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张佩玲)7月7日--13日,我校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志霄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成员应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组邀请前往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与以蝙蝠为主题的洞穴生物拍摄工作。
刘志霄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深知研究和保护蝙蝠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央视《地理•中国》栏目属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带领观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热爱并珍惜自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7日下午,刘志霄教授团队、《地理•中国》栏目组及小溪保护区管理局鲁向导等人员在小溪村汇聚一堂,共同商议拍摄方案。会谈中,栏目组马编导表示了对大蹄蝠等洞栖型生物的好奇并希望借助这次机会向全国的电视观众进行科普宣教。刘教授随即向摄制组介绍了其所领衔的蝙蝠研究团队近年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指出本区域以大蹄蝠为代表的洞栖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及特殊性。蝙蝠是具有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昼伏夜出,喜栖于黑暗潮湿的岩洞,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通常还将其蒙上神秘的色彩,亟待科普宣教,正确引导。
8日-13日,拍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先后选取了多个洞点进行录制,在金鸡洞的头洞主要录制了马陆、灶马、尺蛾、菌蚊及洞穴山蛭等洞栖型生物的生活状态;在二洞的洞口集中拍摄了大蹄蝠傍晚出飞、育幼行为及蝙蝠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创新;在三洞内则主要拍摄了大蹄蝠的鉴别特征、形态测量及洞穴环境等内容。最后,马编导邀请刘教授对大蹄蝠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刘教授说,大蹄蝠是本区域中体型最大、数量最多的洞栖型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对当地的农林虫害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益于保护区及其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应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提高对其生态功能的认知,减少误解,消除神秘,从而更积极地保护蝙蝠及洞穴资源与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