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王婧 毛静 黄杰)在湖南高望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深山密林中,有这样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吉首大学本科生科研团队,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穿梭于险峰深谷之间,用红外相机记录野生动物的踪迹,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揭开未知物种的基因密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生物多样性故事”。
自2021年起,由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张佑祥和吴涛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这片原始秘境开展系统性科学考察。团队成员王婧回忆道,他们常常天不亮就出发,中午就在山里吃干粮,晚上还得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有时候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到学校,有时因调查位置太远直接睡在老乡家里或者在野外露宿。

“很多物种外形相似,仅靠形态学难以区分,必须借助分子手段。”团队成员黄杰介绍。他们通过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最终确认了2个新物种,即“高望界疣螈”(Tylototriton gaowangjienensis)和“永顺掌突蟾”(Leptobrachella yongshunensis)。相关成果发表于《Herpetozoa》和《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等国际期刊,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野外科研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专业能力,更磨炼了意志。”队员毛静感慨道。在调野外查中,她们曾遭遇毒蛇、野猪等危险,也曾因暴雨被困深山,但从未退缩。吴涛老师表示,这些年轻人展现了极强的韧性和科研热情,看着他们的一步步成长,这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最大的欣慰。

三年来,该团队通过系统调查,记录哺乳纲3目10科15种,鸟纲16目50科152种,两栖爬行动物3目19科60种,发现新种2种,湖南新纪录1种;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3项,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
(一审:戚攀攀 二审:苏卫平 三审:李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