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记湖南省优秀毕业生、医学院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班扎西措

作者:谭倩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6-02  点击:

 




在吉首大学求学的五年里,她从身在异地他乡产生的“排异”反应到“有种彻底被这个地方接纳被拥抱的感觉”,从入学成绩倒数第一到三次拿下专业一等奖学金,从科研小白到主持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级课题。来自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她,如生于高原的格桑花一般,风雨愈猛烈,绽放得愈加鲜艳夺目。她就是吉首大学医学院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班的学生扎西措。


想走出这座大山

在两三间教室拼凑成的小学,一群孩子蹲在地上,拿着从废旧大电池里取出的碳棒在地上歪歪扭扭地写写画画;另一群孩子在教室外面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朝教室里瞅。


孩童时代的扎西措就混迹在这群拿着“炭笔”或伸着脖子的孩子中,度过了她的童年。


她就读的小学学生不足百人,没有固定教室,没有黑板,没有粉笔……只有两个本地的教书先生,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学的知识都是他们教的。那时候,能够上学就不错了,成绩好不好没有什么要求。”扎西措这样回忆她的小学时光。


扎西措的父母也没有读过什么书,母亲只读到二年级,父亲连小学都没上过,夫妻俩却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同村同龄的孩子大多在初中就辍学打工,早早结婚生子了。扎西措家里的三姐弟却都上了大学。


年纪尚小的扎西措也在心里种下了“求学”的星火,“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外地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在心里默默许愿。


十二岁那年,父亲去县城里做生意,家里条件才有了好转。扎西措去了县里上汉语学校。同龄的孩子英语上语法课,她在学字母表。“学汉语对于我就像学英语一样难,虽然每个汉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意思了。”在县城读中学时,她常常听不懂老师讲话,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2016年,扎西措考上了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用她的话来说,“我很幸运,家乡那边的教育水平不如南方,如果没有国家的少数民族倾斜政策,我是上不了吉首大学的,读三本学费太贵,家里根本供应不起。”


幸运如果没有努力的加持,好运气很快会用光。比起当“幸运儿”等上帝的眷顾,扎西措更喜欢当“拼命三娘”。


“努力只能合格,拼命才能优秀。”这是她一直奉行的人生信条,“拼命”让她跨越的不仅仅是几座大山,不仅仅是青海化隆与湘西吉首两地的地理边界,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生目标的迈进。


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2016年9月,扎西措在母亲的陪同下坐上了从青海到湖南的一班飞机到吉首大学求学。虽然母亲在2012年出了一场车祸后,患有轻微的后遗症不能长途跋涉,还是毅然决然送她来学校。母女两个都是第一次坐飞机,像新生的婴儿一样感受从未见过的风景。


刚读预科那会儿,对于扎西措来说,远离家乡一千多里以外的一切都需要她鼓起勇气不断地摸索。刚开始,她会因为和同学说话普通话不标准而偷偷脸红,会因为离家太远而想念亲人,会因为一些饮食习惯而不适应……


“我那时候迷茫又胆小,预科成绩排名倒数。”被问及如何逆袭成学霸的,她谦虚地说,“我很感谢一路走来陪伴我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如今的我。我想成为和我的班主任一样的人,自律、严格、负责。”


大一时,她在班级担任生活委员。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她负责购买物资,独自一人两手提着西瓜的她,在商场遇到班主任刘艳。


“学校门口不是有西瓜卖吗?干嘛舍近求远来商场呀?”


“学校门口的比较贵。”她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


刘老师开始注意到这位把班费当成自己生活费节省的藏族女孩。学习上,一有比赛就鼓励她参加。在课堂之外,她们亦师亦友。


她说,“我不是外向的性格,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感染了我。”


在与吉首大学一草一木“握手言和”中,与老师、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日子里,扎西措也渐渐像家乡迎风生长的格桑花一般茁壮成长。


想拼命做好每件事


扎西措总把“拼命”挂在嘴边,她说,大家都太优秀了我必须努力。她的同学会笑称她为强迫症女孩。


第一次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她和团队队员扎根在宿舍三四天不出门,三千字的报告初稿足足写了一万多字,修修补补了四五次,她用知网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简词语,不说废话。”


扎西措谈起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说自己汉语水平太差,最讨厌写作文。预科时的语文老师却在作文课上念过她的范文,这对她而言是一种鼓励,让她开始勤奋钻研,现在的她写起报告来游刃有余。背后她是下过苦功夫的,但她总是很谦逊,她说汉语变好大概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带她做课题的李辉老师对她写的报告大加赞赏,在班主任刘艳面前夸赞她,刘老师笑说:“我挑的人不会错的。”




 

意料之中,她的课题论文《2018年湘西地区医院临床耐药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以第一作者身份被国家级期刊录用。大学期间,她主持过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和第四作者撰写的论文成果被国家级普刊录用。获专业一等奖学金3次、南勋感恩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扎西措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人。她认真、负责,是会让人很佩服的一个人。”她的同学这样说。


她担任过班级班长、组织委员等职务,班级组织活动会提前询问每位同学的意见。人们总说众口难调,但在扎西措这里是个意外。她和她所在的班级班委关注每个同学的切实需求,会牺牲学习之余的时间来更好地服务同学。


学习上,她每次上课都会抢第一排的位置,早晚自习也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实验报告多次被评为优秀实验报告供同学学习。“我觉得我的实验报告得高分可能是我会关注细节。”一学期下来,扎西措的实验报告能写满整整一本,有时还会写第二本。被问及平时如何学习时,她说会抽出时间及时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


正是凭着这股“拼命”劲,扎西措的一步一个脚印等来了苦尽甘来的那天。


生活上,她也是一位乐意出走、喜欢探索的女孩。她热爱旅游,足迹踏遍了各旅游胜地,西安大唐不夜城、武汉、四川成都、丽江……


她在社交动态里说:“一半的时间留给旅行,一半用来奋斗。”


想回归并服务家乡


2019年,扎西措到吉首市花垣县石栏镇参加三下乡活动,她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背上一个书包就踏上了调研之旅。




镇上的条件并不好,志愿者们住在小学生寝室,夜里蚊虫很多,没有蚊帐,刚来那会很多志愿者整宿睡不着觉。扎西措说她还好,“我可能没有很大的波澜,过去的经历让我能适应。”调研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不通,六七十岁的老人多数说的是当地的方言,简单的聊天必须借助旁人的帮助才能进行。


在扎西措读小学时,她和三下乡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小学时,每一年的暑假我们都要去上‘小老师’们的补习班,那时还不知道志愿者是什么。长大后,我逐渐明白‘小老师’们也是花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带着行李,顶着烈日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温暖。从那以后我就有了成为志愿者的想法。”“我那时了解到国家有‘西部志愿’的政策时,我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三下乡’就是我实现这个理想的第一步。”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扎西措不能参加西部计划。但她说,“我会一直坚持服务社会这条路,我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回报、服务家乡。”


大学期间,她曾在红丝带协会担任副社长,作为献血“联络员”参与过红丝带协会多例献血交接工作,在医院病患需紧急输血无供应血源时发动吉大学子献血。曾参加过“阳光心灵行”爱心服务活动、4次无偿献血志愿活动、看望留守儿童、“以你之名,为爱赠书”以及文明早餐执勤等活动。


扎西措在微信个性签名写着:总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曾经有人翻山越岭为她送去温暖,如今她从大山走出,带着求学二十余载接收到的爱意,思量回到大山,将爱意回馈给更多的人。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