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资料:田儒斌,男,土家族。湖南省凤凰县人。1985年考入吉首大学政教专业学习。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企业家,他所创立的“公司+学校+农户”的经营模式,已让20万湘西农民脱贫,每年为地方财政上缴税收500多万元;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农民,几乎在每年的 “两会”上,他都要上交关于“三农”问题的提案,其中有不少提案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六年前,当田儒斌还坐在首都北京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办公室里上班时,他做梦也没想到他后来会只身回到湘西来做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公司的总经理,而且一做就做到了现在,并将继续做下去;他也没有想到,他会将这个公司不仅做大做强,而且做成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湖南省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他更没有想到,他后来会成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从而使他成了为全国农民兄弟利益大声疾呼的代言人,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
在老爹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笔者见到了这位颇富传奇色彩的田师兄。很普通,不是浓眉大眼,也不是高大威猛,普通得就象一般的乡镇干部。交谈中也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更没有手舞足蹈,问他个人的事时,他总是微微一笑,避而不谈,问到公司的事时,他却如数家珍,问到“三农”问题时,他会略显激动,忡忡忧心溢于言表……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他心底里奔涌着对农民那种强烈的关怀,对“三农”问题那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天道酬勤 事业蒸蒸日上
1988年,田儒斌大学毕业。当时学校很想将这个优秀的学生留校工作,但时任凤凰县县长的吴官林慧眼识珠,将田儒斌调在自己身边做了两年的秘书。田儒斌敬业,有闯劲,踏实肯干。吴县长交代的工作他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漂漂亮亮。时值凤凰县改革之际,田儒斌对经济问题看得准,能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吴县长的改革有许多“越轨”行为,遭到不少人反对。但田儒斌坚定地支持吴县长的改革事业,并积极宣传总结改革事迹和经验,写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凤凰改革的文章,多次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很快,凤凰县成为了中国首批收入过亿元县,田儒斌的事业也因此上了一个新台阶。1991年4月,田儒斌正式借调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经济司,任期两年。他是走进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第一位湘西人。借调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后的第二天,田儒斌就接到任务:要随国务院4个部委联合组成的考察组下去考察我国棉纺工业的现状,解决棉纺工业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当时,田儒斌对我国棉纺工业现状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他找来相关资料抓紧时间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并做了大量记录,保证了考察中的针对性。考察结束后,由他主笔,写出了近万言的调研报告《关于理顺我国棉花及棉纺工业关系的六点建议》。这份报告以“送阅件”的形式,送经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参阅,对国务院制订相关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2年,国家为了便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成立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田儒斌凭借多年来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独到见解,被任命为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筹备办公室主任。没多久,他被派往到福建和广西北海市,任二级公司总经理职务,负责中发公司在福建和广西的小城镇及房地产投资开发工作。只一年时间,就建起了三万平方米的中发公司小花园,创产值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400多万元。
由于田儒斌出色的业绩,1996年升任为中发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北京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和公司在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时兼任一些分公司的总经理职务。90年代末田儒斌又主持了投资15 个亿的北京北三环房地产开发和投资6个亿的国家重大高科技成果——三倍体毛白杨产业化项目。他的事业一步一个台阶,走得稳稳当当。
田儒斌勤劳,肯干,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毕业十年来田儒斌的事业一直蒸蒸日上,有人说他是运气好,机遇总是眷顾他。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田儒斌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了抓住机遇的准备,所以他成为幸运儿。所谓天道酬勤,便是如此了。
乌鸦反哺 为报母校恩情
