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十八载风雨铸师魂

作者:姚依农 严…  来源:   时间:2006-11-27  点击:
    校友简介:田奇林,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我校生物系88届毕业生;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会员;被评为湘西自治州优秀教师,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优秀辅导员,中国科学院“自辅”实验先进工作者等;曾获IBO竞赛“园丁奖”,全国第三届《生物学通报》奖励基金二等奖,被聘为《学习报》特约编辑,出任国家级刊物《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主编;已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和报告三十余篇,在促进中等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现任教于湘西州民族中学。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但我愿意干叶的事业,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这是田奇林老师最好的写照。1988年夏天,自从他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深深迷上了这三尺方寸之地,无怨无悔地在三尺讲台上,描绘着属于他的人生蓝图。

                             一
    生活有无尽的可能性。它无法总按照个体既定的方向和预设的轨道演进,走向一个又一个理想的归宿。正因如此,我们的世界才色彩斑斓,才能在挫折、失败、痛楚的时候,也可拥有微笑、喜悦、收获,演绎自己的多彩人生。人生要面临许多次的选择,但每次的选择都可能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索取还是奉献,那仅仅是一念之差,但却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念、觉悟、良知和境界。1988年,毕业在即的田奇林就经历着一次这样的选择:要么去省城工作,要么留下来满足家乡教育事业的需求(由于当时田奇林思想上进、成绩优异,并且多次担任学生干部并被评为校级优秀团干,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可以享受优生优分待遇,即可以选择去省城工作。);田奇林主动放弃了去省城工作的机会,把根扎在了湘西,投入到教育战线的工作中去,开始用行动书写他的生命图画,用执著和坚忍构筑他的精神疆界。
    教育事业如果没有了爱,就像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终究不过是一个虚设。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田奇林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说:“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的同学。”“每一个学生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他教育的第一原则,他尊重每个学生,不仅让他们感到自己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较深刻的感受到师爱。
    “缕缕风滴滴雨滋桃润李,片片心丝丝情教书育人”。在教好书的同时,田奇林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倾注了较大的心血。现就读于北京航空学校的某同学,曾是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平时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坐着,只和极少数人说话。这一现象被细心的田老师发现了,他起初以为是因为一下子从农村来到县城读书,孩子还不太适应环境,于是就主动找他谈心,了解情况,但是懂事的小伙子总不肯跟他说实情。田老师的真诚感动了他的同班好友,该好友悄悄找到田老师说:“田老师,其实你不知道,他家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只吃一餐饭。他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又有残疾,唯一的一间房子也在山洪暴发塌方的时候被冲走了……”田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心酸,为了让学生可以安心的读书,他决定从他微薄的工资中抽取出一部分资助学生,但是高昂的学费远超出他的支付能力范围,于是他又凭借自己的个人关系,为学生东挪西凑资助了一万元,解决了他的经济困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带班近20年,田奇林有个原则,那就是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田奇林常说:“一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样长,更何况是一个班的几十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所以我从来不歧视后进生,关爱每一位同学,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反对有的老师偏爱好学生,而对后进生不是不闻不问就是讽刺挖苦的做法,他说这样做只会使那些后进生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也使他们的思想、学习落后更落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个性,他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他认为后进生只是在文化学习成绩方面欠佳,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其他方面也不好,“难道一个技术工人就比一个清华、复旦毕业的学生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少,那倒未必。” 田奇林如是说。
    在田奇林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还逃课、抽烟,斗殴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田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更不是带着一种有色的眼镜看他,他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他,帮他找回学习的兴趣,信心,教他如何面对现实,教他如何改进学习方法,通过田老师的感化,这个学生重拾信心,在这种快乐氛围下进行学习,他思维活跃,终于在高考时考取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田奇林说:“跟我接触多的,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后进生,当兵立功向我报喜的是他们,逢年过节来看望我的,也总少不了他们,这些曾经所谓的后进生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很有出息……”

                          二
     十八年的从教历程让田老师深深的体会到:只有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诚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后进生的转化正是一种内驱力,所以最让我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他们的转化。”
    在华中师范大学读在职研究生的那些日子对田奇林的触动很大。恰恰是在跟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听课评课的过程中逐步修正了他教学的理念,即要注重把学生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知识的获得需要他们自己去领会。“我觉得我们都太小瞧我们的学生了,凡是书上提到的,我们总是一遍一遍地教,一堂课45分钟下来,还觉得讲的不够多不够清楚。”对于现在中学教师普遍采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田奇林忧心忡忡。他认为,无论哪科的教材书里面的字他们都认得,都能读的懂。教师没必要在教材的解读上花太多的时间。他觉得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鱼”,却不能使他们懂得如何“渔”,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就颠倒了“源”与“流”的关系。如此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读研究生回来后,田奇林根据湘西州教学的实际情况,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改革。他认为,书,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但是挖掘教材却是他们所欠的。于是他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堂课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屈指可数了。田奇林一开始启用这一教学模式时,也曾引起过一些老师的争议。2005年田奇林被评为省优质课一等奖的《生长素的作用》,整堂课也就提出了五个问题。而这种教学法却得到了省里专家的肯定。某教育专家对田奇林说:“你虽然在湘西,但是你的理念在教育界是超前的。”
    教学成果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最好证明。在当年的高考中,他所带学生有十余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综合科平均在省内名列前茅。他所辅导的学生在参加湖南省IBO竞赛活动中成绩显著,有30余人取得复赛资格,团体总分居自治州之首,两名学生在全国生物学联赛活动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自己因此被评为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他辅导的学生两次荣获湘西自治州首届青少年生物科技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田奇林说他倡导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他授课所采用的模式却是相对传统的——“我上一节课一般只准备三四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时候以黑板为主。”这是因为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的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孩子置于主体位置,尽可能给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更大的表现空间,更多层次的环境刺激。而教师在用多媒体教学后使传授的信息量加大,节奏快,这就极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的情况,信息的过多过滥导致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对于不考虑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而整堂课从头到尾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田老师并不赞成,“这会使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如此依赖多媒体课件,也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获取知识,如此下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自己的思维脉络,答题的准确率也会高许多。
    “一个教师课上的优劣与他的功底有密切的关系” 田奇林老师说。认识到课堂优劣与功底的这一关系,田奇林老师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参加工作后,先后去过湖南教育学院、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和湖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知识素质方面,除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外,还具备必不可少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他能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和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善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田奇林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正确领会所教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前,他认真备课,通过钻研教材,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提出有价值的,值得学生钻研的问题;第二,猜想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到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课堂上,他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变成了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建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他总是尽可能的从学生的语言中、行为状态中捕捉他们的思维脉络,顺应着不同个体的不同反应,或自然地以一种肯定态度给予动态、启发性的引导,或以一种赞许进一步给予更多发散性的思考,或以一种欣赏给予再思考的快乐和灵感。迅速捕捉他们的需要和兴奋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的态度,尊重之,追随之,让他们在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逐步掌握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检索、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和学会否定,教会了学生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由“学会” 向“会学”的这一转变,就使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田老师的课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将双基融于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读书、观察、动脑、动手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课下,科学设计作业,分量适当,层次合理,充分体现了选题新颖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及时交流获得反馈信息。

