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千里爱心一线牵

作者:谢峥嵘  …  来源:   时间:2007-12-18  点击:

 

    简介:潘宗光,祖籍广东番禺,1940年出生于香港。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1967年获伦敦大学化学科哲学博士学位,1979年以研究维生素b12的成果再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资深博士学衔。在1985年和1991年,曾经两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候选人。自1991年始,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他热心社会及公益事务,以捐资助学的慈善之举作为己任,历任香港政府、工商界及教育界多个委员会主席及委员,并屡获殊荣:“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太平绅士”、“金紫荆星章(GBE)勋衔”等。1995年至1997年被委任为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办香港回归工作,并于1998年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

    12月8日上午,室外细雨霏霏,寒意袭人。在校办二会议室,来自07级的25位同学正怀着期待的目光翘首等待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
    11时许,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一位身材瘦削、目光睿智,脸上洋溢着微笑的学者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他怀揣着千里之外的爱的暖流如约而至。
    他,就是百忙之中赶来我校,前来颁发“精进助学金”的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香港精进基金有限公司董事会会长潘宗光先生。
    潘宗光先生身上散发着一种学者特有的谦虚与和善。当天中午,利用潘先生休息的片刻,我们有幸与他进行了对坐交流。
    
                    “吉首大学的毕业生让我很感动”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厚德载物”指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而在今天多用来指那些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教诲和培育学子们成才的师者。潘宗光就是这样一位堪称“厚德载物”楷模的教育家。
    他不仅是香港最资深的大学校长,而且还是享誉世界的化学家,学识造诣高深。近年来,他更是热心公益事业,将捐资助学的慈善之举作为己任。为了帮助更多的内地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2005年潘宗光与一些热心朋友出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精进基金有限公司”,自己亲任董事会会长。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一,行要积极。他希望所有受助学子要有积极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和国家。
    潘先生与我校结缘,源于今年9月底。之前他经教育部官员介绍,了解到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有一所吉首大学,曾被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为“湖南的骄傲”,吉首大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湖南的骄傲呢?他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来到我校商谈“精进基金”助学项目设立事宜。
    到校后,学校秀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给潘先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他得知学校共培养了五万余名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毕业生就有三万余人时,他激动地说:“湘西这块地方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这里需要人才,而吉首大学又正好坐落在这里,很多毕业生毕业后为这里服务,他们让我很感动。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才能留在家乡服务,特别是中西部的同学,他们的乡亲需要他们。”于是,潘先生当天便爽快承诺在我校设立“精进助学金”。
    潘先生的秘书陈女士告诉笔者,“精进助学金”项目只是他资助大陆贫困生的一部分,他希望通过这个资助能培养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才,同时希望受助的学生毕业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贫困生不可以贫穷精神”

    采访中,我们听到潘先生用带有潮粤口音的普通话说得最多的就是“贫困生不可以贫穷精神”。
    潘先生告诉笔者,他自己就是穷人家的孩子,能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完全是依靠奖学金和好心人的帮助,因而他对家庭生活贫困、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有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他始终相信贫穷不是问题,关键是心态。他经常鼓励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贫穷是一个让你克服困难的机会,一个让你成长的机会。我们虽然物质贫穷,但不可以贫穷精神。”
    潘先生经常与获“精进助学金”的学生谈心,他多次引用《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激励每一位获助同学。
    当潘先生拿到我校获助同学名单,看到07级临床医学专业罗香蓉是五年制本科时,他当即表示资助她五年助学金。罗香蓉哽咽着说:“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发扬'精进'精神,用实际成绩回报潘校长,回报社会。”听到这些话,潘先生的眼睛湿润了。
    在各校商谈设立“精进助学金”时,潘先生还提议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爱心社,传承和弘扬″精进″精神,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和谐。在听到我校已经成立了以传递爱心、扶危助困为宗旨的“精进基金爱心社”,并且已经开展组织了第一次活动时,他感到非常欣慰,称赞道“我没有想到这些同学已经付诸行动了,他们都是一群有学问、有爱心、做事认真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家庭暂时贫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新生活。”
    当问及捐助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时,潘先生满怀激动地说,自基金设立以来,他陆续收到了受助同学寄来的信件、卡片和他们亲手制作的礼物,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数行字和小礼品,却深深地打动了潘先生,所以不管他的工作有多忙,他都不会忘记给孩子们一个电话,或者一封短信。

                    “学好祖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在海外学习理科多年的香港人,潘先生非常尊重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向政协提交了“鼓励国家大力推动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提案。为了推动祖国的传统文化在香港的发展,潘先生从自己所在的大学做起,于去年在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孔子学院,受到了海内外学者、专家的一致好评。
    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质。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请你不要忘了自己的根,那就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就不能要求别人尊重你。”
    现在很多年轻人喝可乐,吃汉堡,游迪士尼,认为西方的东西才是最流行的,最好的。潘先生对这种现象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西方科技的发展很值得借鉴,但西方思想也有不理想之处,如果我们“照单全收”,对中华民族并非好事,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每到一处讲学,潘先生都会宣讲自己的理念:“年轻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尊重和热爱自身文化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创新祖国的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当中。”
    此外,他还告诫大学生特别是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无论你主修哪一门,将来从事什么专业,都要学好中华文化,并且把做人的根本做好,那才是“身心人格”的完善。
 
                    “做一个活在当下的人”
 
    潘宗光先生不仅是知名的教育家,他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近10多年来他潜心研修佛学,以睿智敏锐和客观实证的科学精神,探求和解说佛教义理,推动佛教人间化理念。他的佛学专著《佛教与人生》及《心经与生活智慧》先后问世,很受读者欢迎,引起海内外佛教界和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多年来,潘先生到处举办讲座,以亲身经验指点年轻人。他认为,现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资讯科技空前发达,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身处在疾风般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如何使心灵平静不受困扰,从而提高心智的效率,已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告诫年轻人,只有改善自己的心灵,才能改善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走向;唯有心灵的高尚,才会有人格的高尚。
    在采访当中,当我们提到当今很多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浮躁心理时,潘先生建议大家“做一个活在当下、活好当下的人”。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浮躁就是不想现在,有的还活在过去,有的却活到未来。对于大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正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这种观点就叫‘活在当下’。”
  《史记》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自己的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精进'精神,潘宗光先生跨越千里付诸爱心,诲人不倦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他不图名利,不索回报,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他用情谊温暖了我们的心灵,将爱心永远留在了美丽的吉大。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