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浪子,也许大家脑海中就会闪现詹姆•斯迪恩、马龙•白兰度、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及张国荣等影视形象。他们无一例外都拍过斜叼着一支烟、眼睛挑衅地望着镜头的照片,这是浪子照相时的经典姿势。而本文的主人公既不是长发飘扬,也不是光头锃亮。他长有一双充满艺术气息的眼睛,着装洒脱随意,时常面带微笑,给人一种很安静和祥的感觉。他可以说是一个漂泊的浪子,20来岁就开始旅日学习动漫创作,接触到各个地方的人文风俗。他不甘心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总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凡高那样背着画箱在麦田里穿梭行走。浪子之所以为浪子就在于他是停不下来的,他要么在路上,要么正准备离开。这个“浪子”就是国际知名旅日华人艺术家,现任我校张家界学院副院长的张晓东博士。
谁都不让的“小大人”
1968年,张晓东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京剧团团员,母亲是一名舞蹈演员。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他出生不久全家就搬迁到了内蒙古。所幸陌生的环境并未给年纪尚小的他造成太大影响,在他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有吸引力。他跟着父亲学起了样板戏和京剧,并且学得像模像样的。
人的一生中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五岁那年,张晓东的爷爷被诬陷为国民党特务而被红卫兵迫害致死,他们全家跟着被下放到辽宁省一个偏远的农村。“当时刚去的时候,只觉得挺好玩的,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的田野和草原。那时的农村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我就穿着父亲团里发的小白靴到处乱窜,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人静静地躲在角落里画画。”张晓东回忆起那段岁月时,眼里饱含着许多无奈。他似乎只有在画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通过那些简单的线条、五颜六色的影调他尽情地构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正是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他的画画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随着兴趣与满足,关于画家的梦想在他年幼的心里慢慢的生根,发芽。在宁静的乡村、在悠悠的田间小路和红红的高粱地上,他画出了绚丽多姿的和未来有关的憧憬。
严重缺乏物质的年代,不断激发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笔绘出了一副副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这些无不影响着后来他的“快乐美学”的提出。有一次,他姑姑从大连来探望,他指着画中的西瓜可怜巴巴地问:“这瓜是甜的吗?”姑姑听得鼻子直发酸,觉得这个小孩太可怜了,于是就把他带去了北京。这样,他住到了姑姑家里,当时姑姑家里有三个女儿白天都要上学,他就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写写画画。有时候看到门前有个解放牌的卡车开过去,他便乐不可支地画下来。他有时还会画一个带枪的解放军,想起那种神气的样子他至今都觉得很有趣。这些“快乐”的捕捉对他来说,是一次又一次欣喜万分的画画经历和生活情趣的体验。快乐的时光,从他的笔尖缓缓流过,他的心也被无数个幸福、天真的梦想填补着。他每天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就在画海中度过了他的学前生活。面对这段回忆,张晓东感慨地说,“那时候,画画是我唯一的消遣,经常感觉一画就到天亮了。”
后来晓东进入学校读书了,他还是非常地喜欢画画,母亲给他请了一位专业老师。这样一来,他的画在同龄人中往往是令人羡慕、出类拔萃的。同学中谁要画些卡通人物、小猫小狗、简单的样板画都会来找他。他也因此在同学中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快乐。他的绘画表现能力在那个时期,也得到了更加专业的训练,这为他后来独创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晓东一直都是班上的班长,尽管他因为父亲的工作不断地更换学校,可他总是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他从小就被认为与众不同,脑子里常常装着许多新奇好笑的想法。在学校,他有着超强的号召力,他不是别人领着玩的那种小孩子,而是一个“小大人”:学校的黑板报是他一个人展现的天下,学校的文艺汇演也少不了他。正因为这样,在老师和父母的眼中,他成了一个“爱出风头、不太听话,有点调皮的孩子。”
他的学生时代一帆风顺地过来了,张晓东顺利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本是让很多人非常羡慕的事情,但他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为了梦想只身闯“东嬴”
如果说,许文强因空前繁荣的上海滩成就了他的事业。那么,张晓东的成功,则与他在日本这个动漫大国里的摸爬滚打是分不开的。
出国前,张晓东已经是首都师范的一名老师,可他不甘心轻易放弃自己儿时的梦想。他总想着要到中央美院去继续深造,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个梦一直都未能实现。当时他父母也不太理解他,只希望他安心当一名教师,不要好高骛远……如今张晓东讲起自己当年的想法时,仍是激情澎湃:“那时候在热播电视剧《上海滩》和《霍元甲》,讲述了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当时也想出去闯闯,找到自己的出路。”
父母的反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终究不能改变他的决定。1991年,张晓东只身一人来到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进修学习,逐渐开始了他在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不凡之旅。
