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为了凤凰飞翔

作者:罗佳  来源:   时间:2006-12-13  点击:

 校友简介:张永中,男,苗族,1964年出生,古丈县人,1985年毕业于吉首大学中文系,进入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1998年,经省委组织部选调,任凤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现任中共凤凰县委副书记、凤凰县人民政府县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其任县长期间,凤凰县年均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大关,累计实现51.5亿元,年均增长8.1%,比“八五”时期高2.1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高10.9个百分点。

    2002年12月,时任中共凤凰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的张永中,以高票当选为凤凰县人民政府县长。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他同事的领导干部说,张永中当县长,是众望所归;当地的老百姓说,他最懂我们凤凰。
    人生便如一场行旅,从一个倍尝生活艰辛的苗家娃到一县之长,从象牙塔里的从容淡定到8年行政生涯的如履薄冰,他经历了人生历程中的一次次挑战,也完成了一次次质的蜕变。
                                      一
    1964年,张永中出生于古丈县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随之而来的,是那疯狂的动乱年代。批林批孔的喧闹、游行以及露天电影、样板戏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一个幼小的心灵早早便学会了承受苦难。他至今仍然记得,母亲那小学教师的“臭老九”身份,所给家庭生活带来的阴霾和苦痛。他始终不能忘记,因出身不好,不能参加那曾被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时的苦闷和迷惘。他唯一能坚持的,是跟在妈妈身边学习,但至今仍激荡和涌动在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激情和抱负,却从来不曾消失过。
    浮云流水十年间。1977年,十年浩劫终归沉寂,枯木又逢新春。这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按分录取的高考制度不仅打开了无数青年的理想之门,也打开他那被历史阴云所尘封的心门。“一定要抓住机会!”正在读初中的张永中暗暗下了决心。儿时的困苦砥砺着他的意志,他痴迷而发愤地读书,成绩总是非常优秀。而为了攒足学费,一到空闲,幼小的他就到深山里面去砍荆条,把这些荆条背到30里外集市上的收购站去卖。有一回,当他背着荆条赶到集市的时候,收购站已经关门了。天渐渐黑了下去,他怕家人担心,便把荆条往收购站门口一放,绕另外一条山路回家。与此同时,在家里等候大半天的母亲眼看天黑,儿子还没有回家,就点起火把和弟弟急忙赶到集市,然而收购站店门紧锁,只见一捆荆条放在门口,人却不见了。“我永远记得母亲举着火把在山上喊我的那个场景。那捆荆条最终卖了1毛4分钱,为我换回两本作业本和一支铅笔。那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给了我两个大的收获:一是吃苦的精神,二是节俭的作风。”多年以后,张永中笑着回忆说。
    1980年,张永中参加高考。他是在泸溪一中读的高中,但因户籍在古丈,按规定,他只能回古丈参加考试。当时两地还没通公路,十几岁的张永中,一个人挑着40多斤重的行李硬是从泸溪走到古丈,60多里路足足走了两天!疲惫不堪地参加考试后,成绩未能如愿,只考上了一所中专。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他没打算去读。后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以全州语文第一的成绩考入吉首大学。这一年,张永中17岁。
多年以后,每当他回忆这段经历,他总是说:“如果没有当年求学的艰辛,如果没有那种苦难的砥砺,我就不会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毅力,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一点点的成绩。”
                                       二
    1981年,张永中走进了吉首大学,一个崭新的天地。那时,学校里许多老师都刚刚从右派中反正,他们之中许多是北大、武大的老教师,他们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深厚博大的专业知识,学者的言行风度都深深地影响着他。
    在大学里,他便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在知识的百花园中吸吮着丰富的营养,酿造生活之蜜。他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人正派,积极上进,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他处处显示出农家娃子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作风。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也逐步显现,虽只17岁,却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班长。大学的四年,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的能力,同时政治上也趋向成熟。在大学即将毕业时,他被批准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付出必有回报。在毕业的前一天,他收到了吉首大学学报的录用通知,成为学报的一名编辑。鲤鱼跳出了龙门,张永中成了全家人的骄傲,成了亲戚朋友羡慕称赞的对象。他却想“我成了‘公家’的人,是国家培养了我,我一定要以十倍的努力付出回报。”每天,他至少要读两篇稿,不时还要跑印刷厂当排字工人,用铅字排好版面。看似烦琐细屑的工作,却磨练出他不烦不躁的耐性、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勤于钻研的敬业精神。那时,学报几乎就是学术研究的沙龙,各种观点的热烈探讨,逻辑严密的学术论证,绽放思想火花的理性思考,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他充分享受工作、学习和学术研讨所带来的快乐,不断充实自己,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期间,他参加了《沈从文全集》的编辑,并承接了国家课题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沈从文笔下所描写所展现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内心深处那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深深地激发。他向组织提出了进一步深入农村,深入社会实践的想法,时逢省委在高校中选调干部。于是,他再一次提起行囊,走上人生新的跑道。
