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是学校共青团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引领什么思想?怎样引领思想?这些问题值得每一名团干认真去思考。
引领,我理解为引导、带领,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针对青年学生,我们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引领。第一,引领青年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便是将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团结和凝聚。第二,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第三,引领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即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引领青年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即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怎样引领思想?最基本的手段便是理论学习。然而理论学习并不能完全达到引领的效果。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从宏观的教育层面来审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客观存在;从个体层面来观察,学生言行不一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让人们反思:灌输式的理论学习让学生熟记了一些观念,却没能让学生对此观念产生认同感,进而没能上升成个体的理性并付诸于行动,由此造成了知与行脱节。由此,实践体验这一引领方式受到了关注。何为实践,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从中可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人、环境、活动。
人,思想引领的主体。思想引领这一实践活动存在着双主体。一是引领者,即我们的团干队伍;一是被引领者,即广大的青年学生。在工作中,两个主体不可厚此薄彼,既不能忽略学生们的主体需求,也不能淡化团干们的主导责任。首先,团干们得深入学生群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次,注重同伴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发现榜样,发挥示范作用,散播正能量。
环境,思想引领的外部因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思想和心理可发生强化作用,环境的刺激可巩固和深化人的主观认识。传统的教育环境有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环境和网络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团干们要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的渗透功能,通过媒介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和谐、规范的学生成长环境,利用学校的校史资源、当地的红色资源建设精神环境、发挥感染强化的作用。
活动,思想引领的载体。通过活动,能使引领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所接受。其中,关键的是活动的设计和规划。活动的设计和规划可利用三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革命资源、学校特色资源。活动的设计和规划要立足实际、贴近学生,防止碎片化、游击化,讲求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创新性。
团干们在引领青年的工作实践中要注意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同伴教育,坚持榜样引领;巧于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创建活动载体,寓教于文于乐。
(责任编辑:胡建文 本专栏投稿邮箱:3688044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