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非遗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田茂军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7-03-16  点击:

    摘  要:将非遗资源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它可以使学生持续的、系统的受到非遗资源的浸润与熏陶,非遗资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抵御不良思潮侵蚀的坚强后盾,成为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的温床,成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土壤,最终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全面成长。 

 

    关键词:非遗资源;有效途径;坚强后盾;审美意识;创新精神

 

    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近年来,各地开始兴起“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在高校的传承也依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短缺、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缺乏活动组织的经费等。长此以往,高校的非遗传承有陷入形式主义的危险。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成绩明显,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内容上讲,落入窠臼的教育内容,难以引起全体90后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形式上讲,理论知识教育讲的多,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据调查统计,学生对思政类教学内容的感触不深,旷课学生较多,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新资源和新载体,就显得尤为迫切。

 

    将非遗资源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它可以使学生持续的、系统的受到非遗资源的浸润与熏陶。一方面,非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和流变性等特点,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沉淀,承载着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民众的无穷的智慧与想象力。另一方面,借助非遗的教育与传承,我们可以优化思政教育资源与环境,丰富思政教育的体系,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接地气,与民族民间文化对接,思政活动可以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乃至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凝聚力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不断加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政治取向上出现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向。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的枯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需要推陈出新、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拥有教育人、熏陶人的重要文化功能。从本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等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本质上需要代代相传且不断创新,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群体认同感,是高校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学习和传承非遗,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乎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各领域的代表作,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人类杰出的文化遗产与创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课堂的文化气息与艺术氛围,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直观载体,它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还能使大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精神享受。例如,申报为世界非遗的中国戏曲艺术,戏曲中惩恶扬善、推崇忠孝礼义等内容,本身教育人民就是一本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特别像穆桂英、岳飞、包公等典型的艺术形象,像民族英雄林则徐、罗荣光的故事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典型,它承载这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

 

    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其它载体来说,其思想教育的渗透性更强、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影响力更为持久。全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新的阵地,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思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效的思政教育渠道,可以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

 

    二、抵御不良思潮侵蚀的坚强后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领域都要求“走出去、引进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思想也趁机渗透进来。处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好奇心强烈,辨别能力有局限,一定程度上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西方的各种理念严重影响了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西方文化里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奢靡思想蔓延,部分大学生开始崇洋媚外,只重视西方的节日,而忽略中国的传统节日等。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青年学生逐渐失去了理想和追求,变得追求享乐、不求上进。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理想信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内“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兴起。 在外来价值取向的刺激下,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个人主义”,追求物质享受,这就给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带来了冲击。部分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愿接受社会主流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青年在网络时代变得迷茫、浮躁,在虚拟世界里迷失了自我,缺失了信仰。

 

    因此,通过对非遗资源中思想价值的挖掘,弘扬非遗文化资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的思想,可以有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尽快接受先进文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在课堂上,教育者凭借生动直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实问题,开展工作,能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有效对抗不良思想的入侵。 

 

    三、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的温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是绝技在身,匠心独具,在各自的领域里以他们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孕育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非遗”具有传承精神文化之美。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精髓,“非遗”传递着华夏儿女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如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作为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四大传说以其高超的悲剧美、崇高美和理想美深深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他们推崇的对爱情的忠贞、对善良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反抗的精神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又如民间传统音乐古琴、琵琶、二胡、打溜子等,悦耳动听,余音绕梁,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还有中国的剪纸、国画、戏曲等艺术样式,都是精彩纷呈的艺术瑰宝,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生动的传说,具有动听的曲调、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舞姿,行云流水的韵律,都以其精湛的审美价值,如果进入思政课堂与教育阵地,可以深刻地影响大学生审美价值的形成与取向。                                                                                                                    

 

    “非遗”具有塑造人性之美。“非遗”传递着炎黄子孙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如莆田作为女神妈祖的诞生地,信仰的“妈祖”文化,推崇“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是对传统文化、社会思想、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和升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愚公移山》塑造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形象,鼓舞大学生要培育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讲述了主人公格萨尔王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的传奇故事。塑造了善用智谋取胜的格萨尔王在敌军压阵不惧不畏,勇敢聪慧的军事家形象,格萨尔王的宽宏和善良感化了敌人王拉托琚,最终换来了胜利与和平,故事对勇敢、智慧的推崇,对宽仁美德的弘扬,对感恩之心的肯定,随着作品的传播深入人心,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土壤

 

    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道德素养必不可少,而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对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引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里,就蕴含着民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民间故事为例,如阿凡提系列故事,机智的阿凡提屡屡斗败贪婪的巴依老爷,体现了民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层的愤慨;再如《金斧子银斧子》的故事,就告诫人们不要贪婪;《蛇郎》的故事教育民众要知恩图报,做好事终有好报,做坏事定遭天谴,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民间文学主题鲜明,主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很多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对当今的大学生仍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京剧《杨家将》《岳家将》富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牛郎织女》的故事宣扬的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真挚感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养成方面的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也更容易提起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学习德育理论的效果,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我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有论者指出,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单纯的灌输理论,容易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逐渐丧失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同时也是活态的文化事项,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这本身就为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了解,同学们的视野和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更能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与非遗文化的深入接触,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意,思考如何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表演融合,如2016年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奖牌的设计,便对剪纸艺术有所借鉴;龚玲娜的很多歌曲也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上海世博园在设计上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这种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和谐统一,往往更具冲击力,能吸引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从而推进学生全面成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同样需要多管齐下、综合共管、齐心协力。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办在民族地区的高校,除了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之外,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在民族文化资源宝库里寻找到积极的因素与力量,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道德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扩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使得课堂、社会、个人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格局,从而提升教育效果,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4】田茂军.非遗保护的湖南本土经验与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
    【5】易小明.民族伦理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6】朱廷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沧桑2005(4).                       
    【7】王立丁.学生工作思考与创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胡建文  新闻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