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凿刀下的风景

作者:张莉  来源:   时间:2006-10-23  点击:

     校友简介:邓兴隆,男,1973年进入我校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学,先后在泸溪县石榴坪中学、泸溪县第四中学和泸溪县职业中学任教。邓兴隆自幼随母学习民间凿花艺术,后又拜湘西著名剪纸艺术家黄靠天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的凿花技艺更加炉火纯青。与恩师黄靠天合作的《椎牛图》等几百幅作品赴美国展出引起轰动,部分作品被作为礼品馈赠给美国朋友和国际友人。2000年,经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评定,授予邓兴隆“剪纸艺术家”称号。

   “嫁女要嫁剪花郎,肩挑担子走四方,出门身上无银两,回来银子用箩装”。这是在湘西曾经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是历史上凿花工艺兴旺时期艺人们倍受亲睐的真实写照。“当踏虎花样流行时,三厅(即凤凰、吉首、花垣)城中的针线铺,还得从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连同发售。这种花纸既吸纳了乡村大部分的妇女剩余劳动力,也增进了她们的爱美情感,自然远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20世纪50年代,著名乡土作家沈从文先生在《旅行家》杂志上撰文,介绍踏虎凿花艺术。
最近,笔者拜访了踏虎凿花传人、著名凿花艺术家、吉首大学九三级校友邓兴隆。邓先生面容清癯,头发花白,腰杆笔挺,身材适中。他讲话嗓门很大,脸部表情生动。他用家乡泸溪话与笔者聊起艰辛从艺路。
              母亲是第一位老师
    “三脚坪的凿花郎,挑着担子走四方,人间辛苦都吃尽,风风雨雨走他乡。”1949年,邓兴隆出生于 “凿花艺术之乡”——泸溪县踏虎乡山脚坪村一个凿花世家,祖祖辈辈靠凿花、卖花为生。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家家户户都以凿花、卖花糊口。邓兴隆的外公黄科元1943年在榆树湾(今怀化市)卖花途中不幸病故,当时,他的母亲黄贵兰才14岁。黄贵兰在姊妹中年纪最长,下面还有兄妹4人。起初,同村人见黄贵兰一家生活困难,难以维持,便主动送一些纸花样给黄贵兰的母亲,让她拿去卖,但后来觉得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于是,只好打破“凿花传男不传女”的村规,破例让黄贵兰学凿花。踏虎凿花艺术大师黄靠天是黄贵兰的堂兄,黄靠天与黄贵兰家屋檐相挨。小兴隆四五岁时经常被父母寄养在外婆家,他生性好动,时常满寨子跑,看人凿花,也常去堂舅黄靠天家玩耍,好奇地捏捏他的凿刀,摸摸他的纸样,急得堂舅一个劲地嘱咐:“只用眼看,莫拿手摸。”从小便受到凿花艺术的熏陶,为日后从事凿花工艺奠定了基础。6岁时,小兴隆开始跟母亲学凿花,母亲手把手地教他搓纸钉、整刀、握刀、使刀。10岁时,小兴隆就学会凿简单的花样了。小小年龄的他跟母亲学艺很苦。每天,母亲都要和他凿花至深夜。一天晚上,他实在熬不住了,上下眼皮直打架,握刀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一刀下去竟把纸样给凿坏了。母亲看见后十分生气,对着他脑壳“啪”地拍了一巴掌,大声骂道:“这样子做工夫,往后怎么讨得到吃?”还有一次,他想偷懒,把本应凿24层的纸,悄悄换成18层,母亲发现后,又少不了挨一顿骂。 由于长年累月握洋伞骨子锻制的凿刀, 小兴隆细嫩的手指脱了一层又一层皮,露出红红的肉,钻心地痛。母亲又痛又怜地安慰道:“儿啊,吃得起苦才能学得好手艺呢!”
            游走四方的少年花客
从13岁开始,邓兴隆手摇铃鼓,肩挑被褥和锅碗瓢罐,随母亲走村串寨卖花,成为一名少年“花客”。母子俩跋山涉水,走遍了贵州铜仁、大兴、花垣、凤凰、辰溪、沅陵等以泸溪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旁月一颗星,星子望月明;星从月中过,惊动妇人心。”这首诗是对花锣形象生动的描述,花客卖花以花锣的响声为信号。只要走进村寨,邓兴隆手中的花锣“叮当”一响,寨子里的村民们就知道是 “花客”来了,妇女们便陆陆续续来购买纸花样:张家媳妇挑一副枕头花,石家姑娘拿几双定情鞋样,吴家婆婆选一幅帐檐花……
天一刹黑,他就和母亲四处向村民借宿,有时实在借不到地方住,就干脆睡在破庙、榨油坊或草堆上。白天风里走,雨里行,晚上,母子俩还得坐在松油柴火或桐油灯下,熬更坐夜凿花。第二日,天蒙蒙亮,母子俩睁开眼睛,相视,却忍不住“扑哧”笑了——脸上被夜里的烟熏得黑黢黢的。    
邓兴隆和母亲经常起早贪黑地赶路,一天走七八个村子,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一次,走了10几里山路,在靠近泸溪县潭溪镇锅子潭村时,他饿得实在走不动了,两眼发晕。幸亏附近有一家代销店,母子俩买下店里仅有的7块饼干充饥,然后,又急匆匆地赶路。遇到下雨落雪天气,母子二人就更苦了。母亲打把旧布伞走前头,邓兴隆戴顶烂斗笠,穿双破草鞋,挑副担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后头,手脚被冻得皲裂、生疮、流血或化脓血……
但最令母子俩担心和害怕的是,遇上土匪以及老虎、豹子、野猪等凶猛野兽。有一回,邓兴隆和母亲走在沅陵县九子田一片深山老林里。忽然,一头几十斤重,相貌酷似猫的野兽直冲冲地朝他和母亲俩走来,嘴里不停地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息声,邓兴隆惊恐地望了望母亲,却不知那是何物。母亲镇定地对他说:“儿啊!豹子来了,快躲开它。”母子俩赶紧转身拼命往回跑,才幸免于难,保住性命。
尽管花客的生活很清苦,但苦中也有乐。有时走进村寨,恰逢有人家杀猪或宰牛,村民们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一块儿吃“刨锅汤”(猪杂水);与寨子里年龄不相上下的伢儿们玩熟了,或认“同年“老庚”,或做朋友。临别时,会送他到村口,依依惜别,难过得掉下眼泪,挥手道:“花客,记得再来啊!”15岁时,邓兴隆长成相貌英俊的“卖花郎”, 热心的婆婆、大嫂们还主动给他提亲呢!
邓兴隆勤快好学,悟性好,往往一学就会,工艺越来越精当。他在掌握线条刀法技巧、处理花面题材,尤其在文字运用方面,远远超过了目不识丁的母亲。他的凿花技艺日臻成熟。
1964年,全国掀起破“四旧”运动,凿花、卖花被说成是哄老百姓的摔手副业、资本主义尾巴,造反派硬逼着母亲和他交出工具和花稿底样,并且当场销毁。邓兴隆百思不得其解,心里难过极了,从此,不得不放下凿刀。

