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了解乡风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吉首大学“走进武陵山”专家、学者调研团走进贵州高岩村

作者:陆盛华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07-20  点击:

  本网讯(陆盛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16日,由龙佩林、陆盛华、彭友、骆靖组成的“走进武陵山”专家、学者调研团前往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开展考察调研活动,全面了解武陵山区乡风文明建设现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和发展。

 

 

图为调研团与当地百姓在调研现场合影

 

  当日,调研组在中茶村调研,恰逢附近的高岩村正在举办“苗歌会”,便立即将调研“触角”伸入高岩村。

 

  热情好客的高岩村人“特批”了调研组车辆通行并参加活动,指引大家沿着崎岖小道攀上村寨后面的石林山顶。

 

  石林醉人,奇石拔地而起,突兀峥嵘,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羊肠小道相互交错,大小不一的石洞串接,让人怀疑不慎误入迷宫。最具特色的是满山的青岗树给石林撑起了一把大大的“太阳伞”,就算在炎热的夏日,也感觉凉风习习。

 

  石林山顶中间有一块约400平方米的天然平地,平地四周的石头纵横交错,成为“苗歌会”的天然舞台。石林里,坐满了从各地赶来参加活动的观众。

 

  石林成为整个舞台的主背景,而醒目的“高岩村石林推介会”几个大字与四周的横幅、彩旗则为这次活动打上了“民俗”烙印。

 

  靠北一角建有一临时舞台,穿着华丽苗族服饰的女选手和穿着现代服装的男选手正对唱苗歌,甜脆、爽朗的歌声彼此起伏,陶醉了树枝上的鸟儿。

 

  活动结束,部分选手、村民意犹未尽,仍留在石林山间自由拉歌。

 

  高岩村负责人介绍,“苗歌会”的举办地为第五组上高岩,44户200余人,姓吴,苗话保存较好,祖先是从凤凰板畔迁徙过来,有两口水井,现在主要用自来水。全组以水泥房子为主,还有少部分木房子。组域生态环境特别好,有300余亩的石林奇山,绿树葱茏,满山的青岗树,最大的直径1米多,300多年树龄,还有约1000余亩的溶洞。

 

  “苗歌会”是由高岩村民自发组织的,村民捐款捐物筹集经费,还吸引了一部分企业赞助经费,活动开支约3万余元。从策划到活动结束,历时3个月,工作人员均为本村青年,多数是在外地务工者,特意赶回来参加的。活动目的是以苗歌会为平台推介村里的石林奇景,提高村子知名度,传承和传播苗族文化,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振兴村寨。

 

  幸运的是,在村组干部的安排下,调研团与高岩村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村支书、小学校长、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及参与活动的中、青年人进行了约2个小时的访谈、交流,近距离触摸这个武陵山区苗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脉搏。

 

  高岩村位于大兴镇西部,东、南、北分邻本镇的河界营村、银岩村、岩拉村,西接牛郎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离铜仁凤凰机场19.3公里。村子地形狭长,呈带状,地势平缓,平均海拔76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居住。

 

  高岩村为纯苗族聚居村,共13个组,689户2719人,贫困户162户699人,党员44人。吴姓占了9个组,龙姓3个组,麻姓1个组。

 

  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为主,盛产优质大米、蔬菜、金银花等。全村70余人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8%,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场地,有文艺活动器材和道具4套。文化资源主要有传统的苗歌、苗语、四面鼓、八面鼓、舞龙灯、苗族武术、巴代上刀山下火海、称杆提米等绝技。尚没有明确的乡风文明建设方案,但村容村貌较好,环境保护意识较强,文化生活丰富,邻里团结,家庭和睦。

 

  据说青岗树被保护下来,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寨子后山的树林不能砍伐,体现了祖辈传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思想文化和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实践经验。

 

  就如高岩人自我总结的那样,与生俱来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将是他们发展的最大优势。

 

  有效推介整合古朴悠久的苗族文化、成片的青冈古树林和原生态的石林、溶洞,将高岩村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度假、文化考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地,也许是高岩村自我振兴的一个主打方向。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