回忆起刚到日本时的印象,张晓东说:“最早去那里的时候,电车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看漫画,不分男女老少。日本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动漫体验园,甚至有一些动漫形象已经散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当时对那种狂热是不理解的,因为,在中国传统画才算正统,漫画则被认为是小孩看的或是一种商业行为。在日本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自己原来所取得的某些成就,在这个先进国家里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对于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他开始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感到迷茫和困惑。原来在国内热衷于的一些艺术流派和理念,在这里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发展。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失去了自信,整个人都陷入了无穷的挣扎当中。“就像一个侠客行走江湖突然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社会格格不入,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有别人的影子,结果就什么都不是。画家这个职业,只允许一个人存在。”张晓东谈到当年的困惑时如是说。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张晓东发现,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要彻底推行西方的现代美术和艺术理念,事实上是自找麻烦也没有必要的。西方现代美术已经是过去一个世纪的事了,绘画艺术存在的意义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否定。在电脑、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年代,动漫美学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他当时就想,如果能将现代艺术理念和研究成果,依托动漫文化的表现形式达到与大众沟通的目的,让人感到既轻松快乐又富于创意,这种新视觉审美文化的前景应当是不可估量的。想到这,张晓东似乎又找回了从前的自信和热情。
一直以来,乐观、快乐的生活方式都给了他很大启发,现在又重新燃起了他对艺术的信心与追求。于是,他将自己的发展转向动漫新美学领域。由于从小对国内的一些饮食、京剧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很快从其中找到了自己艺术发展的契合点,那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转化成视觉文化,加入到动漫新美学造型当中。后来,这些形象在他的绘画里复活了,给大众带来了快乐、幸福、明朗和活泼向上的个性享受。
他的作品受到了日本艺术家同行、其它领域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与称赞。张晓东留学的第二年,他在日本丰田美术馆首次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接着还参加了日本欧洲巡展。1994年他被《朝日新闻》评为“新锐画家”,并受到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的接见。1995年,由中国美术馆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六家单位协办的“张晓东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美术界泰斗靳尚宜、丁绍光等出席了开幕式,其展出主要作品均被美术馆收藏。2003年,张晓东取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学位, 他的毕业论文《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被专家评为“开辟了中国艺术理论的新道路”,论文内容涉及文学、哲学、体育、舞蹈和艺术等科目。为了对他的论文进行考核,专家们还组成了学校史上跨科目最多的专家组。2004年8月,《美术》杂志发表了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学长野谷格题为《评张晓东的作品》的文章,文章对他做了极高的评价。
他成为动漫新美学造型研究领域的先驱,成了开辟动漫美学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是首位将我国的料理文化融入到创作中的 “中华料理系列”的作者。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当代的毕加索”、“大款猫之父”,被《朝日新闻》评为“新锐画家”。他在日本建立起自己的“花花工程创作室”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大型作品艺术展。在北京,他倡导成立的“快乐公社”受到了三十一家专业、电视和网络媒体的竞相报道。
在造型艺术领域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并不多,但张晓东算其中一个。他在获得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美术硕士学位数年后,在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业界甚至整个民族的追捧时,他却选择了回国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人们已经习惯了欣赏他作品带来的那种单纯幸福的感觉,他作品里的形象似乎都带着孩子气,内心天真暴露无遗。在他的作品里观众可以获得轻松、明朗和活泼向上的精神享受。张晓东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绘画,但也区别于日本或是西方国家的艺术表现手法。他的风格只属于张晓东,他的领域是新美学的研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他通过简洁的、直观的卡通形象与大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了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氛围,打造了中国的新视觉文化品牌。
缘结吉大首创动漫专业
