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热点专题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专题 -> 正文

湖南日报 实践、感悟、升华——吉首大学“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集锦

作者:翁凯 黄建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2018-04-02  点击:

  2015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时间,但烙在吉首大学学生脑海中的印记永远也无法抹平。在“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这面鲜艳旗帜的引领下,整个暑期,在武陵山区的土家苗寨、山顶沟壑,随处都能看到吉首大学学生忙碌的身影、火热的激情。回想起“三下乡”的日子,这些学生们诉说的并不是“三下乡”过程的艰苦,更多的是回味其中在大学校园里阅读不到的东西、认识不到的价值,以及无法体验的人生历练。

 

  一所“学校”

  点燃山里孩子的梦想

 

  联团村,坐落在吉首市矮寨镇的莲台山半山腰,海拔800余米,山高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被称为吉首市的“屋脊”和“西伯利亚”。山里的孩子们上学每天下山得走5公里到镇子里的小学,放学后,又得爬山5公里才能回到山里的家,小小年纪就得“起早摸黑”。因为贫穷,他们中的大多数读完小学就辍学,不是他们不想读书,而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必须成为家里不可缺少的劳力。

 

  7月中旬,吉首大学的11名指导老师、32名学生组成“心灵关爱团”,用挨家挨户拼凑起来的座椅,在村子里唯一的公共活动场地——一个极不规则的“篮球场”建起了露天的“联团筑梦学校”。“学校”虽然简陋,但着实让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孩子兴奋不已。孩子们“入学”的积极性外界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上课的铃声,没有老师的叫唤,从天亮到天黑,孩子们自觉地聚集到“学校”里。

 

  石娟、石贵银,是“学校”里两位最惹眼的学生,姐姐石贵银,今年18岁,小时候发高烧染上脑膜炎,落下了轻度智障,早早便辍学在家。8岁的妹妹石娟在一次意外受伤后没了头发,每天都戴着一顶帽子。上课时,姐妹俩总是来得最早。虽然比一般孩子反应慢一拍,但石贵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写起字来特别费力,一笔一画却相当认真;跳健美操的动作很是笨拙,但始终认真地跟随老师练习。让志愿者备感惊喜的是,上完几次课后,石贵银主动向老师提出想担任健美操课的领舞。志愿者的到来,点燃了石贵银孤寂生活中的一丝光亮。村里人都说,自打吉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来了之后,过去成日关在家里不出门的贵银变了,喜欢出来溜达了,见到人也不再躲避,脸上老挂着笑容。

 

  妹妹石娟总是笑嘻嘻的,天真开朗,内心却有着不能碰的痛。除了二姐石贵银,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几年前已远嫁他乡,少有音讯。三姐石桂花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被吉首市一所重点中学录取,无奈家里困难,准备放弃入学,暑期就到吉首市一家餐馆打工。

 

  得知石家姐妹的艰难遭遇,“心灵关爱团”的志愿者将200元钱和一些书送到了石贵银和石娟的父亲石绍金手中。年过60的山里汉子感动得眼泪夺眶而出,不停地双手作揖,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最小的妹妹石娟拉着志愿者的手,声音甜甜地说:“我以后要好好努力读书,要养我二姐,照顾爸爸妈妈。”在场的志愿者都红了眼圈。

 

  “我实在不忍心拿起相机拍下那个画面。”回忆起那一刻,负责团队宣传的志愿者张欣轻声说。

 

  “筑梦学校”时间很短,但与山里孩子们建立的情谊却很深。临走前,孩子们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做了大大小小的纸花,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那天,志愿者陈永行深夜中远远地发现昏暗的灯光下有一道身影,走近一看,是石贵银,正在折着一张长方形的纸,纸没折整齐,一次次地展开,重来,反反复复……神情如此专注。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石娟的三姐石桂花重返校园了。她给志愿者打来电话说,自己一定会珍惜上学的机会,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从联团村回来后,志愿者安昭旭说:“我觉得自己成熟了,更懂得付出和分享了。”队长周山林说,“我们曾对现实有抱怨,有不满,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实践,相比那些孩子,我们其实特别幸福,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

