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吉首大学刘世彪:扎根湘西大地,助力农业发展

作者:刘耀峰 许乐清 成思怡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4-30  点击:




刘世彪,湘西保靖人,中共党员,教授,生物学、生态学硕士生导师及生态扶贫博士生导师。在吉首大学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里,刘世彪凭借着学无止境的钻研精神和感恩回馈母校和家乡的情怀,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相继荣获吉首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教学能手、师范技能大赛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大汉奖教基金、湘西州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技兴州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谱写了一曲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长歌。


“学生一定要比老师强”


对待教学工作,“严格”是他的标签,“为了学生”是他的座右铭。刘世彪对自己、对学生都容不得一丝马虎,他用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高超的技能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刘世彪在严厉的同时又爱生如子,关心学生发展,热情主动地为大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课外指导,时刻关心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他说:“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大学教授了,但我是真心期盼我的学生将来一定要比我优秀,比我厉害”。这些坦诚中夹杂期盼的话语是一个亦师亦父的心声。


刘世彪还经常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不超过老师,社会怎么进步”。为此,他多年来免费提供实验材料和经费指导本科生在实验室进行课外科研活动和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频频获佳绩。然而看着这群优秀的学生,刘世彪往往轻描淡写地说:“这些跟我没多大关系,都是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的。”


“做研究就是要耐得寂寞


二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坚持,刘世彪几乎全年无休的忙碌着,不是奔波于教室忙于教学,就是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就是在湘西的农田里奔走着,把湘西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即使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一年间,他还惦记着国内的科研,通过电话和邮件指导研究生和团队积极开展工作。


多年来,刘世彪积累沉淀了自己的科研秘诀:挤出时间,少玩多做,成果就有了。跟刘世彪打过交道的学生都知道,除非是下乡或出差去了,十有八九他就待在办公室。加班是刘世彪的工作常态,有时太累了,眼镜都没摘,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在刘世彪的办公室,有一张一米六长的沙发,有时写文章、做实验太晚了,他就蜷缩在沙发上度过黑夜,好几次甚至还被值班的门卫查岗。“最初靠闹钟来提醒,再后来就形成了习惯,自己心里也有个数”刘世彪说。日积月累的习惯,也让他养成了火急火燎的性子,不能浪费时间,事情要趁早解决。


“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担任湖南省猕猴桃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湘西州猕猴桃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吉首大学武陵山猕猴桃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期间,刘世彪一直致力于科技攻关和学术合作,着力于精准扶贫和农业科技服务,取得了不少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为了下乡服务,刘世彪将家用10余年的白色小轿车变成了下乡专车,足迹遍布湘西州各地。他坚持把论文写在湘西大地上,一心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村致富的生产力,为湘西人民的幸福生活奉献一份力量。他先后与省内外15个农村基地和合作社建立了技术服务关系,策划和帮助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每年下乡指导果树和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50余次,编写和发放技术材料和小册子1200余份,无偿为广大村民提供猕猴桃、八月瓜、罗汉果、绞股蓝、黄精等经济作物和中草药栽培和加工技术指导,帮助8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


刘世彪在家乡的扶贫事迹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扶贫大业“育”见湖南:小猕猴桃做出大产业》和湖南卫视《永顺科皮村:扶贫新兵实训记》专访中可以看到他和农民在田地里交流的场景。孜孜不倦搞科研是他的学术追求,而利用科学知识技术去帮助湘西人民是他深层的目标和追求。


刘世彪时刻严格要求自我,牢记自己的使命和初心,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借助吉首大学这个优秀的平台,成为一名好教师、好党员,他无意选择舒适的“诗与远方”,而决意扎根湘西这片热土,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苏卫平 投稿邮箱:jsunews@163.com)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