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做志愿者那天开始,我就决定,为了挽救生命,我义无反顾。”这句出自我校首位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医学院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二班学生孙人冬口中的铿镪话语,让记者为之一震。
2006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来自吉林的小伙子参加了湘西州红十字会的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启动仪式并签订了捐赠协议。仪式上,医护人员抽取了每位志愿者5ml血液,并对其进行了检测。于是,所有志愿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信息就被记载在库,随时预备着拯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2007年12月的一天,孙人冬突然接到湖南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自己的基因位点和上海的一名2岁的白血病患者相匹配,希望其为该患者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接到电话,孙人冬非常震惊,二话没有说就答应道:“好,只要可以挽救生命,我愿意捐献”。后来,孙人冬去做了内外科、血常规、心电图、乙肝病毒等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当红十字会告知他与患者骨髓高分辨配型成功后,他随时准备着做捐献手术。他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去捐献骨髓,以为要做骨髓穿刺手术,我知道那是一个需要饱受极大痛苦的手术,我有点害怕。但是,想想自己的骨髓可以挽救一个那么年轻的生命,我便变得勇敢起来,因为,作为一名准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后来,才知道是去做抽血手术。年轻人,血气方刚,治病需要多少,我都愿意捐献。”
6月11日下午,学校为孙人冬同学赴长沙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举行了欢送仪式。我校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克纲代表学校授予孙人冬“爱心使者”的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学生代表也为其送上鲜花。捧着证书和鲜花,孙人冬很是激动。“那个时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压力,也感受到了一份责任。骨髓相配是我和患者的一个缘分,我去了之后绝不给学校丢脸,我会肩负起拯救生命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也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战胜病魔,让生命延续。”当天晚上,孙人冬同学在院辅导员的陪同下乘火车奔赴长沙。
在长沙手术前的这段日子里,每天他都要去湘雅附一医院打针,接受前期造血干细胞催生手术。药物催生手术会导致捐献者出现头晕等不良症状,但孙人冬坚持了下来。16日上午8点20分,孙人冬终于走进了手术室,接受骨髓造血干细胞分离手术。血液缓缓的输出体外,进入造血干细胞分离仪器,又静静地输回了孙人冬的体内。最后,85ml的造血干细胞成功分离并立即被空运到上海,当天下午,那位2岁的白血病小患者立即接受了手术治疗。
孙人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长沙的几天,感觉很开心,因为我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开始两天还可以出去转转打发时间,可是后来随着催生药剂的加大,我必须待在房间里,因为曝晒会影响细胞质量。但非常开心的是,有几个长沙的捐献志愿者天天会来陪我聊天解闷。这次捐献干细胞让我有机会挽救生命,还让我结交了很多志愿者朋友,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友谊。”
据统计,目前非亲缘关系的白细胞抗原相匹配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孙人冬同学骨髓与他人相配的事在我校建校以来还是首例。此次捐献的成功,使孙人冬成为了为我国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第979例,我省的第85例。“骨髓移植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对此了解都很少,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骨髓移植,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为治疗白血病贡献自己的力量。”孙人冬对记者如是说。
志愿者的生命永远是年轻的,一个个鲜活美丽的生命正以自己的力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传递着温情和真爱。和孙人冬一样,所有骨髓造血干细胞自愿捐献队中的青年,正传递着爱心的火炬,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生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