                 与黄靠天同凿《椎牛图》
      1968年,邓兴隆高中毕业后入伍,5年后,转业返乡。1973年,他进入吉首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泸溪县石榴坪中学任教,后来又先后调至泸溪县第四中学和泸溪县职业中学。
1975年,邓兴隆拾起凿刀,重操已中断了11年的旧艺。他感到手法生疏,下刀不稳,整刀不快,艺术感觉迟钝。但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凿刻纸样,直至手法娴熟。
     踏虎凿花是和苗族绣花一同发展的姊妹艺术,为苗族绣花提供底样。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适用于日常生活、苗族服饰、喜庆婚嫁、窗花装饰、驱灾避邪等等,如苗族服装上的衣袖裤脚花、帐檐花、喜幛花、鞋帽花、枕头花等;花纹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或人物文字。传统的图样有“喜鹊闹梅”、“凤穿牡丹”、“五福捧寿”、“双狮抢宝”等等;线条流畅,疏密有度,精雕细琢,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深受苗族妇女们的喜爱。它构图灵活巧妙,既可对称,亦可不对称;在技法上有阴刻、阳刻和湿刻、干刻之分。它经济省时、省工,一次能凿30多层纸样,使用工具简单。
1993年,泸溪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办“盘瓠凿花艺术展”,抽调黄靠天、邓兴隆等4名艺人到县文化馆进行创作,历时3个月。在这段日子里,邓兴隆与年近70岁的黄靠天朝夕相处,面对面共凿一幅苗族风俗《椎牛图》。此作品长1.2米、宽1米,他们各凿一半。《椎牛图》构图复杂,设计巧妙,在刀法、线条处理等技巧上要求一致,难度相当大。有时必须整天地站立着凿刻,如果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达不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结果两半合成后,可谓天衣无缝,犹如一手凿成。在共同的工作、生活中,邓兴隆向黄靠天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黄靠天不善言谈,做得多讲得少,邓兴隆就处处留心,从侧面参师,在构图布局、疏密关系处理和刀法上,主动向他请教。他常常站在黄靠天的身旁,眼观心记学习他的手法和工艺。黄靠天谆谆教诲他,平日要注意留心观察,看见树上栖息的鸟儿,莫去惊动它,悄悄地站在树下观望,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其姿势和神态;凿刻蝴蝶时,最好捉一只蝴蝶标本,以活灵活现塑造其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或变形处理。
当年,《椎牛图》等几百幅作品随中央民族院校考察团赴美国展出,部分作品被作为礼品馈赠给国际友人。在黄靠天的悉心教导下,邓兴隆获益匪浅,他的凿花技艺更加炉火纯青。