                                             三
    1998年7月21日。他至今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走进了凤凰县人民政府大院。从踏上大院阶梯的那一刻起,他知道,不管未来怎样,自己的人生将翻开新的篇章。
履新伊始,从一个大学学报编辑部里的副主任到一个县的副县长,这种角色转变还真让他感觉不错。但当他得知一个县有几个副县长,自己只是主管科技、文化、体育、旅游这些在旁人看来在一个贫困县里难以有多大作为的工作时,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进一步看到了一个“老、少、边、穷”贫困县科技不发达,民族体育未普及,旅游未开发的艰难现状。“既然走出了象牙塔,要做挖井人,就一定得做个挖到井水的人。就算自己只是一味可调百药的甘草,却也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效用。”
    从此,他便埋下头去,走遍了凤凰的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乡村,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他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并对凤凰这块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把目光放在了凤凰的旅游开发上,并最终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他发现,凤凰虽是个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民俗特色,只要充分挖掘、保护、开发好这些要素,凤凰的旅游事业一定有着光明的前景。但如何改变这种资源常年闲置浪费或低水平开发的状态,如何使其与经济真正挂钩,凤凰旅游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他要如何决策?张永中再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责任与重担、成败与得失,第一次决策的考验竟如此沉重!
    通过多次观摩学习、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结合凤凰县情,他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一当时还十分陌生的发展理念,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要发展文化旅游,就必须先发掘凤凰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乡土文学巨匠沈从文到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从黄丝桥古城到“苗疆边墙”;从苗族文化到兵站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明清建筑、、、、、、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认识到旅游资源将是凤凰最大、最宝贵的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的思路愈加清晰,决心也愈加坚定。
    在具体的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艰辛,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时凤凰要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开发资金,二是经营管理,三是市场营销。如何在地方财政异常困难、管理人才极为欠缺、经营模式和营销理念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使凤凰的旅游更快更好发展,成了凤凰县委、政府决策研究的头等大事。在张永中的积极参与下,凤凰县人民政府最终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将8大景点的50年经营权转让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极其成功的。短短几年间,凤凰的游客人次由2000年的不到20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2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5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了高速增长,跃居全州八县市之首。同时,凤凰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好去处”、“中国五十个必去景点”、“湖南十大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梦里故乡,天下凤凰”的品牌日渐响亮,凤凰已经成为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齐名的“中国三大古城”。
                                                四