1985年到1988年,田儒斌在吉首大学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忆起当年,田儒斌的表情里写满了怀念。大学时的田儒斌是老师的得意子弟,同学中的佼佼者。他爱读书,尤其对经济问题着迷,阅览室的经济类杂志及报纸他都阅读过,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好学习,一到期末考试,他的笔记本就成了同学们的抢手货,他的学习成绩经常是全班第一。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他有能力,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系团总支副书记、班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创办经济学会刊物《无名者论坛 》,发动大家思考现实经济问题,颇有影响。他有思想肯实践,1986年暑假,他自费到湘西武陵山区搞社会调查,一个人跑了二十多天,完成了调查报告《武陵山区开发的设想 》,获得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颁发的优秀论文证书;1988年在本系罗先成老师的带领下,到凤凰县参与撰写《凤凰县发展模式》。文笔稳健,分析问题深刻而独到,为他后来进入凤凰县政府当秘书提供了契机。
大学给了他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田儒斌从吉首大学起步,逐渐有了日后的成就。母校,始终是他心中一份美丽的记忆。
1996年秋天,田儒斌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母校,走出去时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学生,一别8年,再回到母校时已是以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的身份回校考察。几年间母校的发展让他欣慰,但贫困,仍是这里不争的事实。田儒斌决定为母校做点什么,出自己的一份力。经过多方考察、认真论证,一个利用高科技成果,创办校办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实现扶贫助学这一目的的规划终于在他心中形成。他的想法得到了公司的认可。于是,在当地政府和吉首大学领导支持下,由中发公司出资,吉首大学出技术和房产,合资组建成立了湖南吉首老爹酒业有限公司。并在第一次董事会上就决定,将从公司的盈利中先拿出一百万元在吉首大学设立“光彩助学金”,为部分家庭贫寒的优秀学子解除后顾之优。
现在田儒斌担任了吉首大学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多次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学校给学弟学妹们进行讲学,以其亲身经历为他们讲解大学生如何谋生、谋事、谋业。田儒斌认为大学期间要学好两样东西,一是品行,一是知识。这包括要学会在细微的小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甚至可以把每一次考试当做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从努力考出一个好成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事业心;他还经常对学弟学妹说,要学会与人相处,关爱他人。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他也常说,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奋斗中,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下去;要加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要学好专业知识,能说,会写……每句话都是他作为一个师兄最殷切的希望。
乌鸦反哺,田儒斌尽其所能,为母校的发展增砖添瓦。他用从这里学到的东西,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用自己的事业,又来回报自己的母校。
离京南下 挽“老爹”于既倒
1998年,老爹酒业公司的产品上市了。“老爹”酒以其独有的酒质、独特的酒文化蕴味和高贵包装迅速打入市场,当年就有盈利,并在1999年建成了第一条猕猴桃深加工的生产线。但已经在酒业上获得了初步效益的老爹酒业公司仍在酒产品开发上继续加大投资,也许当时公司的决策层认为这样会给公司带来更快更多的收益。然而事与愿违,白酒已是夕阳产业,国家对白酒产品已开始限制,加上自身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不成熟,公司逐渐走下坡路,很快陷入了困境,举步维艰。
这时的田儒斌在北京的事业上已小有成就,妻子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十几岁的年纪,天真烂漫。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安定。
当田儒斌得知公司在发展中陷入困境之后,他怀有一份深深的内疚,他觉得老爹酒业这个项目是自己主张的,现在公司赔了,虽然与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他仍感到有一份责任,对不起股东。很快,他做出决定:亲自回湘西主持公司工作,争取花上两年时间让公司扭亏为盈。带着这个简单的想法,2000年,田儒斌向妻女做出了“公司好转了就回北京”的许诺后便义无返顾地上了南下的火车,没想到这一来就是六年。
到了公司后,他认真分析了公司的形势,并寻找新的发展项目。通过调查,他发现湘西是中国三大猕猴桃产地之一,适合种猕猴桃的山地有20多万亩,发展潜力很大。湘西土质含硒量高,在这种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富硒猕猴桃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1987年,吉首大学一批教授专家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从野生猕猴桃中反复筛选培育成功了改良品种的猕猴桃“米良一号”。这种猕猴桃不仅产量高,果实大,口味好,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有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一直到1998年,湘西的猕猴桃种植仍不到1万亩,究其原因,是由于猕猴桃没有深加工,果农只是卖鲜果,而鲜果一般最多只能保存一个月时间。种多了,卖不了就会烂掉,农民收入未增反而会赔。虽说公司当时已经有了一条猕猴桃果汁加工生产线,但生产能力极其有限,远远不能解决果农们鲜果销售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猕猴桃深加工生产规模是广大果农迫切的要求,也成为政府的心愿。
田儒斌抓住了机遇。他对公司发展进行了适时调整,把生产中心果断转到了猕猴桃深加工上,扩大猕猴桃深加工的生产规模。这种做法与农行做大、做优、做强民营“绿色健康企业”的经营思路不谋而合。2000年1月,湖南省农业银行主动投入扶贫贷款1300万元,支持公司建成了年产果汁1500万吨的生产线。在农业银行资金的支持下,依托吉首大学的科技,老爹公司逐渐开发出了果汁、果酱、果酒、果干、果粉、果仁油等系列深加工绿色食品,开始在湘西推进猕猴桃的产业化。这一系列富硒猕猴桃产品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当年就盈利168万元,为满足市场需要,2001年又自筹500万元,申请扶贫贷款1500万元,扩建年产1万吨的二期工程。
