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拼搏的音符最动听

作者:周晓曼  来源:   时间:2008-07-03  点击:

 

    本以为,这样出类拔萃的人,学习和工作会占据她的全部时间,可学习之余她仍坚持跑步、唱歌、爬山;本以为,已经蝉联两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的她可以把英语潇洒放一边了,可她现在仍每日穿梭于图书馆和教室,毫不懈怠地做着相关功课;本以为,恋爱中的她可以花前月下了,可她那忙碌的身影始终没有停息过片刻。
    叶东晓,女,我校2005级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班学生。大一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校一等奖学金,校英语阅读大赛二等奖,词汇大赛优秀奖,校优秀军训学员;大二婵联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校英语听力竞赛二等奖。并通过省计算机二级(C语言),以595的高分通过英语四级,以525的高分通过英语六级,并获校一等奖学金。相信读完这份成绩单的人,都会对它的主人心生敬佩之情。叶东晓,这个老师同学眼中的“女强人”究竟凭借什么能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挑战与超越 学海勤作舟
    机会从来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这番“准备”,便来自叶东晓平时一点一滴打下的牢固根基。
    说起涉猎的读物,东晓如数家珍:“《英语世界》、《英语沙龙》、《英语文摘》、《TIMES》、《CHINA DAILY》、《21ST CENTURY》等等。学语言如果带着欣赏的心情,而不是背着做题的重负,就一定会有源源不绝的收获。”她认为大学英语要在平时自己的学习中积累单词,积累英语常识。英语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英语靠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是生硬的、僵板的,是靠语法规则‘硬’做出来的。不能让四六级考试限制住自己的学习空间,广泛涉猎英语知识,才是提高英语素质的根本方法。
    谈起每次的竞赛或考试,她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考前那几个星期的突击训练。她所谓的“突击训练”是在平时基础上的“厚积薄发”,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叶东晓的长项在阅读。“各种报刊都是我进行阅读练习的材料。刚开始,大篇的文章读起来有难度,图片说明和文章标题就成了最容易下手的地方。这些标题和图片说明精练简致,读起来既不吃力,又有助于训练英语思维。报纸的行文有重复性的特点,只要坚持下来,熟悉了那些常用词,看英文报纸就不再是件难事。”竞赛对她而言无疑也是有窍门的。她习惯找几份带答案的历年试题,掐表做题,然后给自己判分。
    叶东晓从来没有过“文曲星”等电子辞典,她坚持查《牛津高阶》字典,认为只有通过字典记单词才能记忆深刻。谈及“学英语的好习惯”,她谦虚地一笑:“其实大家想的跟我说的都差不多。”

                               母爱似海 渡漫漫负笈路
   

    桃苍嫣然出篱笑,叶家有女初长成。叶东晓生于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小镇上。当接到苍南县第一中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十分开明,给予了极大支持。然而她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因为对这所全国重点中学的选择意味着她即将远离父母,开始寄宿生活。然而她的母亲告诉她:“出去才有出息。”于是朴素淳实的东晓开始了她的住校生活,一住便是六年。“比起县里提前学了英语的同学,我的英语在初一开课的第一天还是零。”不想被老师瞧不起,也不想身为班长的自己在学习上为人诟病,小东晓拿出打破砂锅的精神,硬是将课本啃下来。谈起母亲,她的眼角不禁泛红了。“我是女孩子,而且还有个弟弟,但妈妈从来都是尽她最大的努力,让我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我物理挂红灯的时候,妈妈说我应该高兴而不是沮丧,因为它说明了我在其他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因为倔强着,因为努力着,东晓高中的三年很充实,想家的时候,东晓就打个电话给家里,听到妈妈那温暖有力的声音便觉得是那么地亲切。“高三那一年全班同学除我之外,都由爸爸妈妈陪着住到学校外面了,那时真的很想让妈妈来县上陪我。但从没和妈妈提起过。”“报喜不报忧”,这是东晓和弟弟在六年前就约好了的。而母亲一番番爱女心切的言语,让那一颗青葱岁月里压抑的心灵一次次获得继续出征的底气,并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五月挥毫应试题 师友翘首迎佳音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叶东晓大一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举夺得最高奖项,她让全校师生明白了:实力并不和年龄呈正比,实力只是努力的代名词。
    “因为以前参加过全国竞赛,所以刚开始听说要去长沙并不是很紧张。可真正要过去时,心里就打退堂鼓了,而且大一那年没有老师带队,我在湖南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到了长沙后发现考场有好多人,想到也许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的情况,也就慢慢不紧张了。”
    大二再次参赛时,有了老师——她最爱戴的刘汝荣老师领队。有了经验,有了陪护,在那个挥汗的下午,那张长长的木桌,她不留遗憾,走出考场,给母校带去的是蝉联冠军的喜报。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路走来,成功绝非偶然。院里一位老师谈到:“叶东晓善于到各科老师那里去‘榨’知识。象院里开设的数电、模电、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等课程,她都主动和老师们交流,从他们那里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这才是学习的‘捷径’。她身为英语助教,一直以来都很虚心向学,无论是什么样的批评,她都受用。”
    班上同学对她的成功更是歆羡不已。熟识东晓的人给了我几乎一样的回答:叶东晓是我们物信学院精神的一种代表,她是我们的榜样,她的拼搏使大家相信,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关键是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

                                后记
   

    采访接近尾声时,东晓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细腻温婉的吴侬软语象水墨清汁般浸漫着自习室。坐在一旁,我细细端详起这张有些黝黑的俊秀脸庞。她的家庭并不富有,前几年甚至遭遇父亲投资煤矿的失败,但她一句“至少我的童年过得很幸福不是吗?”把它轻轻带过;毋庸置疑,如今,她已经用她的成功给她的母亲新添的白鬓以最丰厚的回报。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