 

  一次推拿

  收获了一份真情

 

  茶峒,是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古镇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充满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和许多湘西农村一样,这里年壮的劳动力都出去闯荡了,留下年迈的老人守着老宅、守着薄田、守着孤苦。服务茶峒的日子里,爱心医疗团队的志愿者们深切感触到了留守老人生存境遇的困苦与不幸。

 

  白曹珍阿婆年过七旬,女儿长期不在身边,去年十月中风后半身不遂,并失去了语言交流功能,与老伴相依为命。因为贫穷、因为山区缺医少药,只能无奈地在家忍受疾病折磨。经过仔细问诊和检查,医学院医疗服务团队的队员们发现老人脑部有血块压迫神经,病情比较严重,便每天上门为老人推拿按摩。

 

  酷暑时节,天气炎热难耐,而推拿按摩通过施者的皮肤与受者的肌肉相互摩擦产生热量,使手术部位的毛孔张开的机理进行治疗,一旦受凉,冷风就会直接进入患者身体,令病情加重,因此,每次治疗必须在不开风扇的环境下进行。盛夏时节,房间里又热又闷,40分钟的按摩时间里,志愿者汗如雨下,却始终面带微笑。阿婆看得心疼,缓缓抬起左手轻轻为志愿者扇风,这一举动虽然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却让大伙的心格外温暖。

 

  带队的医学院刘盈盈老师是“刘氏小儿推拿”创始人刘开运大师的孙女,也是“刘氏小儿推拿”的家族传承人。每天下午5点左右,她都会带领两名学生来到白阿婆的家义务诊疗,有时去得晚了,阿婆就会静静地坐在门口,眼望着门前的路出神,一看到志愿者来了,便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刘盈盈向我们讲起一件有趣的事,白阿婆经常小便失禁尿在床上,一次老伴给她换好衣服和床单后吓唬她说:“你要是再尿床,志愿者们就不过来为你推拿了。”结果后面的几天,阿婆果真一次都没有尿床。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刺激按压穴位,白阿婆的身体慢慢有了起色,右手的拇指会动弹了。最后一天,刘盈盈和学生像往常一样为白阿婆做完诊疗,正准备收拾工具,阿婆的左手突然紧紧拉住她的手,张大嘴巴,用力发出“啊啊啊”的声音,眼泪直淌。一旁的老伴说:“她是知道你们要走了,在和你们说‘谢谢’呢。”一时间,大家红了眼眶。

 

  临走时,阿婆不顾劝阻,执意要起来,让老伴用轮椅把自己推到门口,一直目送志愿者,久久不愿离去。

 

  医学院何同达作为大一学生,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他说,“这个第一次对我的教育是刻骨铭心的。”当他第一次走上街头为当地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老人义诊,一位头发斑白的阿婆和他交谈时,说着说着就哭了。她告诉何同达,就是自己的儿女也从来没有对自己这么好过。何同达心情凝重地说:“老人是把我们当亲人,面对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善良、淳朴的山里乡亲,我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有多重。”

 

  一次磨砺

  改变了学生的人生姿态

 

  离开茶峒的头天下午,来自20个学院的41名学生志愿者、5名老师围坐在当地一所简陋的小学教室里,组织开展了以“感悟三下乡”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看到电视机里放映的“三下乡”活动视频,回想起“三下乡”亲身经历的点滴,许多同学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旅游调研组的志愿者袁强说,在边城,自己收获的不只是美丽的民族风情,还有与当地村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忘不了到达边城的当天,为了款待他们,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摆起了“长龙宴”,这是当地给予最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忘不了实践团队从边城奔赴重庆红安时,80多岁的老村长付起贵冒雨为大家带路,在泥泞中跋涉一个多小时,没喊一声累。让他分外珍惜的,还有恶劣条件下无声生长的团队力量。“‘90后’都是彰显个性的,可我们以团队形式为社会服务,激发了每个人潜在的集体意识。”