                    荣膺“剪纸艺术家”称号
 
几十年来,作为踏虎凿花艺术传人的邓兴隆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992年,他参加泸溪县委、县政府在踏虎乡举办的凿花培训班,并担任指导老师。 1993年5月,“全国农村教育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在泸溪县召开,邓兴隆的200多件凿花作品被作为唯一礼品赠送给代表及来宾,数百名学者专家对其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同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兴隆的100多件凿花艺术品在会议期间展出,受到与会者和首都观众高度赞扬和好评。
同年9月,应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邀请,《湘西泸溪盘瓠凿花艺术展》在长沙书画院成功举办。12月,《湖南日报》刊登了《湘西泸溪盘瓠凿花飘洋过海》的文章。廖汉生、李振军等省委领导对以黄靠天、邓兴隆为代表的踏虎凿花艺术予以肯定和褒扬,并题词:“盘瓠凿花,艺苑奇葩”和“盘瓠凿花,放光溢彩;源远流长,中华一绝。”
 从1993年到1997年,邓兴隆在泸溪县第二职教部开办的工艺美术班任凿花指导老师,并且创作了大小300多件作品,培养了一大批凿花人才。1999年,在湖南省第三届剪纸大奖赛中,邓兴隆的10件凿花作品荣获金奖,作品被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收藏。同年,邓兴隆被湖南省剪纸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0年,经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评定,授予邓兴隆“剪纸艺术家”称号,并给他颁发了证书。
 2001年11月,应湖南富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的邀请,邓兴隆赴长沙颐美园参加省会亲情文化节目现场表演,湖南省电视台11月13日《晚间新闻》栏目播放了邓兴隆的现场表演实况。12月21日,《湖南日报》刊登以《寻访三湘绝活儿》为标题的文章,邓兴隆及踏虎凿花也列入其中。2002年10月,在长沙举办的一次民间剪纸作品展中,邓兴隆的7件作品获得二等奖。
2004年10月,在“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暨湘西第二届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节”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演会上,邓兴隆可谓出尽了“风头”——其帐檐花放大后,张挂在展厅门口两侧,喜庆的《富贵牡丹图》醒目地装饰于大门之上;以花鸟虫鱼、龙禽虎兽等图案构成的40多件凿花作品,被做为礼品馈赠给与会领导和来宾。10月5日,时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的刘路平来到展厅,在“踏虎凿花”展台前,他兴奋地指着邓兴隆的作品说:“这样的民间凿花,装裱后就成为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一定要好好挖掘和保护。”刘部长高兴地与邓兴隆攀谈起来,详细地向他询问有关凿花的工艺情况。最后,刘部长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说:“我给你拍个照好吗?我俩是同行呢!”穿着深蓝对襟土布衣的邓兴隆,始终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摄像机、照相机镜头纷纷对准他,中国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秦石蛟先生主动邀请他合影留念。6日上午,邓兴隆有事提前回家。下午,展会尚未结束,他的《百鸟图》、《新嫁娘》等作品被外地游客和记者抢购一空。许多参观者在欣赏和惊叹其精湛技艺之余,想更多地了解他背后的故事。在此次会展中,邓兴隆的作品荣获精品展演奖。10月7日,湘西电视台播放了展演现场实况录像。10月18日,《湘西广播电视报》刊登了《邓兴隆与踏虎凿花》的文章。
2004年底,邓兴隆受泸溪县县委和县政府的委托,加工赶凿了200多件“2005年踏虎凿花”挂历,其工艺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赞许,挂历被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海内外客人。
2005年3月,《湖南日报》、《团结报》相继刊登了《踏虎凿花邓兴隆》和《记凿花艺术家邓兴隆》的文章。11月,在纪念湖南省剪纸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组委会给他颁发了成就奖。同时,他被湖南省群众文化学会剪纸专业委员会吸纳为理事。目前,邓兴隆的家中保存有300多幅具有相当艺术和史料价值的传统花纹底样。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它艺术门类,和现代构图技法,创作和设计了《打年粑》、《庆丰收》、《少女》等艺术精品,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如今,邓兴隆和妻子、女儿和儿子一家四口都会凿花,是名符其实的“凿花艺术世家”。他刚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的儿子邓启刚,10岁随父学艺,在工艺技法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火候。
邓兴隆在从事凿花艺术道路上,已走过50年的风雨历程,所用的凿刀不下1000把,所刻的各种纸样不下10000件,手腕和手指布满了老茧。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他打算写一本有关凿花技法的书,从理论上对凿花工艺进行阐释和研究。
我们欣喜地看到,湘西民族民间瑰宝——踏虎凿花艺术在邓兴隆的手中发扬光大,其精湛的技艺将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下一篇:奔腾者的跨越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