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立,男,律师,1943年生,湖南龙山人。1963年入伍,历任战士,报务员,电台报务主任,政治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军干部处副处长和司令部直工处处长;1985年后,历任湘西自治州林业局党组书记,农委副主任,物资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中共龙山县委书记;1992年8月任吉首大学党委副书,1994年8月任书记。
在山川秀丽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在宁静的雅溪畔,有一所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吉首大学,四十年来,这座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已经为国家输送了1.7万余名各类建设人才,被誉为民族教育的一颗明珠。
在简洁明亮的会议室,记者对学校党委书记、代校长马本立进行了访谈。
马本立介绍说,吉首大学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几度风雨,多次调整,国务院对这所学校坚持保留、巩固和发展的方针,以致成为今天这样一所地方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湘鄂渝黔边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在开发湘西的过程中,吉首大学对湘西教育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牵动作用,其历届毕业生大部分留在湖南西部山区艰苦奋斗,如今湘西自治州,75%的初中教师,55%的高中教师,40%的党政干部毕业于吉首大学,各县市的领导人员,半数以上是吉首大学毕业生,被誉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山的希望”。在经济发展方面,吉首大学密切贴近湘西实际,完成了“中华猕猴桃米良一号”、“湘西晒红烟杂交新品系”和“敏感元件硅芯片传感系列新产品”等高科技成果。
特色是学校立足的根基,是一个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也是其优势所在。马本立强调说,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为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服务,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一定要明确坚持的。总结几十年办学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明确“立足湘西,面向基层,服务于民族地区”这样一个办学宗旨,承担湖南省委、省政府期望吉首大学“解决湘西后顾之忧”的重任。
记者问,为民族地区服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马本立解释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从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要不断进行专业的调整,与当地人才需要相适应。对招生办法和分配办法要改革,努力消灭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空白点”;另一个方面是坚持科学研究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针对当地改革开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科研,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思路和依据。湘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多彩,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前景的。
地处民族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艰苦,因此,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就成了吉首大学的传家宝。不是马书记介绍,人们很难想到,那新校区一片整洁的教学楼、宿舍和办公楼,现代化的操场和礼堂以及别具风格的拱桥,是仅用了5000多万元投资建成的。其中很多项目是靠广大师生义务劳动完成的。吉首大学精打细算,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坚持“教学优先”的原则,学校用房紧张,13位校党政领导只用3间房子办公。省委拨给学校买轿车的钱,学校领导和财务处将这笔钱用于学校建设。在资金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吉首大学在教师住房方面却积极策划,尽力解决。中级职称能有两室一厅,使广大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讲到这里,马书记还高兴地介绍说,最近,中国乡镇企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吉首大学合作,利用湘西的丰富资源和大学的技术优势,开发了具有浓郁文化品味的高质量“老爹酒”,获得成功。公司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100万元建立“光彩助学金”,专项资助吉首大学的贫困学生,并计划5年内将助学金扩大到1000万元。
湖南是内陆省,吉首大学更在湘西山中,地理位置和客观环境比较闭塞。马本立常说的一句话是:越是闭塞越应该有开放意识。吉首大学要坚决走出大山,走出湘西和湖南以至走向国际舞台。湘西具有土家族、苗族等许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了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而对于地方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系统深入研究,正是吉首大学独有的强项,吉首大学设有民族文化研究所,下设苗族、土家族文化等专门研究机构,有关于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研究室等,这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人士来湘西同吉首大学进行交流。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吉首大学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国内联络和合作,在北京、长沙和上海建立了办事处,这对于人们了解吉首大学、吉首大学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都是重要的步骤。
最后,马本立表示,虽然我们还是一所不大的学校,虽然我们地处湘西山中,有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吉首大学的前景一定是十分光明的。
(摘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4日第二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