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钟海平,白族,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科技处处长,《吉首大学学报(自科版)》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获得者,我校重点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带头人;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专业核心期刊17篇,9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摘录和转载,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二、三等奖5项。
“这个事我看可行,你就这么着去办,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咱们一起想法子。”一位来科技处办事的青年教师听了钟海平处长这句话,临走时神色满含欣慰……
“稀客稀客,您们坐坐坐,我来沏茶!咱们学校老年京剧艺术团可是‘顶呱呱’的,有什么我能做的您尽管开口,我全力支持!”听了钟处长的话,校老年京剧艺术团的老同志们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这个文件你来签,是你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你签字就可以。”钟处长信任地对科技处一位来向他请示工作的同志如是说……
刚到钟海平处长的办公室还没把屁股坐热,一拨接一拨的人就来找他了,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些“对白”。我们这两个校报派来的小记者互相吐了吐舌头,不是心中不爽,而是觉得耽误了钟处长的工作时间,都快不太好意思了,正准备说下回约个时间再采访,钟处长“发话”了:“哎哎哎,来了可别走啊,我晚上的火车,要去北京出差,就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噢!你们想问什么尽管问吧,我一定服从‘安排’!”言语间充盈着幽默与平实。我禁不住认真打量起了这位已届不惑之年的师长。他着一袭简约的现代男装,留着个平头,夹一副眼镜,笑声爽朗,容颜如同弥勒佛那般慈祥,眉宇间却不经意地显露出一种澄澈庄重、沉稳干练的气质。曾有智者云:“胸有激雷而面似平湖者,可拜上将军。”眼前的他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了这句话……
甘做学科建设的“守夜人”
钟海平处长的“话匣子”是从学校的学科建设打开的,这也是科技处近几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对“学科建设”这个概念还云里雾里的我们,在钟教授汩汩滔滔知识清泉的荡涤中,逐步领略到了一点点“皮毛”。
2001年,钟海平教授担任我校科技处处长。履新伊始,学校召开校务会专门研究如何抓好学科建设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学校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申报能否成功是关乎到学校生存与发展、上水平与上层次的大计。
“学校研究生处2004年7月份才成立,在此之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都是由科技处在做。在接手这项工作前,学校曾经共申报过两次,那时学科建设的理念还远未成熟。当时,甚至几乎错把‘沈从文研究’当作学科来申报。”钟处长简要地为我们介绍道。
“申硕”道路上碰到的重重阻力引发了校党委领导班子对学校学科建设一系列审慎的思考。经过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聚合,校领导一致认为,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科是必然载体,同时,学者的声望和影响也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动能势能上。抓好学科建设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夯实专业建设亦能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依托;要抓好学科建设还要加大“平台”——重点实验室、重点实践基地等的建设,要出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必须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学科团队。
此时,身为科技处处长的钟海平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校党委指示精神。对内,他带领科技处一干人精心组织和全力策划,并与学校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为完善学校整体入围的评审材料宵衣旰食、殚精竭虑、无私无怨。钟海平废寝忘食地整理申报材料,寒暑假没几天歇息。对外,他俨然像学校一名“外交大臣”,大半个中国几乎让他跑了个遍。他不辞辛劳积极向有关领导专家宣传推介吉首大学。他,成了学校出差次数最多、出差时间最长的人。极少数不明就里的教职员工拿此事“开涮”、说长道短,钟海平泰然处之,淡然一笑以应对这些责难与非议。因为他知道,倘若自己没干出成绩来,任凭怎样巧舌如簧的解释都是无济于事。千禧年之前,我校的教授还没有在其它高校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为了推荐学校的教授到层次较高的高校担任硕导或博导,钟海平没少受气。那时的吉大重量级课题少,高水平成果少,社会影响力小,推荐硕导比申报硕士点更加艰难,对“弱国无外交”定则“引力”的超越,需要超常的代价和投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校于2003一举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历史性的大突破!同时,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传统体育学、生态学、文艺学、伦理学等6个重点建设学科上了硕士点,这丝毫不亚于1997年我校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意义。没有硕士点的高校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能是永远的“弱者”,最终将会被无情的市场经济社会所淘汰。近年来学校潜心修炼学科建设“内功”,终于一举挣脱所在高校频谱的引力板块,获取了一系列代表核心竞争力有力提升的突破:前年学校又有13个学科获得了硕士点;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验收,去年再次被评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同时,生态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到去年9月,学校共获得了民族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等五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化作春泥更护花
