发:我们也可以这么聚焦文本,然后扩展开来。
二、研究范围的框定:反讽与异域情调
著作主要是通过比较与形式主义研究方法来研究沈从文小说的,聚焦于两个关键词:反讽与异域情调。
1、反讽:
第二章,通过梳理西方文论中反讽概念的两种类型(苏格拉底式反讽的自我贬低和浪漫主义反讽的绝对自我的创造)、中国文学里“反讽”(irony)概念的模糊性,然后比较得出:相对于西方的“双重张力关系”而言,“一方面人们想要给予概念尽可能精确的含义,另一方面却试图为属于理论的东西找到某种文学表述”,中国传统却仅仅重视第二方面。并由此尝试着分析沈从文作品展现出的“对散文与小说语言的一种独特混合”,也就是如王德威所说,“沈从文没有消除抒情与现实,诗歌与叙事之间的利益冲突”(59页),他不得不去解决讲故事的模式和诗意模式之间的两难矛盾。处理的结果似乎是,小说像散文,散文像小说,或者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但实在都像诗,诗是沈从文全部作品的灵魂,是贯穿他的所有小说和散文的东西,即使他的诗歌作品不如他的散文和小说重要。然后以《凤子》为个案,围绕“归隐”的主题分六节详尽论述。第三章,研究的主体是分析沈从文对传统模式的再加工,通过另一文本《小砦》(在作者眼里,《小砦》代表了《凤子》主题的突降)的比较,从而认可:
“《凤子》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它我们可以弄清小说中的主要主题和统一的目的:城市和乡村的冲突;弊病的主题和对健康的了解之间的矛盾(包括存在主义上和物质上两个方面);乡村异域情调与其城市的化身;知识和学术之间的矛盾……除了这些明显的矛盾,这篇小说还展示了另一种独特的矛盾:年轻人和老一代人之间矛盾的辩证关系。”(142页)
而归根结底,双重人格形象以及叙事歧义都是沈从文运用反讽写作的结果,所谓的“未完成”,其实文本是给予了发展的“暗示”的。
2、异域情调:
维克多•谢阁兰认为,异域情调是一种相异性的经验,可以将沈从文的异域情调视作对文学现代性更为透彻的表述,“一种能在阅读中寻找他异性和双重性的现代性”(145页)。那种老套的殖民主义的异域情调观已经过去,即“地理上的”“对于遥远的、未知国度的向往”(171页)。继而指出,“性别相异是最后的,然而也是逐渐衰退的一种依然存在的异域情调”(171页),如此这般,“异域情调”与“女性形象”便奇妙地对接起来,透过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学者开创性的思维与眼光。然后揭示出五部作品关于“异域情调”和“性爱意识”之间共生关系的差异性。从叙述角度来看,《凤子》、《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都市一妇人.》是一个内部叙述者对女人的现在和过去的幻想;而《一个女演员的生活》、《如蕤》则由外部叙述者展开,放大了两个女性角色的思想和行为,并使她们的观点与人性化相异。同时,沈从文打破了城市魅力女人的神话。
不仅女人对男人具有“异域情调”,有趣的是,在沈从文文本中,城市与城里人对于乡人同样具有“异域情调”的意味,而不是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那样,湘西地域的异域情调如何吸引着城里人。沈从文的异域情调是经过反讽性的反映处理的,因为他描述的异域情调有两条轨道——异域情调并非单一的城里人对于乡村的感受如《知识》,同时也是城市景象带给乡下人(农民或苗族人)的影响,如《三三》、《萧萧》。城市和城里人对三三来说,既稀奇古怪,又恐惧迷惑;女学生对萧萧来说,无疑极具“异域情调”色彩。沈从文笔下的乡人,不仅是被关注的对象,而且“懂得反观注视者”,由此颠覆了文化人的控制地位,作者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他者的看法和对他者的看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致力于使用这样的双重眼光以及反向的异域情调描述他者的作家并不多见。”(155页)极大肯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地位与贡献。
还饶有新意的将异域情调对他异性的兴趣拓展到沈从文的文物研究领域,认为异域情调论者与收藏者之间存在着特殊关联——对差异的尊重。以收集艺术品以及抄写来逃避文明和时间,这本身就是十足的“现代性”活动。
三、 研究资料的中西合璧
本书的理论来源是丰富的、精彩的,而且汇集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文后的参考文献涉及中文资料22部,外文资料80部,体现了一位西方学者学贯中西的高度,以及在资料的收集上中西的兼重。按照文中实际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观点的牵制性,将其分为西方的,域外华人的,国内的,以及吉首大学的。
