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民族学学科经过10年的建设,凝炼了学科方向,聚集了学科资源,加强了学科力量,充实了学科内涵,强化了学科特色,在我校形成了以民族学为龙头的“民族研究”学科群态势。民族学学科的建设,填补了湖南省民族学学科建设的空白。
以“基地为平台,以学科为龙头”开展学术研究。民族学学科于1998年成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又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基地具体挂靠我校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基地成了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平台,民族学学科建设充实了基地建设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以凝炼研究方向为突破口,深化研究基地学科建设内涵。在学科基地建设中,结合省重点学科建设,利用学科研究基地平台,进一步凝炼了学科研究方向。民族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生态民族学、历史民族学和艺术民族学三个学科方向。这三个研究方向在国内民族学界都属于新兴的学科方向,其中生态民族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历史民族学和艺术民族学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国内民族学界一支新兴的生力军。学科与基地建设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经过国内专家评审,民族学作为我校冲刺博士点首选学科。
确立基地建设学科理论,占领学术制高点。在学科研究基地建设中,学科的发展是生命线,学科特色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而学科特色在于其学术理论的建构。基于这样的学科基地建设思路,民族学研究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立足于“本土”,确立了“文化与田野”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文化互动与文化制衡理论”和“乡民日志与学者跟踪”的调查方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按照基地建设要求,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基地规划,经过5至8年建设,将民族学建设成为在西南或南方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研究基地,形成一支在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基地研究队伍及国内知名的学科团队,造就在国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经过15年建设,将民族学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学研究中心之一,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学术接轨的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具有国内影响的基地学科团队,形成学术流派,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
以队伍建设为载体,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基地建设中,科研队伍建设是核心。科研队伍建设采取了“重在自我培养,适度引进”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加大原有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科研队伍。本研究基地现共有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讲师4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8人。从年龄层次上看,35至45岁的占58.3%;35岁以下的占12.5%,45岁以上的占29.2%。形成了一支在学历、职称、研究素养、年龄等方面结构更趋合理的科研队伍。
坚持“文化与田野”的学术理念,创新基地研究方法。在学科基地建设中,结合民族学学科自身特点,坚持“文化与田野”的学术理念,即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建立田野研究基地,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工作,现已在我国民族地区建立了17个田野工作点。充分占有田野资料是民族学进行理论研究的起点,学科组成员在田野实地调查中,收集了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第一手资料,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上千万字的研究材料和上万幅民族文化的照片。
以科研项目与成果建设为着力点,提升基地学科建设生命力。科研项目是学科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撑,学科基地建设与科研项目的有效结合是学科基地建设的生命线。经过六年的建设,基地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围绕“民族问题研究”,积极申报国内外科研课题,已成功申报了9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3项国际项目。学科的研究成果紧扣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出版了“五溪文化研究丛书”、“文化与田野研究丛书”、“生态人类学研究丛书”、“历史人类学研究丛书”、“外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文献翻译丛书”等,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树起了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基地的品牌,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加强学术交流,实现与国际学术接轨。民族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术交流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术交流,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地传播出去,以奠定和提高学科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接触学术前沿,实现与国际学术接轨,带来众多的科研机会和项目资金。目前,基地已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还聘请了一些外籍专家常年担任客座教授。此外,还与国内的一些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应的教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科研教学协作关系。
以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打造基地科研平台。按照基地建设规划,逐步完善科研场所、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田野基地等方面,确保研究基地学科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在建设中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作为推进基地科研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对民族学研究基地的建设高度重视,学校科技处积极支持,定期督查。民族学研究基地从学科建设规划、经费管理、成果推出、人才培养、组织协调等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该管理机制运行良好,卓有成效。