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跋涉在思维哲学的高地——记张建永教授

作者:胡炳章  来源:   时间:2006-09-08  点击:
    张建永先生1981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犹他州犹他大学从事学术访问,2001年被聘为吉首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担任文艺学硕士导师,为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任吉首大学副校长。现正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张建永先生是湘西人,湘西多山,从小到大,他一直就与高山峻岭有着不解之缘。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在他攻读硕士学位时,就曾立下一个誓愿: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思维这一学术高地上众说纷纭的难题。10多年过去了,人在思维哲学高地上艰难跋涉的征程中,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学术的脚印;理论专著《东方之慧》 、《原始儒学文化思维研究》相继在海南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出版,2001年3月他又完成了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出版了研究成果,长达30万字的《艺术思维哲学》。除此之外,他还作为执行主编编写了《湘西文化大辞典》,参加编写了《哲学大辞典》等著作。40余篇学术论文分别在《学术月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以及海外的《中华文化月刊》上发表和全文转载。
    建永不是一位“微雕”艺术家,他不习惯于在琐碎的枝节问题上,皓首穷经,探幽索隐,下一番修订考证的功夫,这或许是他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缺点”。他的学术文章更多地是立足于思维哲学的高地,高屋建瓴式地指点江山,发现问题。同时,建永也不习惯于飘荡于思维的清空中,一味地鼓噪“呐喊”,制造某种“回音”效果,而总是埋头于书案,潜心于学术,一步一个脚印地寂寞潜行,直到他于思维的云霞中闪射出某种智慧的灵光时,人们才意识到他的存在。这种宏观的思维视野与严谨的治学方式,也构成了他雄浑豪放与沉潜高峻相结合的学术创作风格。因此,阅读建永的学术著作,往往能让人品出一种庄子散文的汪洋恣肆,豪气纵横的韵味,并于这种类似于散文的艺术陶醉中引发人们悠长的思索。
    早在1985年,他在《具象的思维与纯思的抽象》一文中,就首次从思维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象的抽象”与“纯思的抽象”等重要的思维哲学概念,为后来的思维学研究开垦出一片新的学术空间,受到著名的学术前辈黄药眠先生、季羡林先生等人的好评。当年的《中国哲学年鉴》与《新华文摘》亦给予隆重的推介与全文转载。其后不久,《本土佛学思维的再造与超载》一文,则从思维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佛学的本质和特征,在海峡对岸的《中华文化月刊》上再开理性之花,出版了《原始儒学文化思维研究》的理论专著。在书中,他驰骋于2000年的儒学发展的开阔地带,既从原始儒学到现代新儒学这一纵向的时间的角度,又从哲学思维到政治、伦理、艺术思维这一学术空间的角度,将一个主宰中国人思想观念数千年的纷纭复杂、浩大宏阔的思想体系,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全新的阐释。且不说这种梳理和阐释与重建国人道德与人文精神这一时代需要是如何吻合,单就这种梳理和阐释本身而言,就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了。
    正是在这种广阔而厚实的学术基础上,建永开始着手建构自己的艺术思维哲学的平台。十载艰难地跋涉,十载辛苦地求索,终于凝结成《艺术思维哲学》一书。在这本理论著作中,建永仍然从大处着眼,于宏观处落笔。将人类十分复杂的思维方式首次归结为“物化思维”和“人化思维”两大类,并从文化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对这两类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生成基础、基本属性和运演规律等大问题,进行理性的的追问和诗性的演绎。创造性地确立了“人化思维”与“物化思维”这一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的地  位,并在艺术思维和美感的起源上,提出“感觉的差别阈限值”和“心理快适感长期协调发展”的理论,揭示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在本质上的差异:它们各自经由“按物种的尺度”和“按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运演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这种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的角度来把握人类思维的新方法的开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建永还破天荒地在专著中首次论证了“知觉即思维”这一全新的学术观点。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敢说建永的所有思考都是真理的发现,但我们却可以说,他的所有思考都是自己的心血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原创性价值。其间纵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种带有宏观性质的原创性却正是建永智慧的闪光。以至于徐中玉先生在读完这本著作后,不禁称赞“建永的这部力作……比我思考得更多,我是很感兴趣的。”
    其实,建永并不认为自己 在艺术思维哲学这一领域内已经取得多大的成就,他清醒地看到,这一领域内还存在着很大的理论空间,自己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在这本著作的《自叙》中,他声称“艺术思维哲学体系建构和研究毕竟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我做一点前期工作,也意在抛砖引玉。”在我看来,这种说法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谦逊,对于从事艺术思维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乃至于从事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人们而言,同样也是一种热情的激励。

                                                         (2005年6月16日《文艺报》)
上一篇:男儿当自强
下一篇:没有文章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