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需要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德育培养、专业教育、实践锻炼、环境育人、自我提升”的协同推进,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强化特色”,走以“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吉首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基础地位和优先地位不动摇,在全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师生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吉首大学凝练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确立了“文化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学校是湖南省与国家民族部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建设高校。
加强师资建设
抓住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关键要靠良好的师资队伍。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便只能是空中楼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它不仅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也是提高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吉首大学实施了“人才集聚工程”,不断构筑人力资源高地。
学校完善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聚才、用才、惜才的良好氛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柔性人才引进制度。围绕学校的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更加精准地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打造若干个跨学科、跨学院的创新团队。建立非事业编制人员进入、流动、退出的有效机制。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加强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
在高层次人才计划方面,学校实施“俊彦学者”计划,面向校内外选聘10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紧缺人才优先支持计划,面向人才紧缺的学科专业,重点引进和培养100名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0岁左右的博士。如今,学校已初步建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支撑层次稳定、结构相对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教师总数124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187人,高级职称502人。学校现有博导27人,硕导407人;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26人,选派了5批次94人赴海外培训。现有国家级别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能手15人,芙蓉百岗明星3人,省级教学奉献奖获得者3人。近三年,教师参加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竞赛,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0项;参加各级微课教学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
深化教学改革
激活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动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多年来,吉首大学领导班子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按照“巩固基础、发展应用、培育特色”的建设思路,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了一批对接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新专业和特色专业。目前全校有本科专业80个,涵盖11大学科门类。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域,学校实行分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诸如,深入推进师范专业改革计划,大力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优秀中学教师;抓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科、应用型文科专业改革计划,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实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基础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研教改领域,学校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近三年,教师共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24项,发表教改论文30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41部;2016年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在创新创业领域,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工作,坚持育人为本、问题导向、协同推进,形成了集意识培养、项目引导、实践训练、成果孵化、自主创业于一体的“五段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依托各类实践实训平台、项目、资源和政策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三年来,学生获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总决赛冠军,各类学生竞赛获国家级别奖励900余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63项。
促进学生发展
不忘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初心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服务工作的质量,归根结底表现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学习需求的满足。多年来,吉首大学始终坚持办学“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样成才。
按照“学校推动、竞赛拉动、项目驱动、学院联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思路,学校通过“铸魂工程”坚定理想信念,通过“青马工程”培养学生骨干,通过“明星工程”彰显榜样力量,通过“贴心工程”服务民族青年,通过“文明修身工程”助推素质养成。近三年来,有6000余人次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获得专利7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91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别奖励426项、省级奖励1589项。
学校注重学生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突出。近三年来,毕业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7.80%、英语四级合格率71.87%、普通话测试合格率99.60%,《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为93.0%。学生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省级项目90余项,校级各类创新性学习项目、科研项目、调研项目800多项,15000余人次获得教师、会计、司法、导游、物流、市场营销、软件工程师、执业护士等各类执业资格及专业资格证书。学校本科生毕业率为98.8%,学位授予率为98.4%,本科生最终就业率为95.1%。学校于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示范校”,2016年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优秀示范学校”,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示范基地”。
完善科学管理
强化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作为保障。为此,吉首大学以全面实施《吉首大学章程》为抓手,建立了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制度,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有效分离和协调运行。
在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方面,学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教学院系的优化重组,引导和鼓励学院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建立规范有序的学院治理结构,落实学院在人、财、物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院责权利相统一,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与此同时,学校还深化岗位聘用机制改革,实施新的“定编、定岗、定责”方案。探索实行职员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政策杠杆作用。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进收入与工作绩效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效益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活力。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学校设立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构,加强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建设,完善了教学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针对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教学奖励、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修改完善了听评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检查等各种监督、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教学内部质量监控有序运行,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过程检查与目标考核、专家评估与督导团督导、学校评估与学院自评相结合,围绕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切实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推进“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砺炼、自我塑造”为体系的“立人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走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李洪雄)
原文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0/24/content_487445.htm?div=-1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