身为学校科技处处长——科研管理工作的“守夜人”,钟海平心里亮堂得很,光自己科研出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整个学校就好比一个舰船方阵,学校的教师则是其中的一艘艘舰船,如果要使整个舰队的航行速度加快,必须潜心打造这个舰船方阵的动力系统,这样整个舰队才能真正迈入高速前行的行列,以最快的速度驶向真理和理想的彼岸。一定要把全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钟海平在心中暗暗地发誓。
不久之后,由他主持制定的一系列科研激励制度起到了导向作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各学院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化学化工学院为搞科研工作的教师减轻教学等其它负担;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把该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与福利待遇挂钩,将论文课题折算成课时,算超工作量津贴。钟海平说:“科研激励机制是一个杠杆,的确把我校广大教学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教师们从事科研,只要有被钟海平知道了的,他一定会倾其所能、随时随地地关注或鼓励。不管是峨冠博带、学识渊博的教授还是初出茅庐、手执教鞭的年轻教师,他都一视同仁。不熟悉申报课题、项目流程,他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制作规范的申报材料;不知道如何选题论证的,钟海平让科技处提供一份份有特色的参考,甚至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跑来为你“支招”。在申报课题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他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协助申报课题的老师修改申报材料,边提修改意见边现场指导,直到材料臻至完美无瑕的境地。如此这般的用心,令老师们非常感动。有校党委行政的支持,再加上钟海平以及他所带领的科技处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教师搞科研已经蔚然成风。
趁着这股东风,成长最快、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学院,医学院算得上一个。该院的前身为吉首卫校,囿于原有的办学层次和性质,科研氛围和基础较为薄弱,教师从科研意识到科研水平,都有待于大力提升和强化。如今,医学院虽然已升格为本科学院了,但该院的科研情况却是最让学校党委行政关心的。作为一个执行者,钟海平处长也非常焦急,对医学院科研工作给予了更多“关照”。为使医学院的科研工作实现向高等教育的转轨和提升,主管学校科研工作的白晋湘副校长和钟处长不止一次地来到医学院现场办公,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意在让全院教师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倘在平时,钟海平对医学院过来咨询科研的老师也是交流时间最长的。为了尽快帮助医学院改善科研落后的状况,经学校党委行政同意,科技处在科研资源的配置和相关管理机制对医学院进行了适度的倾斜和扶持。2003年以来,医学院的科研课题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学校的排名不断上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钟海平心中的担忧如阳光下的冰雪逐渐消融……
但是谁又能想到,在学校教师观念与行动破旧立新、破茧成蝶的进程中,钟海平教授失去了多少个人的时间、精力、甚或其它……
有一次,钟海平原本在北京出差为学校教师申请课题,由于学校有急事需马上赶回吉首,安排驻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买票显然已来不及。他素来责任心强,怀着焦急的心情自己挤到北京火车站去买票。“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祸福”,结果一不留神,身上的钱包被小偷给偷走了,丢失了5000多元人民币,他一声都没吭,硬是马不停蹄地接时赶回了学校。还有一次,他与白晋湘副校长一起在外地申请项目,等到事情办完,咱们中国农历的小年都快过完了。已是春运,一票难求,他们居然只能买到除夕之前的火车票!结果大年三十那天,钟处长与白副校长硬是在火车哐铛哐铛的沉闷的声响中度过,到达吉首时,天已黑得差不多了,差一点连除夕夜饭都没赶上……
为科研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校党委书记、校长游俊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学校应充当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外脑”,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开发地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解决地方建设与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重点,为要务。从这个基点出发,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政府决策服务的宗旨;学校向广大服务区域提供的智力与科技服务,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推行,带动了一大批老百姓脱贫致富,对湘西等地的产业开发产生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从而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科研定位作了十分明晰的阐述和要求。
