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曾水玲:为我热爱的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作者:杨美琳 段湘洁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6-06  点击: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遇到困难就是一个一个解决、一个个击破,大的困难慢慢分解成小的困难,小的困难一点点去攻克。”


——曾水玲



“搞科研、做比赛就像拼图一样”


“特等奖,吉首大学,《稳中求升——便携式新型共轴双旋翼飞行器》!”5月22日,第十五届“挑战杯”湖南省决赛答辩现场,显示屏上放出最终获奖名单。作为指导老师的曾水玲和团队成员看到结果后都激动不已。这也是我校自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首次有“科技发明类”作品获得省赛特等奖。



“个中的滋味五味陈杂化作一句:有努力就有收获,有积累就有跃变。”曾水玲在朋友圈中写到。自由陈述5分钟,专家提问10分钟,这是比赛的正常流程,曾水玲指导的这一组提问环节差不多用了半个小时,足见专家对曾水玲团队作品的兴趣和肯定。


数次打磨、演练,认真修改专家提出的建议,积累总结经验……5月21日下午,专家在一对一诊断时,连连对曾水玲团队的作品说了五个“非常不错!”


研究的灵感是什么?在对已成型的产品做一系列对比后,团队成员发现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具有重量小、变形性小、效率高、续航久等特点,但由于是微型机器,飞行时极易受到自身与外界因素干扰,使飞行姿态不稳定,所以曾水玲他们就想通过改进外表,来弥补这一缺点。此次参赛作品就结合外置空气舵模块与常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好兼容性与适配性的改进方案。


改进后的飞行器可以搭载其他模块,“量体裁车”,根据需求来研发,实现定制化服务。它具有的折叠功能便于伪装和携带,可应用于军事、农业、探测、救援等众多领域。


整个过程也非常不易,从2019年到2023年,曾水玲团队都在围绕无人机做研发。没有寒假、暑假,更没有节假日,期间申请5项发明专利,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这次比赛曾水玲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但获得特等奖,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赛后第二天清晨,团队又马不停蹄驾车前往保靖县应急管理局,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科技信息化进行交流,为前方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咨询以及探讨后期的深度合作。“就是想把我们的作品、技术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把我们能的一面帮助别人不能的一面。”


“搞科研、做比赛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拼,一点一点积累,慢慢地拼了以后,就发现:诶?就完整了。”说起比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时,曾水玲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曾水玲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这位“理工妹”自小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加上肯钻研的好习惯,就职后,曾水玲如鱼得水。数年来,她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省级重要课题,发表数十余篇科研论文,成为同龄教师中的佼佼者。


是老师,是朋友,也是“妈妈”


曾水玲总是默默地、毫不声张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们,“护犊子”的她也以谦虚、淡如水的独特人格魅力“征服”了大批学生。


曾水玲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在教书的二十四年里,她遇见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也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曾水玲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辅导学生撰写、发表论文。在学生眼里,曾水玲是教导做人道理的人生导师,是像朋友一样愿意走近他们的水玲姐,也是关心爱护他们的“曾妈妈”。他们从曾水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更获得一份家人般温暖的爱。


谈到自己的优秀学生时,曾水玲提到了她印象深刻的两位学生,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一个是2019级电气一班的本科生孙乾方,一个是2020级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生丁龙飞。


2019年,正值大一的孙乾方敲开了办公室的门,成为班上的第一个提出想加入曾水玲工作室的学生。初学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不足,在论文文字和符号中苦苦探索的枯燥,与学长学姐之间过大的差距,这些都让孙乾方感到挫败,一度想要放弃。曾水玲敏锐地察觉到他的情绪,耐心鼓励开导,让他坚持下来。踏实、勤奋、善于钻研的孙乾方现已保研到山东大学,硕博连读,前途无限。


