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聚焦 首页» 校园聚焦

乘丰收之势 抓学科龙头 强精品意识-吉首大学新闻网

作者:白晋湘  发布日期:2013-11-08 浏览次数:
    2005年,伴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捷报频传,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大园地金秋同现,特别是处于龙头地位的学科建设更是成绩喜人:在省第十次硕士点评审中,共申报13个学科,一次性通过10个,后补2个,通过率为92.31%,其中专门史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以90分以上的成绩直接入选 。这不仅使我校的学科建设在2003年度评审通过的6个硕士点的基础上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而且填补了经济学、历史学、工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空白。
     丰收之际,回望丰收的田园,身为吉大人,无疑倍感欣慰,深受鼓舞!
     但欣慰之余,我们也感受到了新的压力。我们的教学科研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标志性成果不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虽新增了十二个硕士点,然一级学科的底子却非常薄弱,要实现既定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回望丰收的田园,我深以为,要使我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壮大实力焕发生机,就不能满足于眼前的硕果累累,必须再接再厉,乘着丰收之势,抓住学科龙头,强化精品意识。
     一、明确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我校2010年学科发展计划是力争取得博士授予单位,争取一、二个学科进入国内先进学科行列,四到六个学科列入省重点学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校级重点学科。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科方向明确,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民族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伦理学等。但少数学科还是主攻方向不明,未形成团队,未产生拳头产品,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按单一学科建设的不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加强结构调整。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湘西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建设的前瞻性、优势性和应用性;同时,重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打破学科隔阂、拆掉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迁移,激发创造火花,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主干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增强学科的整体实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队伍。学校因学科而兴旺,学科靠人才来支撑,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有一流的学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二是要有杰出的教学、理论研究的骨干;三是要有强大的、敬业的、创新的优秀团队;四是要有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吉首大学在湘西有优势,环境优美,待遇不错,但毕竟偏居一隅,比起通都大邑的高校来,内外部条件仍略逊一筹。近些年来,学校对人才队伍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人才队伍规模明显扩大,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但还是存在着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近亲繁衍”等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努力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大力营造“事业引人、待遇留人、感情暖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德才兼备,重在实绩”为选才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同时要信任和爱护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用人机制,充分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
     三、鼓励勤奋治学,打造科研精品。学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叫得响的科研品牌。科研工作是一份“冷”、“热”相兼的事业。所谓“冷”,即要求科研工作者要甘于寂寞,耐得清贫,不浮不躁,潜心钻研。马克思对此有过论述:“科学之门犹如地狱之门,要迈进此门需要百倍千倍的摆脱世俗荣耀的勇气”;所谓“热”,是指科研工作者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开拓,获得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感知时代脉搏,倾听群众呼声,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价值的重大成果 。诗人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但目前学术界比较浮躁,学术研究以数量论英雄,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致激起阵阵学术泡沫。这种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学人们踏实治学问的积极性,妨碍了学术研究原创性的提升,根本催生不出学术精品。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确立支持理论创新的成果评价体系,形成重质量、重影响的评价标准,鼓励勤奋创新,力求多出精品。同时,进一步强化“精品强校”理念,倡导一种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为学精神,反对急功近利;就我校而言,科研工作应更多地立足于湘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科研工作者应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火热生活,这样才更有可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优秀的原创性成果。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者,优秀人才之谓。高校之间的竞争,其本质就是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的竞争,而学科靠人才来支撑,学术要人才来经营。丰收之后,静而思之,以上几点不失为实现我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吉首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
    



[1]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