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烛照在武陵山区的薪火之源

作者:戴林富 李…  来源:   时间:2011-10-08  点击:

 

本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924日第3

 

 

 

烛照在武陵山区的薪火之源

——吉首大学办学掠影

 

 戴林富  李洪雄  李伦娥

 

 

巍巍武陵,茫茫群山,在这里有这样一所大学,虽然她没有峨冠博带的院士,也没有赫然百年的历史,更没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城市相依托。但是,了解这所大学的人,无不为之精神所感动、为之特殊贡献所折服,为之特色鲜明所吸引。新闻媒体称她为“武陵山区的希望大学”。潘懋元、刘献君等著名学者将其作为地方高校办学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和推介。朱镕基同志称赞她“是湖南的骄傲”,曾庆红同志肯定她“具有特殊价值”,贾庆林同志视察该校后动情地说:“看到了武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她就是办在武陵山区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

 

一、铸就一种精神

 

走进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大门,一幅山水校园的美景映入眼帘,学校依山而建,各种建筑鳞次栉比,校园绿树掩映、湖波荡漾、花香扑鼻……而更吸人眼球的是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一个重达千斤的石磙矗立在道路旁边,与之并排而立的一块自然山石上醒目地刻着“精神”二字。这是20多年前这个校区开工建设时,师生员工义务劳动,修建运动场时所使用的比较原始、但在当时却又比较实用的劳动工具,如今,它既是吉首大学历史的功臣、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就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

 

艰苦奋斗,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师生员工的身体里、熔铸在思想中、外化在行为上。吉首大学的历史和今天,就是这种精神文化化育的结果。现今的吉首大学,已是一个在校全日制学生达25000余人的大学。本科专业达到5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涵盖近百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3个。2008年,湖南省启动教育强省战略,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着手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在全省已经确定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中,包括在湘部属高校在内,人文社科类学科进入建设行列的仅两个,其中吉首大学民族学被列入其中。学校现有各类高级职称人数近70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数1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接近80%,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5亿余元,图书文献总量230余万册,省部级在学校挂牌的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产学研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和教学成果50余项。

 

科研能力的强弱是现代大学社会功能强弱的晴雨表。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例,“十一五”期间,吉首大学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年年稳居湖南省高校(包括部属高校)前列,近三年立项数分别为14项、15项、15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和重大招标项目各1项。仅仅列举这些数据,可能显得比较抽象或者单调,如果放在比较的视角看,就可以看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一切,吉首大学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数超过了部分发达省份全省的总和。

 

正是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所产生的化学效应,使得吉首大学在地方高校中独树一帜,屡创辉煌,并使学校成为各级政府实现武陵山区脱贫致富所倚重的力量。

 

二、恪守一种信念

 

武陵山区地处我国西南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处,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2286万,,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千百年来,这里背负着上天和历史摊派的闭塞与贫穷。改变这一区域现状,填平与外界发展的沟壑,是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世代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的一块心病。

 

作为本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潜心思考自身在这一区域的价值与作为。在比较自身与其他重点大学在使命与功能的差异之后,他们认识到“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沿着这一认识逻辑,进一步凝练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学校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这一理念是吉首大学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对地方高校功能与使命的全新理解和阐释。体现了吉首大学服务所在区域的坚定信念,就是要以自身的大学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学理上说,这种办学理念很好地把握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突出了地方特点,更彰显了自身特色,得到各级领导和诸多专家的充分肯定。

 

三、强化一种意识

 

学科是龙头,是高校一切建设的根本,学科建设出成效,可以带动高校其他各方面工作。吉首大学近10多年来,立足本土强化学科意识。他们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具有本土特征的应用性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对专业有力支撑,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优势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以武陵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重点研究对象组建学科,逐步形成了学科实力和学科特色。如民族学学科首创的文化制衡理论,已成为民族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成果,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汇编》,其代表作《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被不少重点院校作为博士生通用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是目前全国民族体育学科唯一的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该学科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数量,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和CSSCI期刊论文在本学科全国排位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关于湘西本土作家沈从文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沈从文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将武陵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作为主攻方向,如“三带理论”——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的亚麻酸带、微生物发酵带,为武陵山区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猕猴桃、杜仲的系列研究已经处入国际领先地位,其所属的生态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由于紧密结合地方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科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在2010年全省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吉首大学被评为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积极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资源,开设了近200门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专业建设和特色人才培养,工商管理、生物学、体育学、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等10余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吉首大学被评为“优秀”。