大量吸收与借鉴了西方文论家与哲学家的理论成果。比如有伊塔洛•卡尔维洛的经典理论(自序)、米克•巴尔的“外部叙述者”(4页),宇文所安的文学传统理论(55页),斯皮瓦克的庶民理论(50页),路易吉•皮兰德娄的“幽默精神”(56页),欧文的反讽理论(57页),巴赫金的复调理论(59页),温迪•拉森的“诗人形象”与“作家形象”(64页),金介甫的沈研成果(60页、61页、73页),大卫•波拉德的周作人研究(58页、84页),弗洛伊德理论的双重性(94页),柯迂儒•克伦普的田园理论(97页),亨利•柏格森的“物质和记忆”(99页、110页),弗拉基米尔•杨科列维奇的“思乡”渴望(106页、124页),莱因哈特•柯施莱克的期待视野(109页),加拿大的汉学家卡林奥斯卡斯的沈研成果(120页),法国的汉学家让•莱维的未完结理论(123页),法国哲学家安伯托艾柯的“开放性作品”(123页),法国汉学家、作家维克多•谢阁兰的“异域情调”理论,丽娜•奇泽的“文化适应”理论(152页),马克•贡塔尔与玛丽•奥利娜对谢阁兰《远古人》的研究(157页、163页),法国哲学家、作家乔治•巴塔耶“色情史”研究(172页、216页),路易斯•沙因 的“传播力量的不均衡”理论,罗伯特•马卡纳尼的“色情陷阱”观(174页),克里斯•丁赫佐格“去根化”理论(187页)等,这些最新成果,有很多在国内闻所未闻,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兼顾了同为域外的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夏志清(9页)、洪长泰“到人们中去”(11页)、聂华苓(23页、32页)、王德威(59页、74页)、周蕾(48页、89页)、李惠薏(54页)、张寅德(77页)、彭小妍(153页)等。
还有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王先霈(94页),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6页),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28页、129页)、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楚文化》(岳麓书社,2005年版)(131页),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文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45页),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71页)。有幸的是,专著还多次引用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2002年的会议文集《永远的从文》(57页、61页、126页、127页、126页),涉及到邹建军、任美衡、凌燕萍、刘君卫、龙儒文等的论文。读来熟悉又亲近。
可以说,在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合方面,难得可贵的实现了中西合璧。
四、 比较法的运用:海阔任游走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实效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列。国内的所谓比较文学研究,几乎还停留在平行比较的阶段,而在这里,可以看到网络般的交叉与交互。
沈从文与维克多•谢阁兰之间,既拿来论证,又进行比较。不仅辟专章就沈从文与维克多•谢阁兰德进行比较,在行文之中比较方法是无处不在,加大了论述的厚度与观点的明辨力。具体体现在:
沈从文自身文本的比较,集中体现在第一章与第五章的相关文本(见前)。还有《雨后》(6页、192页)、《边城》(10页、77页)、《龙珠》(62页、153页)、《静》(74页)、《小砦》(77页、134-140页)、《八骏图》(79页)、《神巫之爱.(95页、153页)、《虎雏》(165页)、《媚金 豹子与那羊》(183页、208页)、《萧萧》(158-162页)、《丈夫》(212页)。
与同时期现代作家文本的比较,有萧红的《生死场》(13页)、周作人《一个乡民的死》(18页)、茅盾《春蚕》(9页)、鲁迅《隐士》(65页)、废名(103页)、郁达夫《沉沦》(190页)等。
与域外作家的比较,涉及的有:萨特《恶心》(22页)、美国亨利•戴维•梭罗(103页)、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80页)、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双生子》(94页)、维克多•谢阁兰《远古人》(163页)、赫尔曼•麦尔维尔《奥穆》(186页)、霍桑的《红字》(178页)等。
与中国古代文本的比较,涉及的有;《水浒传》(21页)、《庄子》(26页、71页)、《红楼梦》(58页)、《老残游记》(64页、132页)、沈约《郊居赋》(67页)、陶渊明(68页)、《文心雕龙》(99页)、吴仁华《胡宏集》(112页)、《左传》(132页)等。
可以说,此书提供了比较文学研究成功的范例,涉足的对象与范围之广阔,需要研究者极好的阅读面与功底,游走于中西之间,着力于同与不同的鉴别。
2014年6月10——12日
(作者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