    县长,一顶闪光的桂冠,一种权力的象征,多少人为之羡慕,多少人为之追逐。可在他眼里,这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当县长不易,当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县长更不容易。也许是文人出身的缘故,他对自己头衔的认识比一般人更多了一份理性,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社会的责任。“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所谓的一县之长、县太爷多半是以老百姓的对立面而存在,当官容易,老百姓不易,‘包青天’成了一种奢求。现在我们所有的头衔,不过是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一个岗位,仅此而已。”“在这个位置上,除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你无法容纳其他更多的东西。过去,老天下雨,反应不过就是天凉快了,甚或有些诗情的暇思。而现在的心情却完全不同,若久旱逢雨,你就会为老百姓的庄稼有救了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如若是淫雨霏霏,你又必然会为老百姓的庄稼长不出来而牵肠挂肚。”“我非常欣赏朱总理的两句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经做出的成绩,我从来都不留恋,我只想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对人对己只求一个无愧于心的交代。”
    在整整8年的行政生涯里,他品尝到了更多的人生滋味,其间得失,甘苦自知,冷暖自知,但他始终把责任,把群众放在了第一位。
    2004年,由于国家压缩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影响,凤凰县雪茄烟厂成了压缩对象。然而要把一个曾经无比辉煌,曾经为凤凰、为整个自治州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裁掉,又谈何容易。消息一经传出,便激起了轩然大波。在随后的破产清算过程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许多情绪激动的烟厂职工连续数天聚集在政府门口静坐、抗议,有的人甚至肆意谩骂。面对这样的局面,张永中并没有采纳有的同志暂时回避的建议,而是及时的与职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耐心地倾听职工的意见,细致地解释国家的政策,通过整整两天艰难的解释和劝说,最后做通了职工们的工作,使得破产清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当一个父母官,有时候真的也很无奈。”张永中说,“政府的职能作用其实是有限的,但它的责任却是无穷大的。你往往要承担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压力。”有一次,一位老百姓家门口的路因某工程施工而被挡多日,他便写信给县长,信中还指名道姓的进行辱骂。张永中起初想彻查此人,转而一想,老百姓骂人,总有点原因,这封信其实骂的不是我张永中本人,而是骂我这个职位。后经调查,这个老百姓反映的事情的确属实,是负责此事的职能部门没有作为造成的,只是却由他承担了这骂名。后来,在他的督促下,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为官八载,张永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又何止这一两个!8年来,不管是抗击“非典”,还是防治“禽流感”,不管是抗旱还是防涝,他都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仅仅担任县长这四年来,他就亲自处理重大群体性上访、各类突发事件十余次,且让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有一个下岗职工家庭,丈夫是伤残复员军人,妻子体弱多病,但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那年老二高考,分数离吉首大学分数线差了一分,他们听说张县长是吉首大学毕业的,就抱着一丝希望给他打了电话。尽管与这个家庭素昧相识,但在百忙之中,他还是关切地询问了情况,并先后打了20几个联系电话。后来,因政策规定,小孩去了另一所大学,但那年的学费却是他垫付的。如今开学在即,他又早早的为这孩子准备好了学费。做为一县之长,他对待老百姓的女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但让他无法释怀的是,对自己今年参加高考的儿子,他却始终不能像普通父亲那样去多关心一下。对工作、对百姓,他始终怀有饱满的热忱;对家庭、对孩子,他更多的却是无法弥补的愧疚。让人欣慰的是,他不计回报的付出,却也记在了凤凰广大老百姓的心头。
    县政府办的纪检书记吴树宏说:“我们办公室时常接待一些要见张县长的老百姓,他们有的带来梨、花生、猕猴桃等自己种的土特产,非要送给县长表示感谢。我们工作人员反复解释说政府有纪律,不能收。他们要么撂下东西就走,要么非等到县长不可,有的甚至还跟工作人员发起脾气来。而张县长每次都要求工作人员把这些东西还给乡亲们,要么就折价自己掏钱。有的实在找不到人的,他就让办公室送给了敬老院。”与张永中在一起工作过、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敦厚、朴实、勤勉,尤其是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的生活作风令人称道。在凤凰古城,每到傍晚时分,老百姓经常会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总喜欢到南华门、沱江大桥、栖凤公园、步行街等四处转悠,看似散步,其实却是在检查各个工程的进度,在查看哪块红石板又坏了,哪个垃圾桶又得换了......他,就是张永中。
    “再高尚的事都是许多平常的事积累起来的,我从政不为别的,只为能为当地做点事,并能让当地的老百姓受益。在大学里,我掌握了理论这一个面,而在这里,我又掌握了实践这一个面。现在,我可以站在两个面的脊背上看这两个面,将理论变成现实,以实践检验理论,以业报国,造福百姓,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张永中如是说。
    知易行难,要建立人生的伟业,不独能知,更在力行。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从文笔下,灯光桨影、歌声画卷里的凤凰,正在以张永中这样一批建设者们的蓝图里展翅飞翔,而他们的人生行旅也将随着凤凰的涅磐腾飞走向辉煌!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