在校党委行政这个“总后台”的有力支援下,钟海平以及他所带领的科技处对我校专家教授科研成果的转化,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如张永康教授主持的猕猴桃精深加工项目、李鹄鸣教授主持的冬虫夏草药用开发研究项目等先后得到了科技处的鼎力支持,这些支持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以我校张永康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首先从猕猴桃中成功提取具有生物活性的亚麻酸,并开发出市场畅销的保健食品——“果王素”软胶囊。“果王素”投放市场后,其调节血脂、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深受消费者欢迎。“果王素”项目先后获国家五部委重点新产品和国家重点技改项目资助,其产业的扶贫开发和社会影响迅速扩展,并引起了中央和省、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等高层领导先后视察我校和湖南老爹公司,对“果王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仅此一项技术,便使每吨猕猴桃的工业增加值由原来的7000元左右增加到2万元。湘西的猕猴桃产业在突出的科技创新和龙头企业老爹公司的带动下,猕猴桃种植总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精深加工已形成果王素100吨、果汁饮料20000吨,果脯1000吨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将实现产值6亿元、利税3亿元,可带动20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2年9月,身为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林产化工实验室主任和生态学科带头人的李鹄鸣博士带着他在德国留学期间取得的对冬虫夏草的药用开发研究成果来到了浏阳国际生物医药园,并在园区建立了湖南益康虫草研究所。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他们的研究成果——高产优质北虫草籽时体生产技术研究将冬虫夏草的虫草素含量提高到4.28%。虫草素是天然的抗癌抗生素,依托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学校及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李鹄鸣博士成功组建了湖南益康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他担任公司总经理。李鹄鸣介绍说,公司的建立是我校贯彻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决策,是公司与重点实验室相结合新模式的探索,现已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参与公司科研,学校科研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这对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和科研骨干,提高科研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受地方政府的邀请,今年1月8日至10日,我校组成了“吉首大学教授博士团”到花垣县、保靖县等地开展技术咨询与对接活动。钟海平教授是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活动中,我校教授博士团一行12人受到了所到之地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县内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在两县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两县主管工业、科技的副县长,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内有关企业主要负责人与会,着重就“科技兴县”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活动期间,我校教授博士团还参观考察了花垣县的三立、兴银、振兴等锰锌材料基地和保靖县的和鑫钙镁材料基地以及秦简、荣盛、万发、土家人等生物科技公司,并与这些单位进行了技术咨询和对接,初步达成了10余个合作攻关项目。花垣县将与我校联合组建锰锌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前已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花垣县县委书记宛庆丰说:“地方政府过去请都难请到这么多专家教授下来指导工作,现在吉首大学主动派教授、博士下到地方给我们出谋划策、进行技术指导,这为实现科技兴县、兴州、强企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花垣县希望成为吉大的优势资源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教育实习基地”。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生活中的钟海平将这句话当成了座右铭。他笑着对我们说:“假如人人都说你好,说明你有问题,为什么坏人也说你好?所以,只要自己行得端坐得正,就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巷议,否则那样活着会很累。”睿智、豁达、乐天的脾性跃然脸上……