 

四、造福一方百姓

 

自从大学从“象牙塔”破茧之后,大学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更加倚重,大学的社会价值也就在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吉首大学办学几十年来,立足民族贫困地区,喝武陵山的水,想武陵山的事,做武陵山的文章。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游俊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吉首大学义不容辞和与生俱来的神圣职责与特殊的历史使命”。这句话质朴地道出了吉首大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吉首大学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用自己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

 

培养服务区域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的第一要务。多年来,吉首大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造和设置学科专业,并且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规格定位,学校培养了10余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不泛遍布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精英,诸如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著名文化实业家刘文武等。但大部分毕业生因为对武陵山区这片贫瘠的土地有着浓厚的情结,而放弃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知识和热血来回报这一片哺育过自己的山水,涌现了无数感动大山的优秀学子,如背着国徽上山下乡、走乡串寨办案的全国“十大基层杰出法官”向恩林,与病魔作斗争、为湘西果农寻找出路、研制出“无盐椪柑醋”的“感动湘西人物”麻成金教授,放弃北京“中”字头大公司副总裁职位、回乡办实业的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田儒斌,勤耕教坛数十载、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湘西州民族中学特级教师米立华,等等。仅据学校所在地湘西州2008年统计,吉首大学毕业生占湘西州各类教师总数的60.87%,其中占中学教师总数的75%,占行政事业单位科级及以上干部总数的45%,占处级干部总数的45.4%。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在湘西被誉为“四得人才”,即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试想,如果没有吉首大学,湘西州的这几个百分之几十将从哪里来?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又一主要职能。吉首大学既注重科研促进学校发展,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如以大湘西人文历史资源、旅游资源为重点的系列人文社科研究,推动了以张家界和凤凰为两翼的大湘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凸显了大湘西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的品格,并带动大湘西相关产业的发展。文艺学学科积极介入地方文化产业,如张建永教授任总策划、并指导排演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型文艺演艺节目,汇集湘西文化之精华,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部、旅游总局将其收入“国家演艺重点名录”,开演后每个月平均门票收入达1500余万元。以大湘西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系列成果,如猕猴桃系列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湘西2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其研究开发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猕猴桃产业化被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誉为“湘西的一大产业、一个品牌、一道景观”。杜仲被誉为“中国神树”,湘西是我国杜仲的核心产地,学校经过多年研究,已研发出杜仲胶、杜仲果籽油、杜仲木脂素、杜仲茶、绿原酸等10余个品种,学校已成为中国杜仲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发起单位,由于学校在杜仲研究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已将杜仲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替代橡胶的重大战略,目前地方政府、企业借助学校科研成果已开始实施年产值达500亿元的杜仲产业。学校以大湘西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系列成果已经孵化出近20个新兴产业等等。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是吉首大学的一道独特景观。在湘西,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场面,如大学教授挽着裤腿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坐在田埂上与农民同抽草烟的情景,看到博士深入山区农村指导农民种草养羊。在大湘西的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旅游景区、建设工地,以及项目论证和政府决策的会场,都可以十分容易地找到吉首大学教师的身影。所以,潘懋元先生在湘西考查后,描述所见所闻的情景时说:“当地干部和老师不说吉首大学怎么怎么样,而是说我们的大学怎么这么样”。这正是对吉首大学服务地方最质朴、最形象的概括。

 

山,有她的伟岸,有她的朴实,更有她特有的情怀。巍巍武陵,哺育了吉首大学,铸就了吉首大学独特的秉性。在描绘学校未来发展蓝图时,校长肖湘愚教授充满自信地说:“面向未来,我们将立足大湘西、辐射大边区、争取大作为,使学校成为助推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