田儒斌在老爹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能够抛家别口,只身南下,力挽狂澜,凭的是一份责任心,一份自信。
勇往直前 创造湘西的奇迹
企业盈利了,田儒斌当初来湘西的目的也达到了。按理田儒斌应该兑现他当初离京时对妻女的承诺——回北京和家人团聚。然而就在这时,他却犹豫了,因为公司发展刚刚步入正轨,他有点不放心。特别是看到众多果农在自己公司带动下脱了贫时,田儒斌感到了自己的价值,这坚定了他留在湘西的决心。这个从湘西走出去的农家子弟就这样又回到了家乡,只身一人,放弃了京城优越的工作,从此与一个企业的成败,与湘西广大果农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对此,田儒斌的家人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理解,他们知道,这是田儒斌热爱的事业,是做善事。
得到了家人的理解,田儒斌就在吉首安了家,全身心投入到了公司的发展中。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科技开发,几年间,公司完成了从做老爹酒到猕猴桃果汁加工,再到果王素、休闲食品开发四个转变步骤。相继开发出的各类深加工产品达到35种之多,既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又降低了辅料的成本。产品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的绿色食品标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产品质量奖等20余项殊荣。在科学技术研究上,共计申请国家专利1项,科技成果鉴定3项,申报国产保健食品2个。尤其是2001年果王素的研发成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该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一枝独秀不是春。公司经济效益上去了,田儒斌开始考虑它的社会效益。怎样才能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呢?通过多年的了解,田儒斌知道果农最关心的是三个问题,一是种的东西能不能卖得掉,二是能不能卖个好价钱,三是科学种植的技术。针对这三点,田儒斌制定了5年定购合同和当年预购单,对果农的鲜果实行保护价收购,优质优时优价,拒收膨大剂鲜果等多项政策措施,让农民安心生产。为了提高果农的科学种植技术,公司出资组建了湘西自治州猕猴桃协会,投入150万元免费为果农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达5万多人次,通过示范户的带动和协会的纽带作用,将农户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为果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技术保障。通过这些措施,田儒斌真正为他关心的家乡父老谋了福利。发表在《湖南日报》上的湘西经济发展专题《从一起步 能量加速释放》一文中就曾报道过永顺县松柏乡陈家村村民种植猕猴桃致富的事例。现在湘西州猕猴桃的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0.9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10万亩,20万农民靠种植猕猴桃已脱贫致富。并且,在公司300多员工中,90%是下岗职工,“老爹”让他们实现了再就业。
目前老爹公司的猕猴桃系列产品已成为湘西及湖南的“一大产业、一个品牌、一道景观”,所创立的“公司+学校+农户”的模式,已让20万湘西农民脱贫。2001年至今,曾庆红、曾培炎、朱镕基、尉健行、罗豪才、杨汝岱等中央领导和200多位省部级领导视察过公司和吉首大学。公司还在2002年中国吉首天然富硒猕猴桃国际研讨会、2004年首届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会议上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公司获得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和“湖南省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称号。
从2000年至今,田儒斌在老爹公司做了六年总经理。这六年里他和公司一起,经历着发展过程中的坦途与坎坷。公司也曾陷入过困境,最难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田儒斌向亲友借钱给工人们发工资。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都没能打垮田儒斌,他说人只要精神不垮,就总有办法。凭着这份信念,他象一位舵手,驾驶着老爹公司这艘航船,顶着风浪,绕过暗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上不断地向前驶进。到现在,田儒斌带领老爹公司已经走过了六年的风雨历程。在国有中小企业普遍亏损、纷纷倒闭改制的今天,老爹公司却一步步壮大。短短六年时间,当初濒临倒闭的老爹公司如今年产值已经超过亿元,每年上交税收500多万元,让20万农民脱了贫,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多年的奋斗,使田儒斌对中型企业的驾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有一些私营企业开出了一年50万至100万的高薪聘请他。但田儒斌认为,钱这东西没有不行,但过了量就只是一个符号了,一个人在很多时候还是要讲责任心、事业心的。在猕猴桃深加工这一行中,田儒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这就是我下半辈子的事业了”。关于老爹未来的发展,田儒斌计划再用五年时间,争取产值达到十个亿,将猕猴桃种植面积增加到50万亩,带动100万农民脱贫致富。
这些年田儒斌忙于事业很少和远在北京的妻女相逢。当读者问起他是否想念家人时,他默然无语,脸上却写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歉疚。
