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引起了邓小平等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高度关注。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痛心地说:“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们国家的发展耽误了十年。六十年代前期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
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到本世纪末还有二十二年,二十二年以后,世界是什么面貌?包括你们在内的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二十二年,将是什么面貌?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二十二年后的水平就更难了。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邓小平的倡导,旋即化为中国政府的决策,由此可见,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是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设计的宏伟蓝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在邓小平发表著名的“扩大派遣留学人员重要讲话”后不到20天,教育部就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确定了选派计划。但是,在国家交往尤其是国际教育交往中,没有政治自信心是不行的,光有政治自信心又是不够的。
1978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方毅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科技代表团时,与对方商定我国派团赴美直接商谈双方互派留学生事宜。当时中美还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自然是一个有力措施,也寄希望能借此打开局面。不久,美国卡特(JamesEarlCarterJr.)总统科技顾问弗兰克·普雷斯(Dr.FrankPress)向方毅副总理发出邀请,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去美商谈其后几年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有关事宜。
谈判之门似乎已经开启,但是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困难,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性的大国当时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中国赴美谈判代表团只能以民间身份出现。选谁做团长成为当时中央和教育部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团长既要在国外科技和教育界有影响,知名度较高,有外事活动经验,又要对国内教育情况相当熟悉。
国务院有关部门最后选定了当时担任中国科协代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培源。从1924年起,周培源曾经先后多次往来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先是以学生的身份,然后是以学者的身份,但这一次,他却是以团长的身份赴美,要商讨的问题可能并不比1936-
1937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简单。因此,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培源对外只能用中国科协代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名义出任代表团团长,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李琦也只能用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名义出任代表团的顾问。
这段历史现在回忆起来,令人感慨良多。中国代表团于1978年10月7日抵美,先在西部的旧金山、洛杉矶地区参观访问,11日抵达华盛顿,从12日起正式开始与美方谈判。美方派出了包括白宫、国务院、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总统科技顾问、科技政策办公室等方面有关人员在内的阵容强大的代表团。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