认识钟海平的人都说:“他这个人相当重情义,只要对朋友许下了承诺,就一定会兑现。”有一次,钟海平和一个刚从上海回家探亲的朋友聊天,朋友无意间提到自己的奶奶即将过90寿诞。得知此事,钟海平高兴地说:“那我到时一定得给老人家祝寿去。”朋友却笑劝:“我自己恐怕都没有时间赶回来,你这个大忙人哪会有时间去咯,你的心意我领了。”数日后,在上海的朋友接到了钟海平打来的电话,原来因为桑植县在修路,钟海平被堵在了从张家界去桑植的路上没有办法去祝寿,他是打电话来致歉的!如此小小的一件事,却让这个朋友打心眼里叹服:“这个钟海平,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真是没有白交这个朋友!”在朋友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亲人们的眼中,钟海平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出来或许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女儿在4岁以前都一直不肯喊他一声“爸爸”。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因为钟海平是个“工作狂”,他从来就没有真正为女儿付出过什么。
是的,他很忙,而且非常忙,与女儿相处很少。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怀着一份对女儿的愧疚和亏欠。平日,只要女儿稍稍流露出想吃什么的意思,就算再忙,他也一定会抽出时间去给女儿买回来。有一回,因为前天晚上听女儿说想吃柑橘,当日忙完了工作,他便驱车赶往远在吉首火车站那边的水果批发市场,买了整整一箱的柑橘回来。而平时只要他在家,女儿的奶粉等日常用品他就一定要亲自去采购。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确太忙,他能够呆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无论自己再怎样弥补,孩子依然没有爽爽地叫过他一声“爸爸”。每当看到别人的小孩在远处甜甜地呼唤爸爸的时候,他就会想象女儿呼喊自己的模样,辛酸的泪不知不觉便会涌入眼眶。“爸爸、爸爸……”这样甜美的声音要是女儿发出来的该多好啊!然而,事实却是,当他想要送女儿去幼儿园时,女儿却坚决地说“不要你送,我要妈妈送!”
听到女儿说出这样的话,钟海平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女儿不认自己又能怪谁呢?谁叫自己一年365天有250多天在外边奔忙;谁叫自己总是早出晚归;谁叫自己有时上午出差回到家里晚上又要踏上远去的列车;谁叫自己是个经常不在家的爸爸!自己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每当他看着女儿牵着妈妈的手去幼儿园的时候,每当他看到别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安慰自己:“女儿总是喜欢爸爸的,等她懂事了,她自然会理解我的。”坚强的钟海平在面对女儿的时候总是显得特别的脆弱,因为,他心中对女儿有一份愧疚啊!可是,对于家人,他又何止这一份愧疚呢?
他不仅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还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是到了钟海平这里,却成了“儿行千里担忧母”。钟海平是家中的长子,可是他的母亲却与两个在长沙工作的妹妹住在一起,因为他能够在家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每次只要到长沙出差,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看一看自己的老母亲身体是否安康。当我们前去采访钟海平的时候,他前一晌刚刚从长沙出差回来。这一次,老母亲在长沙一脸愠色,埋怨他说:“你工作忙,就不要总是跑来跑去的。”钟海平的妹妹笑着对母亲说:“他不来你又要想他,来了你又要说他!”此时的钟海平又能说什么呢?老母亲想念儿子,儿子也想念母亲啊!他也想像别人一样多陪陪自己的母亲,可是工作总是使他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家人的支持对钟海平来说是一股多么大的力量啊,他只有感谢他们的包容和支持……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钟海平个人的辛劳换来的是学校学科建设、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的累累硕果,来看看下面这张“成绩单”:
2001年至2006年,我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6项;承担省部级课题518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128万元;出版学术专著64部;
近三学年发表学术论文2881篇,被SCI、EI、ISTP收录109篇,其中2004年被SCI、EI、ISTP收录篇数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分别排第165、164和291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30项;
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湖南省科研(社科)管理先进单位,曾被湖南省高校科研界誉为“湘西来了一股冲击波”、“湖南高校社科界的一匹黑马”、“刺激‘211’重点高校,引领湖南一般高校的社科研究”;
2004年9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与《中国青年报》联合研制的《2004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该报告对全国487所普通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排位,我校名列第150位,其中科学研究列第80位。
我校的科研成绩对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采访末了,我们两位小记者的眼眶也湿润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愿矢鸿志揽“皓月”,这“皓月”,便是钟海平处长为之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大写的事业”——学校的发展大计;这“皓月”辉光的光源,正是来自为实现吉首大学的强势崛起而默默奉献的众多像钟海平一样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