心系三农 全国“两会”鼓与呼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是田儒斌自己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200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时,“我做梦都没梦到过”,田儒斌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惊喜过后,他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田儒斌,这个农民的儿子,始终对农民、对农村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更使他深知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加上老爹公司本身也是个农字号企业,六年的发展,一般农产品企业遇到过的困难它都遇到过。农民需要什么,农产品企业应该如何生存,需要那些方面的支持,田儒斌有着切实的体会。2003以来,每年的人大会议上田儒斌都有关于三农问题的提案,这些来自基层最真实的呼声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重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十分萧条,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2003年,刚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田儒斌根据自己对农民的了解和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建议》的提案。他在提案中以老爹公司的发展为例,说明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困难重重的现状,建议国家将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中西部地区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这一年,国家正式把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使之成为了政府要解决的头号大事。田儒斌的建议与国家有关设想不谋而合,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肯定了其中的合理之处。田儒斌这个名字,开始与“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4年两会期间,田儒斌提出了《关于通过让农民分享土地增殖收益增加收入的建议》,具体提出了“提高耕地占用税标准,取消农业税;提高土地出让金支农比例;提高整地补偿标准,减少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这三条建议,提案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这无一不是他长期调研分析得出的结果。田儒斌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复,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还吸收采纳了其中的相关建议。
2005年两会,田儒斌的提案更加全面,一篇《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力度的建议》,从财政政策、土地、税收、粮食价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目前现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田儒斌在这份建议书中提出要将农民增收作为2005年“三农”监督工作重点,而在全国人大农村与农业委员会初步拟定的农业法执法检查题目中对这一点也有所涉及,田儒斌因此受邀参加了2005年全国农业执法检查。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法》执法检查组一起,对福建、吉林等地有关政策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田儒斌是这次执法检查中唯一一个全程参与的人大代表。检查结束后,他将这次检查中的所见所感付诸笔端,写出了《依法增加农民收入》的文章。刊载在《人民网》后,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和较强的针对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跟贴数迅速达到500以上。
今年的两会期间,田儒斌又一次带着涉农问题的提案进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报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认识,统一认识,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投资。他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鼓励和引导财政、信贷、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并具体提出了六条建议。在这篇报告中,田儒斌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成熟。近二十家媒体对此做了报道,《人民日报》将这篇报告作为内参直接上交国家有关部门作为参考,新华社全文刊发了通稿,为一个人大代表的提案全文刊发,这在国内尚数首次。
三年间总有涉农问题的提案,每份提案都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象田儒斌这样的人大代表怕是不多的。这与他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有关吧。田儒斌认为现在很多发展政策没有从农民角度考虑,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若想有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了。而作为人大代表,就必须不断到一线到基层去,这样才能把农民们最真实的呼声反映给国家,帮助国家修正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政策,为农民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现在,田儒斌对自己有两个定位,一是作为老爹公司的厂长,一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头人,要让更多的农民因为种植猕猴桃而在生活上奔小康,让更多的城里人因为猕猴桃产品身体上奔小康;另一个定位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个人民的代言人,要对得起人民的信任,为广大农民争取更大的利益。田儒斌是个很朴实的人,他经常说:我不说空话。对田儒斌的采访也是简短精炼的。他曾说自己就是个果农。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湘西果农的带头人,一个全国农民权益的代言人吧。
田儒斌这个从凤凰古城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这个带动二十万湘西农民种植猕猴桃脱贫致富的企业家,这个在全国人代会上为农民利益大声疾呼的人大代表,就是这样倔强而精彩地活着,认定目标就不回头。他有着对农民最深厚的感情,有着对农业发展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他不断奋斗,辛勤工作的动力,他还会为此继续奋斗下去。田儒斌坚信他所为之奋斗的一切,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他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