张晓东已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旅日华人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在国内也得到很高的呼声和认可。那么,这样一位在国际国内均享有盛名的艺术家,是怎样与我校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在奥地利的国际艺术交流会上,张晓东认识了我校副校长张建永,并受到张副校长的盛情相邀。1999年,张晓东和其它国际艺术协会会员一起,第一次来到吉首大学。之前,他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吉首大学,当时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情来的。可当他走进我校校园,看到美丽的校园风光和淳朴的学生时,他的心被一些东西感动了。他回忆道:“我简直不敢相信,在那么边远的地区能建这么好的一所大学,山水校园的建设深深地吸引着我,当时我就在心中计划着,将来一定要为吉首大学做点事情。”但由于后来他的工作比较忙,这件事就一直没有很好的去落实。后来,我校游俊校长跟其他校领导去日本时,专程拜访了张晓东博士,并真诚地邀请他参加我校的建设。那时正是张晓东博士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能受到国内一所大学领导的如此器重,他欣然接受了学校先后颁发给他的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和张家界学院副院长的聘书。
张晓东事必躬亲,在他加入我校张家界学院的教学工作后,他积极呼吁学院创建动漫学专业,改进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及配备相关的教学设备,大量地引进日本师资,高薪聘请专业教授,争取培养动漫造型艺术专门人才。提到今后该专业培养的目标,他一再强调,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培养一个普通的动画制作师,而应该向着具有高素质、高修养、高层次的艺术家方向发展。期间,他邀请了日本宝塚造型艺术大学,日本漫画泰斗著名艺术家森哲朗老先生和著名书法家吉冈泰山先生到校讲学交流,并动员日本动漫专家山本大嗣先生放弃在日本待遇优厚的工作来我校专职任教,近期又介绍了日本现代版画代表人物之一、名古屋造型艺术大学的森岗完介教授及日本艺术家访问团来我校考察,学校授予森岗完介先生客座教授并颁发了聘书。这种艺术交流和教学形式不仅开拓了学生们的专业视野、启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虽然我校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动漫教学模式,但张晓东表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抓好专业基础教育,努力学习和嫁接国外先进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注意结合我国的传统造型文化以及我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的造型文化特色,我们的探索路程一定会充满收获。
另外,对我校山水校园的建设问题,张晓东博士也向张建永副校长提出建议。他说:“我校有一个这么漂亮的风雨湖和成片的树木,这是自然的东西。我们可以加入现代艺术的成分,比如随同森岗先生来访的日本著名雕塑家和泉俊昭先生的作品,就是以石头和水来表现的,这样的表现也就达到了现代造型艺术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开创一个全新的快乐地带
在采访张晓东时,你会长发现,他的言语有着一种超脱的吸引力,他的叙说犹如一串串美丽的音符。你的思绪在那里是快乐的、宁静的,你会和他一起感受他的生活、他的作品和他的梦想。
谈到他的作品,他像小孩子一样,喋喋不休地说着其中的创作经历和感悟。在他的举手投足间,你犹如身在他的作品世界里,在那里享受着无尽的乐趣。他说曾经在一幅题为《梦》的作品中,画了许多个形状各异的枕头,当时他是将生活中平凡的枕头,通过漫画语言赋予他独特的艺术情趣。把原本已经概念化的、没有生命的枕头,融入了他自己轻松、明朗、活泼向上的生活情趣。他的创作只是想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
张晓东作为一个在日本发展的艺术家,他建立了自己的“花花工程”创作室,他一直希望他和他的创作组能不断为大众提供精神食品。从而传达一种超脱的艺术美感和生活情趣,在艺术世界里创造了个性鲜明的新视觉形象,他奉行的“快乐主义美学”提倡将感性的创造力重新从僵化的理性文明束缚中解放出来。
他的漫画题材作品《美食王国历险记》充分地诠释了他的快乐美学,故事讲的是两个孩子因为浪费粮食,被遣送到料理之国,两个孩子在那里遇到了一些朋友也有一些敌人,这些朋友与敌人都是各种各样的美食,两个孩子团结一心,最终克服了所有困难,取得胜利。对于书中的卡通形象。张晓东最喜欢的是“辣椒”,他说:“说不出为什么,就是从心里觉得喜欢,也许这就是卡通魅力之不可思议。”卡通占据了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也因为卡通而变得丰富。
今年,他在北京建立了“快乐公社”工作室,希望能给国内的艺术爱好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情趣美的崭新的艺术空间。谈到自己的“快乐主义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张晓东博士自信地说道:“我们这些年轻的有志青年,会为中国的动漫新美学造型研究、当代艺术研究和动漫文化研究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引导。明年奥运会的召开将是一个大好时机,我们将会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通过我们的绘画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和动漫艺术等表现形式,来传达我们的快乐主义美学。”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张晓松已经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传奇人物,他的艺术在异国得到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当笔者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他依旧要做一个浪子,带着他钟爱的“大款猫”、带着他的“中华料理系列”,带着 “饺子”、“面条”这些有趣的动漫造型,去开创一个全新的快乐地带。浪子的形象,伊始快乐宣言,传达快乐美学。张晓东将带着他的快乐继续行走“江湖”,那是属于艺术浪子的生命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