                              三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使他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生命科学作为研究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界所有生物起源、演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因为它与人类生存、 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必将成为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但是在当今中学高考取消生物学考试的情况下,田奇林依旧在生物学学术研究工作中勤勤恳恳,勇往直前。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只是教书育人足矣。可田奇林老师却认为当老师的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对科学前沿的新知识进行了解和探索。多年来,他不仅在教书育人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挤出时间搞科研。他认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科学前沿最新的知识信息,就必须搞科研。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对生物学研究与教学有着突出贡献。他主编或参编了多部教育文集、教学参考资料和高校教学指导书,发表或获奖论文和研究报告三十余篇,其中一篇题为《中学生物学自我评价能力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被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生物学通报》期刊社评为一等奖(全国仅8篇荣获一等奖)。多次参加湘西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活动,所撰写的调查报告《湘西脊椎动物资源》一文引起了同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发表在《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一书中。在省、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上海市藻类植物的分布及对水质的影响》、《用洋葱作材料粗提DNA》、《学习方式转变的热点冷观研究》、《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其主要特征》和《生物学学习的策略》等论文10余篇,被《学习报》和《生物报》聘为特邀编辑,担任《中国教育探索》杂志特邀编委。主编或参与编著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的《湘西自治州生物》(省编教材,任主编),《教材精析精练》(多部,含新课标3册,由人教社组织编写)、《黄冈高考教练》、《黄冈重点中学高考总复习》(任主编)、《高才生突破》、《黄冈教练——双栏链接》、《兵法演练场》(任主编)、《名校方略》、《一课一练》(任主编)、《课时详解》、《湘西自治州初中毕业会考标准及指导(生物)》(任主编)等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综合能力考试课题组组织编写,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综合能力考核与测试(理综)》一书的编著,所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荣获国家级或省级一等奖,完成了“中学生物学新授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工作。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裘伯川教授说:“田奇林的《中学生物学自我评价能力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一文更新了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他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多种能力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和新观点,代表了我国中等学校生物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所达到的新水平。”

                           四
    学无涯,教亦无涯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只有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勇于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田奇林承继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不囿于传统,不断创新维系自己教学旺盛生命力的源头活水。作为湘西洲民族中学的听评课专家组成员,他经常开设专题讲座,如《怎样撰写论文和科研报告》、《怎样提高教师的素质》、《怎样进行创造性素质教育》、《生物学的命题与测量技术》、《教育统计学基础》、《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技术》、《教育的必备素质—师爱》、《如何教会学生思维》、《怎样进行目标立体教学》、《生物学学习活动的反思》、《学习方式的热点冷观研究》、《怎样建立生物学新授课评价指标体系》、《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上好讲评课》、《“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的处理方法》、《怎样进行教学规范转型》、《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及《生物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等。积极组织教改教研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进行新授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课题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从实际出发,着力体现新课程标准新理念,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共上示范课二十余节。通过指导培养,加速该校青年教师由新手向熟练新手、胜任型、业务精干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转化,造就了一大批教育教学骨干。如刘江洲老师所带学生在全国生物联赛中成绩突出,多次荣获优秀辅导老师奖,所带班级学生在毕业会考和高考中名列前茅,撰写发表获奖论文5篇,参加《名校方略》等多本教辅书的编写工作。向红云老师多次参加省、州、校优秀课比赛,在赛课活动中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得到各位专家的一致好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参加多本教学辅导书的编写工作,发表获奖论文3篇,是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谭周才老师基本功扎实,参加《黄冈高考教练》的编写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在赛课活动中多次获奖,发表、获奖论文4篇,是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夫子的寥寥数语,既是自己勾勒的自画像,又何尝不是后世师者应有的修为呢?“风来了,雨来了,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诗,也是田奇林老师践行教育的真实写照。 “一根教鞭系人间忧乐,两颊霜鬓凝天下春秋”。 十八载风雨春秋,田奇林把满腔的热情熔于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田奇林老师以自己真实的行动,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师者的风范和师道的力量。

上一篇:永远的天马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