“接触老师七年,感谢本科四年能上老师的课,研究生三年能读老师的研究生,我想我再难遇到这种机遇。” 丁龙飞,曾是曾水玲班上的学生,上课总坐在第一排,积极与老师互动的他,本科结束后,选择继续当曾水玲的研究生。丁龙飞刻苦勤奋、勇于挑战自我、善于抓住机遇,为帮助他进一步深造,曾水玲主动联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成林教授,推荐他为联合培养人。丁龙飞通过努力,获得该实验室的模式分析与学习研究组2021年度杰出技术贡献奖,还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


不只对自己的学生如此,曾水玲在面对有困难的学生时,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学生,尽其所能帮助学生。


2021年1月,吉林省公主岭市突发疫情,药学院的一名女生放寒假不能回家,她的父母心急如焚。因其与曾水玲有一面之缘,便联系到她诉说难处,曾水玲夫妻二人二话没说,把女生接到家里住下,同吃同住、朝夕相处10多天,直到公主岭市解封。2022年12月,学校大批学生感染“新冠”,在布洛芬急缺的情况下,曾水玲将己毕业学生邮寄给自己的200片布洛芬,全部分发给急需退烧的考研学生,帮助他们度过艰难时刻。


在同事的心目中,曾水玲除了优秀,更善良友好。多年来,曾水玲的课堂教学成绩突出,得到学校同行和学生的高度肯定。2013至2014年,曾水玲先后获得我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微课竞赛二等奖、“教学能手”称号。今年,她又斩获第四届“凤飞传媒·感恩辅导员奖”、2023年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不止步,为“大家”舍“小家”


曾水玲对教师的初印象,是亲近又严肃的存在,幼时,表哥表姐曾是她的小学、初中老师,他们间既是亲人,也是师生。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曾水玲早早便确立了成为老师、教书育人的目标。1999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她决定进入吉首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系,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


到吉首大学的第一年,曾水玲是学院辅导员,一个人负责大一至大四近700多人的全日制学生和300多个成人教育学生的日常管理,常常会忙得没时间吃饭,有时一天就只吃一顿。“但这一年对我的锻炼和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二年,曾水玲服从学院工作安排,转战教学。


作为一名本科生站在讲台上,曾水玲在教学中遇见过很多问题,时常感到自己在专业上存在不足。一名好的人民教师光是能站在讲台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怎么去站稳、站好讲台。曾水玲没有选择安于现状,只做基础的教学,而是努力想去寻找突破的方法。于是,她选择进修专业知识、提升学历,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在学习中解决,把苦难都变为前行的垫脚石。


“在能读书的年纪,把握读书的机会,现在想来,挺好、挺美。”从兰州理工大学,到长沙理工大学,到南京理工大学,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访学,曾水玲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步履不停,进步不止。


提到读硕士、读博期间,曾水玲尤其感谢原校党委书记游俊、白晋湘,现任校长黎奇升(曾为数学与计算机系主任)对她的帮助。缘于服务湘西几十年的感情,在曾水玲博士毕业后,有机会到更好的城市和学校时,她还是毅然回到湘西。


“并不觉得有多高尚,到一个地方久了,便有感情了,自然舍不得离开。”曾水玲说。


在生活方面,曾水玲自洽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让人学习。她家庭和谐融洽,在今年“三八节”还获得了我校“最佳家庭”的称号。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学术研究和家庭?曾水玲坦言,优先次序是先家庭后工作,如果家庭一团乱麻,工作也没有内驱力,只有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工作才会有动力。


2021年9月,面对长沙高校的再次邀请,曾水玲仍然选择留在湘西。时值省委巡视组进驻吉首大学,曾水玲考虑到丈夫冯来强在财务处和审计处工作的需要,在大局面前选择留下,为“大家”舍“小家”,在个人和集体利益面前,以大局为重。


人物简介


曾水玲,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吉首大学“骨干教师”,吉首大学“教学能手”。2013年获得吉首大学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吉首大学微课竞赛二等奖。在《IEEE ACCESS》、《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控制理论与应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项。2014年9月-2015年9月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访问进修。目前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各1项;主持湖南省教改项目4项。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指导研究生申请省级创新实践项目2项;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校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项、科研项目5项。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省级银奖、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湖南省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湖南省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赛区一等奖。2023年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


(终审:党委宣传部)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