 

  王岩被分在科技扶贫组,专门为老乡修理家用电器,回想起这一段经历,他认为自己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蜕变。“来之前,多少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毕竟我们还年轻嘛!去农村感觉很新鲜。头两天,一刻不停地在修东西,很累,就想着能早些回去。到了第三天,却希望时间能慢些,不仅是因为感受到了充实,而且因为乡亲们的需要确实令人难以放下。”一次,一位80岁的老奶奶把搁置已久的坏了的吹风机拿到王岩那里,王岩检查了一下,迅速找出了问题。他熟练地拧下螺丝,再装上去,不到十分钟就修好了。“老奶奶特别高兴,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真高明’!”说到这,1米8的大小伙子难掩内心的骄傲,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我觉得真的来得挺值的!”王岩一脸认真。

 

  “‘三下乡’充满温暖,充满爱,你在给予别人,别人也在给予你。”政策宣讲组的刘敏缓缓诉说了活动带给她的感动。记忆中,一个12岁男孩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每天天刚亮,小男孩就兴冲冲地跑到志愿者驻扎的地方,紧紧黏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身后,问长问短,“大学好玩吗?能看好多书吗?能学到好多好多知识吗?”志愿者们总是耐心地回答他。走的那天,小男孩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哥哥姐姐们,难过得哇哇大哭,向每一个人讨要电话号码。他告诉刘敏:“姐姐,我也要努力读书,考大学,像你们一样。”稚嫩的目光里透着坚定。听到这句话,刘敏无比欣慰。“我没想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别人。小男孩想考大学,他的想法会影响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一个两个将这种思想传播下去,通过一代代的努力,他们一定会走出去。”

 

  团会结束当天,一直在茶峒陪伴着同学们“三下乡”全过程的吉首大学团委书记王艳在微信上写道:随着最后一项实践活动内容——主题团日活动的结束,“情暖湘渝黔”综合服务团的实践活动接近了尾声。这群焕发青春力量的志愿者们在体验、感悟“三下乡”时我却在感悟着他们。从豪迈万丈的出征宣誓到欣喜万分的攀登群山;从背着背篓穿梭于农贸市场的生涩到前往集市专业服务百姓的自信;从下村归来的疲惫到团内交流的活跃;从顶着烈日的汗水到幸福感动的泪水。他们有欢笑、有沮丧、有激动、有无奈……却没有过放弃!何谓“三下乡”?就如团日活动中龙先琼副校长所说:“三下乡”是一堂课、“三下乡”是一面镜子、“三下乡”是一簇薪火、“三下乡”是一张名片、“三下乡”是一段缘分。再见,美丽的边城!

 

  回到学校后,对自我的价值认同和一股社会责任感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起。袁强和刘敏不约而同萌生了毕业后报名到西部做志愿者的念头。刘敏说,从前自己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通过“三下乡”,感悟最深的就是这种“志愿精神”,为人民服务,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快乐会更多。袁强坦言,自己也曾想以后去大城市工作,下乡后看到农民的困苦现状,想法变了。“如果每个人都去大城市,谁为他们服务?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投入那么多,你就得服务出来。”袁强在下乡中完成了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的调研报告,虽然并不成熟,但他期待着,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改善当地经济状况实实在在地出一份力。王岩则认为,农村更适合大学生去选择。“城市人才饱和,去农村也是一种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到这份责任,中国所有的贫困地区都会不再贫困。”

 

  一位志愿者这样写下自己的感悟——“人生因为经历而美丽,‘三下乡’让我们少了些青春的张狂,多了些青春的踏实,少了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青春的奋斗。我经历了磨练,见证了感动,收获了情谊,得到了成长。”

 

  原文网址: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11/18/content_1034134.htm?div=-1

 

  (责任编辑;苏卫平 新闻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