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在电子科技大学有这么一位博士后校友,凡是吉大毕业的学子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只要成绩合格了,这位博士后师兄就会尽力培养并为其指引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今,他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在他工作的实验室,就有5名来自吉大的学子。在他曾指导的来自母校的学子中,5名学子已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骨干,其中有归国博士和特聘教授、年轻的研究生导师等。
他,彭真明,是我校84级物理系校友,一米七的个头,普通穿着,清瘦的脸上一直挂着和蔼的微笑。15年前,他从一名优秀中学教师考入四川成了一名研究生;10年前,他从石油勘探局的勘探开发研究员成为了一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7年前,他曾是因“博士跳槽——不思归”,在中石化引发了“博士跳槽”第一例劳动纠纷案;5年前,他又放弃了留在中科院的大好机会走上了高校的讲坛。他,这位用20年时间造就了自己的传奇经历的师兄,正带领一群从母校考来的学子们一起朝着更高的人生理想奋斗。
师兄彭真明为人如治学般严谨,在他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当年他那一次次重大的人生抉择、一次次角色转型都显的那么自然……
——记者手记
母校给了我腾飞的翅膀
“从站立不稳的童年走来,岁月每天都在增添思想的重量。同在一块土地上,同看一片蓝天,大的很大,小的很小;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憧憬,幻想着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走向成熟,走向多彩,走向空旷。”——翻开那本跟随我走南闯北、纸张有些发黄、封面烫金、字体有些脱落的毕业纪念册,第一眼看见的就是20年前即将离开母校时写下的这段话。每当翻开这本纪念册,我就想起一起学习、生活的同窗好友,想起我们的老师,想起培养我、给我翅膀腾飞的母校——吉首大学。
从吉首大学物理系毕业那年,母校正30岁。转眼间,母校50岁了,而我们也过了不惑之年。可在吉大学习、生活的四年时光还历历在目,大田湾、峒河水、花果山依然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1984年我考入吉首大学物理系学习。1988年6月30日毕业时,我们保靖县教育局的领导亲自来学校接我们,一行30人怀揣着梦想、怀揣着母校对我们为祖国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回到了我的家乡——湖南保靖县,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一干就是5年。当时学校的办公、教学、生活等条件很艰苦。但我深爱着教师职业。在教学中,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曾经为了上好一堂课,为了一个物理概念变得让学生浅显易懂,去学校图书室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优秀教案,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曾获得过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1990-1993年间,共发表8篇有关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论文,两次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研讨会,并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1993年曾被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圆了考研梦
1992年,已有教龄4年的我,总感自己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在辅导一些中学物理竞赛时,觉感力不从心,不能站在更高层次来分析问题和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于是,我想起了继续深造——考研。虽然专业课考了260分,但连“home”都不会写的我,第一次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结果得14分,以惨败而告终。但我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给自己找原因。给自己制定了每天的英语学习计划,从当时流行的《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开始学习,从头开始学习被自己冷落了6年之久全部还给老师的英语。1993年春,我再次踏进了研考考场,终于攻破英语关,以329分的总成绩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初试。但由于名额限制,未能进入我第一志愿填报的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专业,调剂进入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学习。古怪的岩石名称、远古的地层变迁等概念,让学纯物理专业的我摸不着东南西北。三年中,我除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外,还抽出时间跟本科生一起补修相关专业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我顺利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完成了理学到工学、物理学到地质工程的转换。
“安逸”石油工人以考博跨越
1996年夏,我被分配到了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相关软件开发工作,成了一名石油工人。因为是一名研究生,工作不是很辛苦,主要是从事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如果要想过清闲日子,那里还真的是一个好地方,国有特大型企业和石油单位,工资待遇不错,生活的城市环境也不错。可是我不图安逸,我考研也不是为了找一份安逸的工作。那时只要有点耐心,选择留下来,凭自己的学历和努力工作,5年、10年后混个总工之类肯定是顺理成章。但我还是萌发了继续深造的想法——考博。1998年,我再次来到成都,报考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实现了专业上的第二次跨越。
经过3年的努力,我在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我没有回原单位,而是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光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因此与原单位引起一场“博士跳槽,不思归”的中石化第一例劳动纠纷案,我把自己的“第一桶金”近10万元如数退回了原单位。那年,我把妻子、女儿及全部家当——六个装满衣服的饲料袋,带到了成都。可我没后悔,而是再次实现了研究领域和专业的第三次跨越——研究领域从地下油气资源勘探转入到了空中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跟踪。
博士后上讲台,职业生涯大回归
2003年,我完成了中科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当时我的导师及领导极力要我留下,让我继续开展光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我喜欢中科院的学术氛围,那里有国内一流的研究条件,有一流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师,也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和极丰厚的待遇。然而,是教师出生的我,当年考研就是为了教好书,带好学生。因此,我选择再次站上离开了10年之久的讲台,来到了电子科技大学,完成了“学校——企业——研究所——学校”的职业生涯的大回归。
作为一名近5年教龄的高校教师,目前主持和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总装预研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基金及与研究所、企业等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近500万元。在国内外刊物、国际会议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2部。迄今为止,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
心有千千结,最念母校恩
回首取得的成绩,我要感谢母校给了我腾飞的起点。如果没有母校的培养,我想我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和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吉大人。虽经历过许多的艰辛和磨难,但不论在哪里学习、工作和生活,我都会自豪的向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谈起在风景如画的湘西的吉首大学,向他们介绍母校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工作的大学,至少有5名吉首大学的学子已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骨干,其中有的是归国博士和特聘教授,有的已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和学术带头人。此外,母校每年还有10余名学子以优异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每当看见这些吉大学子们,在复试考官面前自豪地介绍母校、展示自己才能而赢得考官赞许的那一刻,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如今,我的实验室内有5名来自母校的学弟学妹。
每当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等看到母校海内外杰出校友的报道,每当看到母校多个学科取得硕士授予权,每当看到母校某些研究领域已经跨入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行列,我为之振奋。今年母校50岁了,羽翼已然丰满。我坚信,母校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本文作者系四川工商报记者、96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